“講一個笑話,但你別哭”。電影《驢得水》是一個喜劇,但它又不僅僅是一個喜劇,它用喜劇的外殼,包裝了一個悲傷的故事,需要一層一層剝開,才能得見真相。
民國時期,一群懷揣“教育夢想”的老師,從大城市來到偏遠山村開辦了一所小學,學校生活艱苦,特別是水源是最大的問題。為了改善學校的狀況,學校找了一頭驢來專職拉水,並將其取名“驢得水”,但誰都不願出養驢的錢,為此,校長牽頭將其謊報為“呂得水”老師以領薪水。而為了虛構的“呂得水”老師不在教育局特派員到來時被揭穿,校長和幾位老師,合謀用不斷用一個謊言圓另一個謊言……人性在貪慾面前逐步喪失,一層層揭開其醜陋的真面目。
校長: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校長在片中初看正直、善良、有理想、有抱負,立志在鄉村中發展教育,一心為學校著想,是幾個人的主心骨。但隨著劇情的深入,才逐漸發現,他其實最是自私膽小,用道貌岸然來輕容最貼切不過。滿嘴的仁義道德,卻為了讓銅匠能答應冒充呂得水老師,默許一曼“睡服”銅匠去照相;為了熄滅銅匠妻子的怒火讓一曼親口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為;為了讓翻身的銅匠滿意帶頭去罵一曼;最後為了事情不敗露甚至讓自己的親生女兒假扮銅匠的未婚妻。在最終銅匠死而復生之後,美國人要給銅匠和孫佳去腥婚禮時,有心想要阻止卻無能為力。而在經歷了種種之後,他卻說“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但一切真的會越來越好麼?
裴魁山:極致的利己主義者。在劇的前半部,裴老師雖有油滑,但總體還是斯文儒雅,尤其在與張一曼老師的那一段對白中,充分體現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儒雅和善解人意,他看到了與別人眼中不一樣的、單純的張一曼,雖然他自身表現出的是一種市儈,但他內心喜歡這種單純的美麗,也希望與這種單純的美麗相擁一生。但是他被拒絕了。隨後,這個美好的願望,慢慢在他心底演變為一種求而不得的執念,一種怨憤,因此有了最終對自己最心愛女人的最刻薄、最尖酸的咒罵。他的愛呢?說白了,他只愛自己。從始至終,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導向,自身的利益高於一切,他對鐵男說的“你憑什麼拿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才是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張一曼:天真浪漫的世俗不容者。裴魁山向她表白時說,她喜歡自由。為了自由,他從城市來到了這個偏遠的小山村。即使在黃沙漫天的窮鄉僻壤,她也是穿著旗袍,插著鮮花,蒜皮也變成了浪漫的雪花,她把日子過成了詩。但是她的自由不被世俗所容,這份美好浪漫,在謊言下注定只能成為犧牲品。最後,她被曾經說“我知道你是不同的”的裴老師罵“比婊子還不如”,被剪掉了最美麗最浪漫的大卷發,然後在盛開的一聲槍響中,去尋找了真正的自由。
孫佳:單純的理想主義者。驢棚著火了,所有人都選擇放棄的時候,她拿貴如生命的水去救火。面對由上而下的欺瞞,她堅持要寫檢舉信。當所有人都被利益和恐懼綁架,而不斷妥協,理想的她最終也只能成為惡的幫兇,清澈的眼神逐漸變得迷茫。最終,她直到渺小的自己無力改變,只能選擇與這個虛偽的世界道別,去追尋自己的理想。
周鐵男:鐵男初時有理想、有抱負,正直且充滿熱血,他其實便是年輕時候的校長。但是,一聲槍響,把他表面的偽善正直全部打碎了,沒有了外皮的鐵男,面對一曼的被強暴只能蜷縮在角落裡哭泣。甚至連懦弱也需要找一個藉口,他為自己辯解,自己只是先融入曾經厭惡的集體,等自己強大了才能與之戰鬥。可是,這其實就正是骨子裡的他啊。
銅匠:睚眥必報的勢利小人。在沒有被選中成為“呂得水”老師前,他是“老實人”銅匠,畏畏縮縮,連話也說不清楚,單純還會唱歌。但是,在得知一曼對他並沒有所謂的愛,反而罵他為牲口之後,他開始不甘,並且不滿,他的心裡充滿了仇恨。才會在後面讓所有人罵一曼,還讓人減掉了她最為在乎的一頭長卷發。而在老師的有求於他之後,他也逐漸變得貪婪,反要挾學校的老師,想榜傍上特派員的大腿,隨後又反水特派員,想要攀上美國人的大船。最後,在雞飛狗跳中跌落回塵埃。
上述僅代表個人觀點,大家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