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民大會堂僅用了10個月建成,而聯合國大廈的建成花費了6年左右的時間,悉尼歌劇院則是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所以人民大會堂可以說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蹟。
在建設過程中,我國的建設者遇到無數的困難,但都被一一化解,更重要的是,此次建設並沒有使用國外的建設材料,更沒有邀請國外的建築師參與。因此,人民大會堂不僅是國家的象徵,也代表著中國人民敢於挑戰,頑強不屈的精神。
但是,在建造時為人民大會堂取得名字,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而是另外一個。
那麼,人民大會堂原本的名字是什麼?為什麼要改名字?在建造人民大會堂的過程中又發生了事情?
修建大會堂是全國人民的願望
1945年,毛澤東與其他領導人在延安楊家嶺舉行中共七大會議,看著連燈泡都沒有的簡陋會場,坐在木頭長椅上的毛澤東說道:“等將來咱們的革命勝利了,一定要建一個能容納一萬人的大會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各部門都集中在中南海辦公。由於中南海的房子有限,各個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再加上警衛部隊都擠在幾個小房間裡。
特別是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成立後,常委會的領導幹部沒有獨立的辦公樓,而是政府的眾多辦公機構擠在中南海的幾間房子內,這也就導致工作上的諸多不方便。
在1958年3月,成都召開了中央工作會議。在會議上,毛澤東在談到北京這座城市的改建問題時,明確提出了要在北京建設萬人大會堂的想法。
同年7月份,北京規劃局特意派人去往蘇聯莫斯科進行考察,準備建造一座能夠容納上萬人的大會堂。
在隨後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決定實現這個想法。同時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週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在北京建造一批重大建築工程,來展現新中國這10年來的建設成就。
這些建築完全是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行設計和施工。在眾多建築工程中,萬人大會堂的建設被放在首位。
隨後,周恩來建議把全國範圍內的知名建築設計師調到北京來參加此項工程的設計,他還特別提到了梁思成、楊延寶和張開濟等人的名字,邀請他們參加萬人大會堂的設計。
並且周恩來還特別考慮到了天安門廣場上大會堂的位置,他從天安門廣場整體格局,中國傳統建築的講究以及方便中央工作等角度進行考慮,提出大會堂要建在天安門廣場西側的要求。
周恩來的這個建議,得到了參與建設工作的設計師們的一致贊同。
並且周恩來還要求整個工程要少而精,不僅要美觀實用,還要講究藝術性,要凸顯出民族風格和特色。
全國各地的建築專家在接到邀請後,立馬動身前往北京。在9月15日時,專家組拿出了第一套的建設方案。
由於時間緊迫,許多建造專家在解放之後確實做過不少的建築設計工作,但是他們從沒有設計過規模如此宏大的建築物,導致方案設計的程序緩慢。
同時,各個經驗豐富的建築專家不好提意見,導致後續工作無法進行。
周恩來在得知這個情況後,指示負責建築工作的人員可以將群眾的範圍擴大一些,讓一些年輕人也參加到方案設計中來。
年輕人有著自己的特點,他們雖然對於業務還不太熟練,但幹勁十足,思想也更加解放。
年輕設計者和老專家們各有所長,經過交換意見後,大家各自展現出自己的本領,僅僅只用了三天的時間,就完成了第四稿方案,並且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
為了方便選擇,專家組又設計出了五套不同的建設方案。
到了10月16日,這些建設方案很快便被送到了周恩來面前,讓他來決定使用哪套方案。
周恩來在認真聽取完工作人員的彙報後,又逐個仔細看了看各個方案。他認為北京市設計的建設方案比較好。
並且,周恩來特別指出大會堂的觀眾席要有三層,中間的大燈要以國旗上的紅色五角星為參照物,讓散發出的光芒像花瓣一樣,形成繁星滿天供月效果。
隨後,專家組又連續設計出了幾套建造方案。
最終,周恩來決定使用北京市的建造設計方案。至此,大會堂整體的設計方案基本確定。隨即,設計師便對天安門廣場的規劃佈局展開討論,他們一致認為大會堂與人民英雄紀念碑之間的位置關係是重點。
並且他們覺得如果大會堂和博物館的大門正對著紀念碑,從遠處望去,正中間的紀念碑,在整個寬闊的視野中顯得格格不入。
因此,設計師們讓大會堂南邊的盲牆和革命歷史博物館南邊的石闕,與已經建成的紀念碑形成一條次軸線。
這樣可以使廣場的東西兩邊的圍合面向北邊延伸,空間也變得更加寬闊。
大會堂開始建造
1958年10月26日,在確定後設計方案後,大會堂的建造工作正式開工。在開工之前,工作人員就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難題:群眾的拆遷工作。
大會堂的位置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西側,當時這裡居住著不少群眾,並且他們都將這個地方稱為‘皇城根’,有些群眾祖輩都是生活在這裡。
這讓負責拆遷的工作人員頭疼不已,他們先準備去群眾家中做思想工作。可沒想到,工作人員到來時,群眾們都已經將自己的行囊都收拾後,準備搬離。
工作人員看著他們滿臉驚訝,可群眾們卻笑著說道:“國家要建大會堂,這可是好事,我們可不敢耽誤。”
“就是,你們可別覺得我們是思想落後的人,有些事,咱們都知道該怎麼做,國家就放心好了。”
群眾們拿著行囊有說有笑的,臉上完全看不到難過和傷心。看著他們的笑容,工作人員頓時紅了眼眶,朝著他們深深鞠了一躬表示感謝。
隨後,工作人員告訴他們,國家會為他們補助金,之後也會為他們安排新的住所。
在解決完群眾的拆遷問題後,工人們便投入到了大會堂的建設工作中。
全國各地的工人們都感到北京參加這項偉大的建造工作,有些工人因為沒能進入大會堂的建設工程而傷心流淚。
天剛亮,工人們便迅速支起手搖鑽。當時沒有先進且高效的挖土機,更沒有進口的大吊車,全都是靠著工人們手中的大鐵球和十字鎬等工具。
上百輛的汽車和拖拉機不斷向外運出基地裡挖出的石頭和瓦片,再從全國各地挑選出最好的木材和石材等建築材料拉進工地裡。
天暗下來之後,工地挑起一盞盞煤油燈,對著昏暗的燈光,工人們埋頭苦幹,幹勁絲毫沒有減弱。
實在是困得不行了,就隨便找個屋簷倒頭就睡。等到第二天再繼續接著幹。
正是憑藉著這股幹勁,工人們在1959年9月3日,完成了大會堂全部工程,前後的建造時間僅僅只有10個月。
大會堂是屬於人民的大會堂
大會堂竣工之後,毛澤東在負責大會堂建造工作的萬里和齊燕銘等人的陪同下來到大會堂視察。
在這期間,毛澤東向負責人萬里詳細地詢問了工程的概況和施工時的具體情況。
萬里向毛澤東說道:“主席您看,大會堂的總建築面積比故宮還要多但是故宮的修建費時費力,整整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我們的大會堂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
毛澤東聽完後,欣慰的說道:“聯合國大廈用了將近7年的時間,而中國的大會堂只用了10個月,這就是中國人民創造出來的奇蹟。”
隨後,毛澤東又打趣萬里,說道:“你叫萬里,大會堂的建造也是日行萬里啊。”
萬里也笑著說道:“主席,您可別打趣我了,這大會堂是靠兩萬多名工人廢寢忘食,日夜奮戰以及全國各地群眾們大力支援的結果。如果沒有他們,就不會有大會堂。”說完,萬里的眼眶也紅了。
毛澤東看到萬里紅了眼眶,心中也是諸多感慨,他知道這個奇蹟的背後,是由無數勞動工人的汗水組成的。
“起名字了沒有?”毛澤東指了指身後的大會堂問道。
萬里回答道:“還沒起,周總理說了等完工之後,等您來給起個名字。”
“你們現在都怎麼稱呼大禮堂?”毛澤東問。
“有群眾叫‘萬人大會堂’,幹部領導們都喜歡叫‘人大會堂’,不過也有叫‘人民宮’的。”萬里答道。
聽到萬里的回答,毛澤東沉默了一會,隨後說道:“‘人民宮’這個名字不好,有些封建陳舊了,還是叫‘人民大會堂’好些。因為它是由中國人民建造的,是屬於人民的。”
至此,‘人民大會堂’這個響亮的名字誕生了。它是屬於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對於人民,毛澤東有著特殊的情感。在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毛澤東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新中國成立之後,毛澤東也多次提出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正是因為毛澤東對人民有著特殊的情懷,因此才會將大會堂命名為‘人民大會堂’。
人民大會堂建成之後,得到中外一致的讚賞。它不僅方便使用,而且還彰顯出中國的大國威儀,成為難得建築佳作。
人民大會堂投入使用
在人民大會堂落成之前,中國重要的政治會議通常是在中南海的懷仁堂舉行。
自1959年建成,我國的重要政治會議在這裡舉行,人民大會堂也成為人民行使國家權利,參政議政的重要場所。
直到1960年,全國人大會議的召開地點才定在了人民大會堂。
1969年4月1日,人民大會堂成為黨代表大會的主會場。自中共九大開始,歷屆黨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兩會期間,各個地區的代表委員也在人民大會堂積極發言獻策。兩會閉幕式,政府工作彙報以及總理回答記者問題等等,更是讓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1982年9月24日,鄧小平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就香港問題進行會談。
會談中,鄧小平表示中國的國土一寸都不能少,甚至說出了他的那句名言“如果不收回香港的主權,那麼也就意味著中國政府就是當年的清政府,中國現在的領導人就是李鴻章。”
隨後兩年內,中英雙方經過22輪談判,最終在人民大會堂簽訂了香港問題的聯合宣告。
同時,在1987年的4月13日,中葡兩國就澳門問題的聯合宣告也在人民大會堂的西大廳正式簽署。
在人民大會堂的三樓,有著“大會堂第一廳”美譽的金色大廳,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舉行中國最高規格的新聞釋出會的地方。
自1993年起,金色大廳成為了全國兩會期間的總理記者招待會的常用廳,這也使得其成為了中外記者關注的焦點。
人民大會堂僅用了10個月便修建完成,這不僅是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蹟,更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蹟。它是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象徵,是國家和人民的驕傲。
正如毛主席所說的,大會堂,是屬於全體中國人民的大會堂。它代表著中國人民無懼挑戰,不屈不撓的精神。
人民大會堂會見證中國的發展,無論在何時,它都會與中國人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