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溘然長逝,全國人民陷入巨大悲痛之中。此時,幾個迫在眉睫的難題需要人們去解決,毛主席的遺體該存放在何處?民眾又該到哪裡去瞻仰毛主席的遺容?毛主席紀念堂該如何修建?建在哪裡?一系列難題在中央領導們以及勞動人民的智慧下一一被攻破,接下來就讓我們揭開那段歷史,帶大家瞭解毛主席紀念堂建成的種種事蹟。
兩個重心,方案篩選
在毛主席去世一個月以後,中央就提出了要修建毛主席紀念堂的決定,主要要求一是需要建在北京,二是能讓人民群眾可以永遠瞻睹毛主席的遺容,提出這兩個要求以後,由來自各省市建築界的專家提供具體方案,最終由中央選取採納。
在不到一個月內,各個專家一共提供了三十餘種方案,起初大家的思路是以古代陵墓的建築風格進行參考以提出的方案,後來在國務院領導研究決定後認為:主席不同於以往任何的統治者,他對任何人都是平易近人的,而且毛主席心中人民的幸福安康生活也是高於自己的,所以新中國領袖的陵墓用墓的名義或建築結構都不合適,最終決定為毛主席修建一個“堂”。
雖然說毛主席紀念堂決定修建在北京,但選址在哪也是一大難題,當時提出了這樣幾種方案,一是修在香山之上,這樣既可以遙望北京,又比較僻靜,但最終因為地理位置距民眾太過於遠,不方便瞻仰,且在山中建造也極為困難,包括建成之後的維護工作也很難開展,便被否決了。
第二種方案建議建在天安門前,如果建在天安門前會影響天安門的雄偉,而且在金水橋往北,空間十分有限,也會造成堵塞,最終這個方案也被否定。
第三種是拆掉端門以後在原地修建,但這樣做會破壞完整的故宮架構,也不可實施。
第四種是建在景山,最終沒有采納的理由與香山類似,而且山河湖海也無法承擔毛主席偉岸的身軀,只有人民群眾才可以。
第五種則是已經被採納的天安門廣場方案,不僅建築架構完整,而且有著很好的含義,南北方向上,毛主席紀念堂與天安門遙遙相望,東西方向上,有著人民大會堂與革命歷史博物館,廣場中央則是紀念碑,形成了完整的建築群。
就這樣,選址確定下來了,領導人們的要求已經做到了一部分,接下來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具體該如何建造以及如何讓世世代代的人民能夠瞻仰毛主席的遺容。
耗時六個月,完美竣工
在確定了毛主席紀念堂的選址以後,專家們開始考察地形,很快就發現了一個難題,紀念堂的高度該如何設定?既不能宏大到蓋過紀念碑,也不能比正陽門低,不然就會有陰影打在紀念堂上,這可是一個難題,最終南京的建築師楊庭寶教授提出了一種方案十分科學合理,他認為將紀念堂修建為50平方的建築恰好能滿足這樣的矛盾,既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且建築風格佈局整齊,簡潔大方,對稱的感覺也會讓人們覺得穩重,設計組按照他的描述當場畫出了草圖,確定了紀念堂的整體風格。
至此一項蘊含著廣大人民感情的偉大的建築,正式開始動工。這項工程由北京市建委副主任兼市基建指揮部李瑞環同志全程負責指揮,“奠基”二字由北京建築藝術雕塑場的老工人顧士元同志負責雕刻,他有著三十餘年的工作經驗,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手藝人,在知道這二字是為毛主席所雕刻時,他內心的自豪油然而生,能夠為偉人雕刻有著如此重要意義的任務令他倍感榮幸,顧士元趴在花崗岩上幾乎整整一天,完美的交付了這項工作。
之後奠基典禮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時任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同志發表了講話,參加典禮的工人、農民、解放軍以及各界代表共計8000餘人,奠基儀式結束以後,北京市第四市政工程公司第六施工隊精神抖擻地來到天安門城樓前,代表所有施工人員、技術人員向毛主席的畫像宣誓,隨即工地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施工。
在廣大勞動人民的努力下,這項偉大的工程僅僅耗時六個月,就於1977年5月4日完美竣工,8月18日時,水晶棺移入紀念堂,8月20日,毛主席遺體進入紀念堂。
提到水晶棺,這也是人類製造業上前所未有的奇蹟,耗費了無數工匠的心血,才將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前所未有的水晶棺製成。
永不消逝的光芒
在毛主席逝世前,我國從未製造過水晶棺,這是一項難度極高的工程,但蘇聯政府曾在孫中山先生逝世時贈送過一副水晶棺,但未曾用上,放在了香山公園的倉庫之中,技術人員們在找到這幅水晶棺以後很失望,與他們的設想不一樣,而這幅水晶棺不論從製作工藝上還是大小都無法滿足技術人員們對於毛主席水晶棺的設想。
在沒有技術儲備、沒有外界幫助的前提下,我們只能自己著手於製作水晶棺,這樣的一個難題一定需要一幫精兵強將來解決,而北京六零八廠毅然接下了這個艱鉅的任務,但水晶棺的建成需要一定的時間,便先用有機玻璃作為棺罩先供主席使用,臨時滿足人民的瞻仰需求,而棺罩的設計也是經過重重篩選,最終由中央工藝美院教授的設計,以梯形結構設計了這個臨時的棺罩,中央領導們也對這個外形比較認同,這也是之後成熟水晶棺的雛形。
此後的一年時間裡,北京六零八場先後做了五個水晶館,這中間又遭遇了什麼樣的困難?
首要因素便是館體的尺寸問題,主席本身身材十分高大,更是在人民心中有著偉岸的形象,所以這個館體一定要大,除去基座,由館頂的一塊板與館體的四塊板組成,而這幾塊板在沒有黏膠前必須依靠他們結構的契合保持穩定,這就是一個極大的技術難題,角度的誤差只能保持在萬分之一,這也給負責研磨館體的人員增加了許多困難,需要極其細緻地處理,這項任務的艱鉅性,不僅因為一旦出現任何問題就要全部返工,還因為時間緊張,所以如何精細的設計館體尺寸、以及怎樣研磨材料,都成了當時水晶棺製作的第一難題
而水晶這種材質的熔鍊過程,獲得成品至少要3年,技術人員們費盡心思也想不到如何將3年的時間縮短至一年以內,最終,六零五廠的老工人在不斷嘗試下發明瞭新工藝,大大縮短了水晶熔鍊的時間,以及水晶焊接的過程,同樣是由三零六廠的老職工石維成完成,他穿著金屬的防護服,在水晶熔點達到兩千度時的一瞬間焊接完成,周圍的高溫讓他的防護服被烤得不斷冒煙,周圍需要有人不斷地澆水降溫,而最終水晶棺的石英粉純度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這個純度直到現在,從未有任何水晶製品能夠達到。
在水晶棺製成以後,如何使主席的遺容始終栩栩如生這也是一大難題,中央從全國各地請來有關這方面的專家進行討論研究,最終還是北京六零八廠的棺內燈光光學整形方案得到了透過,透過對特殊點位的光線處理,使傳到人們眼中主席的形象栩栩如生。
此外,主席的遺體儲存還借鑑了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女屍,其千年不腐爛的肉身為現代醫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獲取到的科研成果也被應用到毛主席遺體保護中,維持低溫、避氧避光,包括一些中草藥的應用。
不僅毛主席身上的優良品質偉大事蹟永存於世間,承載著毛主席遺體的水晶棺也如同永不消逝的光在紀念堂發亮。
“紀念堂”建於人民心裡。
毛主席的紀念堂正門朝北,與天安門遙遙相望,這與我國重要建築朝南的習慣不同,當時好多人都有異議,因為一旦人們去天安門參觀,就會背對著毛主席,背對著紀念堂,這樣是十分不妥的,最終決定透過改變紀念堂的佈局來避免這樣的事情,將毛主席紀念堂的東西兩側收攏,這樣東南西北方向都可以容納人,使得民眾圍繞著主席。其實這只是一個地形的設計,無論毛主席的紀念堂建於何處,毛主席為中國做出的貢獻,為全國人民付出的一切都永遠在人民心中,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一座為毛主席建造的“紀念堂”,圍繞著毛主席。
毛主席紀念堂落成後,響徹在天安門廣場的《東方紅》也不僅只在廣場內迴盪,無論是中國人民,還是世界史上,毛主席永遠都是東方最明亮、最鮮豔的那一抹紅色。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袖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