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鮮南北雙方在三八線附近發生軍事衝突,由此歷時3年的朝鮮戰爭拉開了大幕。到了第二天,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就命令駐紮在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南朝鮮軍隊作戰,第三天又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以武力干涉我國內政。緊接著,美國方面還以聯合國安理會為幌子,組建了所謂的以美軍為主導的“聯合國軍”。
雖然說,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後,美國方面蠻橫採取了一系列干涉措施。不過,由於抽調轉運兵力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美國方面的直接武力干涉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在這樣的情況下,由金日成指揮的北朝鮮軍隊在戰爭爆發初期,一路勢如破竹,取得了較大戰果。19506月28日,也就是戰爭爆發三天之後,金日成就指揮北朝鮮軍隊攻克漢城,並持續向南挺進。
當時,也正是因為美國方面的武力干涉,導致朝鮮南北問題一下成為了全球矚目的國際問題。這樣一來,我國就不得不審視考量這場戰爭的發展走向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儘管金日成指揮的北朝鮮軍隊節節勝利、高歌猛進,但是毛主席還是從最壞處著想,提前做好了萬一局勢被逆轉的準備。那麼,高瞻遠矚的毛主席提前做了什麼準備呢?答案是抽調25萬大軍開赴東北地區。
早在解放戰爭時期,隨著遼瀋戰役的勝利以及第四野戰軍大舉入關,我軍駐防在東北地區的作戰部隊就非常少,大多數是東北軍區的基幹部隊。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加快東北地區經濟建設,原本就很少的作戰部隊還面臨著“整體轉業,投身農業生產”的命運。比如說,由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改編而成的第四野戰軍第42軍。第42軍是第四野戰軍唯一一支沒有渡江南下的部隊,在河南全境解放之後,第42軍被調回到東北地區,駐防在齊齊哈爾。朝鮮戰爭爆發之時,第42軍就已經接到了整體轉業的命令。
也就是說,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後,在金日成指揮北朝鮮軍隊勢如破竹之際,我國東北地區的邊防力量是很薄弱的,這與毛主席從最壞處著想的戰略思想是不對稱的。在這樣的局勢之下,毛主席果斷提議抽調25萬大軍到東北地區,並儘快組建東北邊防軍。很快,根據毛主席的提議,駐防在我國腹地河南的戰略預備隊——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被轉運到了東北地區。
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是在海南島戰役勝利結束之後,被作為戰略預備隊陸續開赴河南的。當時,第13兵團下轄三個軍,分別是第38軍(原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第39軍(原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第40軍(原東北野戰軍第三縱隊),總兵力將近20萬人。而且,這三個軍個個都是經歷過大戰的錘鍊的,在解放戰爭時期都立下了非常突出的戰功。
第13兵團開赴東北之後,原本計劃整體轉業的第42軍也接到了新的命令——停止整體轉業,重新整訓部隊。1950年7月13日,根據毛主席的提議和指示,東北邊防軍正式組建了,總兵力達25萬之眾,除了第13兵團三個軍和第42軍,還有三個炮兵師以及三個空軍團。這25萬大軍全部駐防在安東(今丹東)、輯安(今集安)、本溪等地,也就是在中朝邊境之上蓄勢待發。
事實正如毛主席所料,三個月之後,也就1950年10月份,朝鮮戰場上的局勢果然逆轉了。當時,在美國方面的強硬武力干涉下,特別是在美軍仁川登陸之後,金日成指揮的北朝鮮軍隊由於一路急進,戰線拉得太長,導致被美軍攔腰截斷,前後失去了聯絡。此後,以美軍為主導的所謂“聯合國軍”利用自身機械化的優勢向北大舉反攻,不僅幫助南朝鮮軍隊重新奪回漢城,而且還置我國警告於不顧,悍然越過三八線,向鴨綠江邊進擊,嚴重威脅我國和平局面。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明的毛主席果斷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偉大決策,開啟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新徵程。很快,在三個月之前組建的東北邊防軍,改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並於1950年10月19日在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作戰。話說回來,在朝鮮局勢完全惡化之際,志願軍之所以反應如此神速,並在日後的戰爭中取得輝煌勝利,完全得益於毛主席三個月前作出的“抽調25萬部隊到東北組建東北邊防軍”的正確決策。
可見,在金日成攻克漢城,北朝鮮軍隊勢如破竹之時,毛主席抽調25萬大軍到東北,三個月後方見英明。毛主席後來提起抽調25萬大軍到東北這件事,他說道:“(朝鮮)戰爭開始後,我們先調去三個軍(第13兵團),後來又增加了兩個軍(第42軍和第50軍),總共有五個軍,擺在鴨綠江邊。所以,到後來當帝國主義過三八線後,我們才有可能出兵。否則,毫無準備,敵人很快就要過來了。”
《孫子兵法》有云:“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這句話的意思是,領兵打仗之時不要幻想著敵人不來,而是要依靠我方的充分準備,嚴陣以待,將他們打跑;也不要幻想著敵人不進攻,而是要做好準備,讓自己獲得敵人無法攻破的力量。這也就是毛主席未雨綢繆,抽調25萬大軍打有準備之仗的高明之處!各位讀者,你們覺得是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