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家王朝覆滅前夕,金陵王氣已盡了,曾經烜赫一時的海上聞人杜月笙,也流亡去了香港,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不久後,他就在香港嚥了氣,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知名的遊俠豪士,但像杜那樣混到八面威風,名聞中外的,卻也不多。
從“水果月生”到君臨“十里洋場”的“第一聞人”,從販賣鴉片到工商業鉅子,從北洋政府到蔣介石好幾個時期,他都能如不倒翁般存在,他的成功要訣是“應順潮流”。最後幾年,他掙扎於新舊社會之間,彷徨掙扎,企圖再起,但時代的發展最後還是拋棄了他。
徐鑄成先生在他寫的《杜月笙正傳》裡,曾經這樣精彩的區分了“大亨”和“聞人”的區別。
他說,“在舊上海,到處可見有挺胸凸肚,蹺著大拇指橫行過市的,在一定的場合,他們也“說話算效”,有權威性。他們往往被稱為“大亨”、受到周遭的畏懼。但他們和“聞人”之間,畢竟還有很大的差距,正如癟三和“大亨”之間存在有地位、聲勢、能量的差距一樣。
在舊上海的報刊上,經常冠以“聞人”頭銜的人,總數大概至多不超過二十個吧。其中像虞洽卿、王曉籟是商界人士,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等無恆產,甚至沒有固定的職業,但可以揮金如土,一呼百諾。他們沒有什麼高官顯爵,而那些達官貴人、軍政顯要,見了他們彷彿都還矮了一節,趨奉唯恐不及。他們沒有一技之長,而盛名遠播,威靈顯赫。
尤其是杜月笙,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十里洋場”上,連蔣介石、帝國主義分子、租界當局也要“買”他的“賬。同是“聞人”,虞洽卿、王曉籟成名還比杜早,但一切還安看杜的顏色行事,有時還要藉助於他的聲光。”
徐先生和杜月笙有過一面之緣,他是這樣記錄見到杜的初印象的。
…我原來想象,這樣一個“人物”,縱使不是紅眉毛、綠眼睛、總該是一個粗壯的赳赳武夫。見了面,原來只是一個修長身材、面色帶青的瘦削老人(大概五十多歲吧),看上土真是"手無縛雞之力”,而談吐間,一口浦東土話,似平也很少帶這類人物所常帶的習慣詞彙。
他迎我們到中間客廳就座,寒暄幾句就去接待別的客人了…
這就是杜月笙,而且喜歡日常裡身著長衫來示人,看著文弱似個老儒生。
杜的“雄才大略”體現在他發達後所收的門徒們,上至國民黨的中央委員,下到橫眉怒目的“金剛”魔頭,乃至社會名流,報社記者,凡是在社會上有能量和聲量的,他都能納入門牆。
當時有人送他一副對聯“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堂前尺五樓”,盡把他比做春申君,孟嘗君一類的人物了,可見風頭之盛。
但流氓終究是流氓,他要狠毒起來,也是常人所想象不出的。
據說他的第四個小老婆,家鄉來了一個表兄,曾幾次相會。有好事的向他告密,他不聲不響、叫他的“四大金剛”之一,硬把那個表兄拉到郊外,折斷了兩條腿。把接送他們相會的汽車司機,用石灰弄了兩隻眼睛,把這個四“姨太”幽閉在住宅頂樓一間小層裡,關了十幾年。直到她的兒子1947年結婚時,經人說情,才被放了出來。被關閉時是一個青年少婦,出來已是白髮婆婆了!
流氓幫會勢力到了杜月笙這一輩海上聞人的時代,大致發展到了頂峰,直到新中國建立後,這一困擾了中國社會千年以上的毒瘤才被從根上拔除,杜也就成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流氓傳奇了。
徐先生特別根據史料,羅列了杜的一份“履歷表”,是1947年初寫的,大概是由杜親自審定的吧,頗為有趣,也可見他當時的顯赫。茲抄錄如下:
姓名杜鏞 表字月笙 籍貫上海 年齡六十擔任職務上海市參議會參議員
上海地方協會會長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副會長
上海慈善團體聯合會董事長
上海市社會救濟事業協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機制紡織工業同業聯合會董事長上海市商會監事
上海市銀行商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
上海市輪船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第四區麵粉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國營招商同理事
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董事
中國通商銀行董事貢兼總經理
中匯銀行、浦東銀行、國信銀行董事長
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董事長
華商電氣公司董事長沙市紗廠、榮豐紗廠、恆大紗廠、中國紡織公司董事長
西北毛紡織廠董事長
大達輪船公司、上海市輪渡公司董事長
華豐造紙公司董事長
大中華橡膠公司董事長
上海魚市場理事長
通濟貿易公司董事長
正始中學主席校董
浦東中學主席校董
復旦中學校董
大東書局主席董事
《申報》董事長
《商報》董事長
《中央日報》常務董事
《新聞報》董事
業餘娛樂 平劇
家庭狀況子女十人其中三人在美學習教育、紡織、銀行,均已歸國
一人在中央軍校畢業現都在金融、實業兩界服務
他當時的頭銜之多,恐怕是中外古今少見的吧。
但縱是如此,一旦腐朽的蔣家王朝崩潰了,皮之不附,毛就不存了,杜的那些風光和榮華也就成了過氣的神主牌,該丟的丟,該燒的燒,最後那個曾經呼風喚雨,手眼通天,極會做人的海上聞人杜老闆,和他的舊時代一樣,被歷史無情地掃進了垃圾堆,成為了後人用來反思歷史教訓的典型人物了,也算他最後的一點價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