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爾人與阿卡德人在兩河流域的統治結束後,國家雖然滅亡,但文明並未消失,蘇美爾-阿卡德文明被後續的巴比倫和亞述繼承,並且得到繼承發展。人們習慣將兩河流域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北部稱為亞述,南部稱為巴比倫尼亞,而巴比倫尼亞又可以尼普爾為界限分為更南部的蘇美爾諸城邦地區,以及阿卡德地區,(這一點解釋了尼普爾為什麼是兵家必爭之地),他們共同創造和見證了美索不達米亞高度發達的古文明。在後續很長一段時間的歷史發展中,亞述一直與巴比倫保持南北對立的局面,很難實現兩河流域的完全統一,雖然都獲得短暫的統一,但最終終於在連年內耗和外敵入侵下失去對這片地區的統治權,並逐漸融入其它民族的文明中。
- 漢謨拉比時代
漢謨拉比是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任國王,經過一系列外交政策和軍事與法律上的改革,他將古巴比倫推向了輝煌,使其從一個以巴比倫城為核心的區域小城邦,發展成為一個囊括多個城邦的統一王國。正如他由阿摩利語和阿卡德語共同組成的名字一樣,無愧於“家庭”和“偉大”這兩個含義,他成為“巴比倫之王”以及“阿摩利人國家之王”,實現了阿摩利部落的統一,建設了更加強大的巴比倫王國,在漢謨拉比王統治時期,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得到再次統一,經濟得到空前發展,文化上也開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狀態。文明的延續——蘇美爾城邦爭霸,阿卡德帝國建立,巴比倫的崛起
- 古巴比倫後期及王國的滅亡
公元前1750年漢謨拉比王去世後,其子薩姆蘇·伊路那繼位,他在位38年。曾效仿先王釋放了淪為奴隸的各城公民,興修水利建設,大力恢復宗教祭祀,但在各城邦還是不間斷地發生起義,他先後鎮壓了拉爾薩、埃什怒納、烏魯克、烏爾、伊辛等地的起義,並拆毀了烏魯克與烏爾的城牆,這一點與阿卡德的統治非常相似,雖然降低了抵抗性,防止了各城邦的復辟,但同時也埋下了非常大的隱患。薩姆蘇·伊路那統治時期還遭受了來自東部扎格羅斯山區的加喜特人的入侵,在內憂外患下,連年平叛征戰嚴重動搖了帝國統治的穩定性,到薩姆蘇·伊路那統治晚年已經無力應對南方蘇美爾地區興起的“海地王朝”,即巴比倫第二王朝,在蘇美爾-阿卡德宗教中心尼普爾被奪走後,徹底失去了對最南端蘇美爾地區的控制權,亞述也在最後一任阿摩利君主去世後從新由亞述人掌控王權。
公元前1712年薩姆蘇·伊路那去世,其子阿比·埃蘇赫繼位,在更加艱難的統治環境下,仍在位28年。在他統治期間,為摧毀南部的海地王朝,使各城邦臣服,在底格里斯河上修築了堤壩,以期能用大水沖垮沿途各城市,但最終仍以失敗告終;這時帝國北部和東部遭受了胡裡特人和加喜特人的入侵,北部地區的統治瓦解,以泰爾加城為中心的哈納王國(從國王的名字上來看也為加喜特人所建立)興起,加喜特人也佔領了東北部大量土地(失去東北部埃什努納的阻擋使加喜特人長驅直入),帝國的統治已經僅限於以巴比倫、西帕爾、德爾為中心的一些城邦。
古巴比倫第一王朝最後的統治階段,經歷了阿米·地塔那(公元前1684年-公元前1646年)被南方海地王朝奪取德爾城邦;阿米·薩杜卡(公元前1646年-公元前1626年),曾修築幼發拉底河上防範哈納王國的要塞,(阿卡德地區西北面在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就已經直接暴露給外部其他被統治的民族,這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到公元前1625年薩姆蘇·地塔那繼位後,國內政局已經越來越動盪,王權日漸衰微,這時西北部小亞地區的赫梯帝國也開始崛起,開始入侵雅姆哈德王國,到公元前1600年,穆爾西里一世征服了雅姆哈德和圖圖勒,到公元前1595年前,赫梯實現了與同屬印歐語系的加喜特人的聯合,共同打擊阿摩利人建立的巴比倫王國,並對巴比倫城進行了洗劫。在巴比倫城被洗劫後,面對內部貴族、豪強侵吞公民土地,使平民淪為債奴,平民開始出現流離失所的現象,導致無兵可徵,而落後古老的巴比倫軍隊根本無法對抗新興的赫梯大軍,最終巴比倫第一王朝只能在首都被攻陷後宣佈滅亡。
- 動盪的黑暗時代
公元前1595年巴比倫城被攻陷,第一王朝被滅亡後,美索不達米亞及整個近東歷史進入了動盪的“黑暗時代”,昔日從地中海沿岸到波斯灣聯絡緊密、共享繁榮的城邦體系瓦解,城市化水平降到了自蘇美爾城邦時代以來的最低水平。在赫梯人退出兩河流域後,亞述地區胡裡特人在不斷吸收兩河流域文明,以及擺脫阿摩利人的控制後,開始日漸興起,公元前1530年左右米坦尼王國徹底崛起;加喜特人開始全面入駐巴比倫尼亞地區,與南方佔領巴比倫昔日城邦的海地王朝呈現出南北對立的局面,在加喜特人與赫梯人達成某種協議奪回巴比倫的主神馬爾杜克神像後,他們也得到了巴比倫人民的認可,史稱加喜特王朝,即巴比倫第三王朝。
到公元前1460年,加喜特王烏蘭布里亞什攻滅海地王朝,其末代君主逃亡埃蘭避難,公元前1450年阿古姆三世鎮壓了南部的起義,徹底統一整個巴比倫尼亞地區。加喜特人統治巴比倫尼亞時期,以及米坦尼統治亞述地區時期,記錄的歷史非常少,只能從亞述、赫梯和埃及的一些文獻中尋找發生的歷史事件。(這一時期正式埃及和赫梯重新崛起的時代)神秘的海上民族,探索赫梯文明陷落之謎
- 亞述崛起,巴比倫重現文明
公元前1355年左右,受到赫梯王蘇庇路里烏瑪一世在敘利亞地區擊敗米坦尼王國的影響,亞述得以趁機擺脫米坦尼的控制,開啟了崛起的道路。
亞述國都阿蘇爾城建立在底格里斯河中游西岸的巖壁上,處於河流南北交通線和東西山脈交通線的匯合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此,雖然缺少可耕種的土地和人類生活的必須資源,但仍能保持長久的城邦統治;這裡也是北部和東北部遊牧民族進入巴比倫尼亞地區的必經之路,在與小亞之間的商貿交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此基礎上導致亞述逐漸走向輕農、重商、重軍事到道路。
早期的亞述非常落後,一直以來酋長都臣服於阿卡德,這也導致亞述雖然遠離蘇美爾地區,但也受到了蘇美爾-阿卡德楔形文字文明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得到繼承發展,形成亞述楔形文字;阿卡德帝國滅亡後,亞述又臣服烏爾第三王朝的統治,烏爾的統治雖然短,但卻使亞述得到了文明開化,在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後,阿蘇爾城獨立,古亞述王國也隨之建立。根據《亞述王表》記載,古亞述共經歷12位國王,到了公元前19世紀晚期,在阿摩利人的遷徙下,小亞貿易地點被摧毀,在阿摩利人開始崛起下,臨近阿蘇爾的埃卡拉圖城被建立,很快阿蘇爾城也被阿摩利人的首領沙姆希阿達德以埃卡拉圖為據點,逐漸攻破,自此,亞述開始了阿摩利人統治的時期,同時,這位偉大的君主也實現了亞述地區全境的第一次統一。
現在我們關於古亞述時期的情況瞭解,主要來源於重要的商貿據點卡尼什城,這座城市是近東與小亞商貿往來的中轉站,其中出土的泥板文書描述了繁榮的古亞述城邦。亞述崛起的公元前14世紀是近東地區群雄爭霸的時代,當時赫梯、米坦尼、加喜特巴比倫以及北非的埃及新王國都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歷史學上將從阿蘇爾烏巴里特一世(公元前1365年-公元前1330年)統治時期,到提格拉帕拉薩一世(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1077年)統治時期,稱為中亞述時期,廣義的中亞述時期還包括公元前16世紀到14世紀之間的黑暗城邦時期,但記載的文獻與巴比倫一樣非常少。
公元前1350年在君主阿蘇爾烏巴里特一世的統治下,亞述已經統一亞述東部地區,這時佔據巴比倫尼亞的加喜特王決定與亞述王聯姻(喜好聯姻的加喜特王朝),迎娶烏巴里特一世的女兒;公元前1333年加喜特王布林那布里亞什二世去世,其子卡拉哈爾達什繼位(亞述王外孫),但很快便死於軍變,亞述王出兵干預加喜特內政,公元前1332年新擁立的王為卡拉哈爾達什的兄弟,史稱庫瑞噶爾祖二世;在亞述王阿蘇爾烏巴里特一世去世後,他的兒子恩利爾尼拉里繼位,但很快與加喜特的關係就變得惡化,公元前1320年,在蘇伽庫之戰中加喜特擊敗亞述,重新劃定兩國邊界;經過多年力量的積累,公元前1305年,亞述擊敗加喜特並獲得北部的大量領土,公元前1285年擊敗米坦尼王國,使其臣服成為附屬國,這都要歸功於雄才大略的亞述王阿達德尼拉里一世。
見識到赫梯的強大,加喜特王卡達什曼·圖古爾決定斷絕與埃及拉美西斯二世的聯絡,選擇與赫梯王哈圖西里三世結盟,但很快在局勢轉向埃及後,卡達什曼·恩利爾二世又決定與埃及恢復外交關係,將女兒嫁給拉美西斯二世。卡迭石戰役結束在以及簽訂和平條約後,赫梯與埃及得以實現和平共處,不再糾結於敘利亞的戰事,公元前1250年,在赫梯支援下,亞述薩爾瑪那薩爾一世得以鎮壓米坦尼的反抗,並徹底摧毀了米坦尼,但這時根據國王的銘文記載,北部已經開始出現烏拉爾圖這一民族。
在摧毀米坦尼後,崛起的亞述開始針對強大的赫梯發起攻勢,公元前1243年,亞述王相簿爾蒂·尼努爾塔一世率軍越過幼發拉底河,擄掠了28800名赫梯居民到阿蘇爾,公元1237年擊敗新的赫梯王圖特哈里四世後,開始著手於準備對動盪的加喜特的戰事,這段期間也解決了東部與烏庫美尼人的爭端,使他們稱為亞述的臣屬;公元前1225年,相簿爾蒂·尼努爾塔趁著赫梯忙於內亂,開始入侵加喜特王朝,並擊敗俘獲了加喜特王卡什提里亞什四世,將馬爾杜克神像運到了阿蘇爾,很快便吞併了加喜特王朝全境。趁著亞述統治不穩定,公元前1224年,埃蘭入侵巴比倫尼亞地區,洗劫了尼普爾和德爾,公元前1222年再次入侵,洗劫了伊辛與馬拉德。公元前1207年,一生忙於戰事的亞述王相簿爾蒂·尼努爾塔一世死於王宮內亂,亞述退出巴比倫尼亞地區,加喜特王朝得以復辟,同年赫梯蘇庇路里烏瑪二世結束內亂繼位為赫梯王。
在相簿爾蒂·尼努爾塔一世去世後,記載亞述王的銘文逐漸減少,上層的統治極其不穩定,人禍(到公元前1178年前國王不斷易位)、天災(底格里斯河改道,交通、農業和飲水受到威脅),對外戰爭中多代亞述王被巴比倫王阿達德舒馬烏簇爾(公元前1216年-公元前1187年)擊敗,在地中海與小亞受到摧毀下,亞述的貿易也受到嚴重威脅。到公元前1180年,在20多年的民族遷徙浪潮影響下,赫梯逐漸變得越來越衰弱,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諸城邦得以擺脫埃及和赫梯的統治,埃及也漸漸退出西亞地區,阿拉姆人開始活躍於亞述西部,此時,加喜特王美里·什帕克為穩定統治決定將女兒嫁給埃蘭王舒特魯克·納洪特一世。公元前1178年,赫梯崩潰,到公元前1160年,沒有了赫梯的阻擋,入侵的卡什卡人、穆什基人開始威脅亞述北部,西部則開始受到阿拉姆人的威脅。
公元前1159年,加喜特王馬爾杜克·阿普拉·伊丁納一世去世,但繼位的扎巴巴·舒姆·伊地那與老國王並沒有血緣關係,埃蘭王舒特魯克·納洪特一世憑藉與加喜特王室的姻親關係索要王位,在索取不成功下,於公元前1158年率軍進攻加喜特王朝,結束了扎巴巴·舒姆·伊地那的統治,新繼位國王恩利爾·那丁·阿黑抵暫時抗住了埃蘭的軍隊,但很快在公元前1155年,埃蘭軍隊便攻陷了巴比倫城,並將恩利爾·那丁·阿黑俘虜,刻有《漢謨拉比法典》的石柱也被帶回蘇薩。亞述王阿蘇爾丹一世(公元前1178年-公元前1133年)在這期間也趁機奪取了幾座邊城。
公元前1155年,在巴比倫尼亞南部的伊辛城,由阿卡德人馬爾杜克·卡位元·阿海舒帶領南部諸城邦建立了以伊辛為都城的新王朝,這個終於擺脫加喜特人統治建立的王朝史稱巴比倫第四王朝。公元前1150年馬爾杜克·卡位元·阿海舒率軍將埃蘭趕出巴比倫尼亞地區,穩定統治後,於公元前1140年,率軍進攻亞述的邊塞重城埃卡拉圖,並支援亞述國內的叛亂內鬥,國王的弟弟將馬爾杜克金像還給伊辛;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一世在位期間,從埃蘭手中奪回了另一個馬爾杜克神像,在公元前1120年,尼布甲尼撒一世被亞述王雷什伊希一世擊敗,結束內亂的亞述開始再次崛起,在與尼布甲尼撒一世的兩次邊境戰爭中均大獲全勝。
亞述王雷什伊希一世之子拉格拉特·帕拉沙爾一世(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1076年)擊敗北部的卡什卡人和穆什基人,先後收復阿爾齊與普魯胡齊地區,直至公元前1110年收復小亞細亞的新赫梯諸國,到公元前1100年,敘利亞各城邦和阿拉姆人向亞述臣服,他迫使每個地區連年進貢;拉格拉特·帕拉沙爾一世在位39年,曾28次越過幼發拉底河,一度到達腓尼基地區,還乘船出海,腓尼基各城邦向他臣服,埃及法老也向他送來禮物。亞述的勝利使巴比倫不安,公元前1110年尼布甲尼撒一世出兵埃蘭獲勝,公元前1100年巴比倫王恩利爾·那丁·阿普利趁亞述忙於西部戰事掠走了埃卡拉圖的神像,但這時亞述無法分精力報復巴比倫;公元前1090年,拉格拉特·帕拉沙爾一世,為報復巴比倫,率軍向巴比倫尼亞地區長驅直入,直至攻佔巴比倫城,在掠奪完後,因為巴比倫王馬爾杜克·那丁·阿海的反擊,最終只能撤回本土。
拉格拉特·帕拉沙爾一世去世後,亞述國內發生了爭位鬥爭,統治範圍也大幅度縮減,他的長子僅在位兩年就被殺害,二子阿蘇爾貝爾卡拉(公元前1074年-公元前1057年)奪得了王位,開始進入中間期。公元前1069年巴比倫王馬爾杜克·沙皮克·澤瑞去世,阿蘇爾貝爾卡拉率軍進攻杜爾-庫瑞噶爾地區的兩個城市,並俘虜了兩個加喜特人總督,還派亞述人支援阿達德·阿普拉點伊丁那繼位,並讓他迎娶自己的女兒,他在位期間還收復了阿拉姆人入侵的地區,直至靠近地中海的阿爾瓦德城;
在公元前1057年,隨著阿蘇爾貝爾卡拉的去世,中亞述的強權時代結束,開始了兩個世紀的衰微統治,這一時期銘文記錄非常少,但拉格拉特·帕拉沙爾一世和阿蘇爾貝爾卡拉統治時期的強權統治儲存的基礎,也使亞述在強大的外族入侵下和天災下得以生存下來,並使其在兩個世紀後得以再次崛起。自公元前1054年到公元前934年,歷經9位王,但這段歷史基本處於沉寂中,就彷彿漂浮於阿拉姆海洋中的一隻孤舟,統治僅限於阿蘇爾、尼尼微、阿爾比勒一帶的亞述核心地區。
在阿拉姆人的遷徙浪潮下,巴比倫也喪失了北部大量領土,公元前1030年兩河流域遭遇大面積乾旱,公元前1025年,阿拉姆人終結了巴比倫第四王朝,加喜特人西姆巴爾·什帕克在南部的蘇美爾地區建立巴比倫第五王朝,但阿卡德地區則陷入了無政府狀態;公元前1008年,西姆巴爾·什帕克被政變推翻,第五王朝陷入內亂;公元前1006年卡什舒·那丁·阿海統治時期,饑荒影響到南部地區,第五王朝走向崩潰;公元前1004年,第五王朝被另一個加喜特家族推翻,首領埃烏爾瑪什·沙金·舒米成為巴比倫王,建立巴比倫第六王朝,公元前1000年,重新控制巴比倫城及周邊城邦;公元前987年,尼努爾塔·庫杜瑞·烏蘇爾繼位,巴比倫第六王朝陷入政治和經濟上的困境;公元前984年,有埃蘭血統的瑪爾·比提·阿普拉·烏蘇爾奪取了王位,史稱巴比倫第七王朝,即埃蘭王朝;公元前979年,阿拉姆人入侵巴比倫,第七王朝迅速垮臺;公元前978年,在阿拉姆人撤走後,那布·穆金·阿普利建立巴比倫第八王朝;公元前950年,閃米特人的一支迦勒底人開始活躍於巴比倫尼亞南部的蘇美爾地區,這一時期以色列王國正處於所羅門的統治時期,順帶一提,以色列王國建立也基本與阿拉姆人遷徙同步,由希伯來人建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