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戰爭,我國自古以來將“糧草”列為勝敗首要因素,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就有“毀糧草,斷糧道,亂軍心”的戰術,而大軍出發開戰之前,交戰雙方也是將“糧草”的儲備和運輸路線、補給驛站等後勤設施,都必須提前周密安排,而偷襲對方的後勤設施,也是兵家裡白紙黑字寫得明明白白的重要戰術策略之一。
英軍也有一句後勤名言:不管裝備多好,戰鬥力來自胃!
美軍就更在乎後勤保障了:跑得越遠,吃得越好!
能塞進嘴裡,絕不揣進兜裡!
德軍更是以此為部隊戰鬥力的衡量標準,隆美爾和古德里安都曾經說過:我必須和士兵吃同樣的伙食,這樣我就能清楚地知道,我的部隊還能打多遠,我計程車兵還有多少戰鬥力!
看來,全球各國都把後勤保障和持續供給能力,看成是部隊戰鬥力的核心。
而在朝鮮戰爭期間,我軍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冰天雪地的朝鮮半島過招,我軍和對方的後勤補給系統,都有哪些差別呢?傳說中美軍當時的世界一流後勤保障系統,又有哪些可以讓我們參考借鑑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後勤,聊聊戰場上的一日三餐。
第一部分 聊聊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後勤保障
美軍的後勤水平,堪稱世界一流,這是從二戰時期就體現出來,和其他參戰軍隊不一樣的地方。據統計,在朝鮮戰場時期,美軍伙食標準可分為A、B、C、D、K五套標準,根據和一線戰區的相對距離和部隊營區駐紮環境而定,隨後又以“後勤補貼”的形式,推出“X口糧”,專門對應避免部隊因戰線過長而造成的食物補給不足,以現金形式發放的戰鬥津貼,讓部隊就近購買所需物品。
A口糧,是以大後方營區、指揮中心、醫院、後勤站點和空軍、海軍等,遠離一線交火戰區為固定單位,設定的口糧供應基準,主要是以各種新鮮的蔬菜、肉類、水果和新鮮奶製品為主,而當時的美軍後勤部已經配備有移動廚房和熱水供應車,能讓基地的官兵們可以隨時吃上新鮮的熱飯菜,隨時都能喝熱的飲料和咖啡,當然也包括類似冰淇淋、可口可樂、雪糕、巧克力這樣的餐後甜點,以及各種糖果,日常零食等等。
但是,A口糧關係到幾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第一是採購,因為不同的季節和地理環境,以及周邊食物生產環境的不同,就近能採購到的新鮮食物種類和數量都是很有限的,許多時候,並不能達到QMC(美軍陸軍軍需部)的採購驗收標準,所以,QMC就乾脆把任務下達給了MCS(Market Center Sysetem),也就是軍需部下屬的“市場中心管理系統”,並制定了嚴格的食品標準,其中就包括每週七天,必須確保用餐官兵有各類新鮮的蔬菜、肉類和水果、奶製品、糖等食品,而且必須一週七天都不許重複;餡餅、糕點和甜品每週必須供應3-4次,冰淇淋在冬季每週無限量供應1次,而作戰部隊在夏天必須每週至少供應3-4次;而新鮮的水果類,必須保持一定的重量和尺寸。
第二個頭疼的問題,就是生鮮儲藏,為了確保食物的新鮮,MCS在日本週邊的許多島嶼上,修建了大量的生鮮食品儲藏基地,還啟用大量海上和航空運輸,確保食品在從產地到冷庫,再運送到前線,食品都能確保新鮮。當然,這樣的用餐標準,也就僅限於駐日本境內的美軍,還有當時在朝鮮半島遠離第一交火戰線的大後方部門,日本在二戰後整體國力也在恢復期,而且朝鮮半島本土也很難採購到相應的食品,所以這套後勤供給的總量還是很少的。
第三個頭疼的問題,就是物流運輸,所以,MCS乾脆把主要後勤生產基地直接搬到日本,直接丟到FEC的頭上,就是美軍在遠東地區設立的“遠東陸軍指揮部”,全稱為“FarEast command”,由這個部門來具體執行後勤供給。
B口糧,為罐裝食物為主,而且都是半熟類食品,需要開啟後再進行二次加熱烹飪後,才能食用。主要是為作戰部隊的一線後勤提供,可以在戰線後方烹飪好後,再分裝到保溫桶裡,由部隊車輛或人工運輸到前線,讓處於雙方戰壕作戰環境下的作戰士兵,或距離一線後勤不遠的作戰單位,能在不用生火的情況下,及時吃到熱飯菜。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避免在交戰區生明火,會帶來許多危險,比如被對方炮兵、狙擊手當成參照靶標,造成不必要的非戰鬥傷亡。
這一套後勤供餐標準,主要是鑑於主力部隊佔據絕對優勢,並在戰爭區域內擁有較為牢固的防禦體系;而且要使用明火烹飪,就必須保持較大縱深,讓後勤單位遠離對方的火炮射程之外,才敢做這樣的供餐標準;最關鍵的是必須要保持大後方和前線的運輸暢通安全,這樣,才能在確保所有熱飯菜,既能保證替換下來的休整部隊能安心吃飯,又能確保做好的熱餐,能在保溫裝置裡裝好後,以最快速度運送到一線部隊,讓戰鬥間歇計程車兵第一時間吃上熱飯菜,對提升部隊戰鬥力,鼓舞士兵作戰時期,調整心理狀態,有絕對的好處。
正因為如此,美軍對於B口糧從二戰至今都有保留,只是根據不同地域環境和食品保鮮運送,有了不同程度的標準提升,就是為了讓自己的作戰部隊能在完成階段性作戰任務後,能迅速替換撤退到後方,透過良好的飲食和休息,儘快調整,保持較高整體作戰水平。
說到B口糧,就不得不提到一款所謂的“韓國美食”,就是“部隊鍋”,估計把這個細節說出來,許多吃貨們估計這輩子都不會再吃部隊鍋了。
由於B口糧主要是以半成品形式,供應給作戰部隊的營區廚房,而B口糧的熱量標準,是每人每天4250大卡的熱量攝入,為保持體力,一線作戰部隊規定每天至少兩頓正餐必須有肉類供應,每個月30天有60頓正餐,必須要有新鮮肉類和相關製品,配給率必須保持在不低於每月50.5頓飯,而為了便於運輸和儲藏,在二戰中把美軍官兵吃到“吐”的午餐肉(SPAM)再次“閃亮登場”。
當然,衣食無憂的美軍官兵可不在乎午餐肉這種“工業混合物”,許多罐頭甚至都沒開啟,就當成垃圾直接丟到了垃圾堆,當時許多韓國的難民,因為沒有食物,便經常去翻找美軍廚房裡丟出來的“泔水桶”和垃圾堆,或者跑去給美軍幫廚、做短工,以此能獲得一些美軍不要的食品。
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在垃圾堆裡找到了美軍大量丟棄的午餐肉罐頭,這對於已經斷糧的韓國難民來說,簡直就是上天恩賜的美味,於是便拿回去,順便混搭從垃圾堆裡翻出來的各種菜葉子,還有自己從山上採摘的野菜,加上所剩不多的泡菜,亂七八糟煮上一大鍋,沒想到居然美味又暖和,搭配米飯吃,還居然很扛餓,於是,“泡菜鍋”這道美食就此在韓國盛行並紮根,流傳開來,不得不說,美軍強大的後勤物資保障,的確救了不少普通老百姓的命。
上篇完,隨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