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猛虎”:1958年,第16軍為何駐防長春?東三省陸路交通樞紐
大軍區時代,我軍各大集團軍駐地多有變化。譬如,第27軍先後駐防松江、無錫、石家莊。“長白猛虎”第16軍就是一個例外,自1958年從朝鮮回國後,長期駐防長春。那麼,第16軍為何駐防長春?
第16軍為我軍歷史最為悠久的部隊之一,其前身部隊可以追溯到南昌起義、平江起義、湘南暴動等武裝起義部隊。後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的浴血歷練,成為了晉冀魯豫軍區的“抗日虎賁”。
圖|楊得志(左二)舊照
1945年9月,中央軍委以冀魯豫軍區機關和一部主力為基礎,成立了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楊得志、蘇振華分任軍政主官,亦稱"楊蘇縱隊",為劉鄧大軍的頭等主力。
楊蘇縱隊先後參加了平漢、熱東、綏東、張懷、挺進大別山等戰役戰鬥。淮海戰役(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期間,第16軍與敵王牌部隊一一過招,取得不俗戰績。
圖|淮海戰役
1949年2月,中野一縱改稱第16軍,下轄第46、47、48師,全軍合2.5萬人,隸屬於第二野戰軍第5兵團,尹先炳、王輝球兩位老革命分別擔任首任軍長、政委。第16軍成軍之後,便參加了渡江戰役。
8月,第16軍受領進軍大西南任務,後參加瞭解放貴陽、成都、東山、峨眉、夾江、洪雅等戰役戰鬥。1950年1月,除第48師調歸川南軍區留守瀘州,第16軍餘部揮師貴州,遂行剿匪戰鬥任務。
圖|挺進大西南
1951年1月,第16軍殲匪10萬餘人。剿匪作戰征塵未盡,第16軍受領入朝作戰任務,大軍離黔北上千裡機動至燕趙大地,進行入朝前整訓。9月,第16軍主力佈防吉林省柳河、通化一帶,旨在確保我志願軍主力的側後安全。11月,第16軍回防遼東半島。
及至1952年12月,第16軍入朝參戰,全軍已換裝蘇械裝備,一躍成為我軍裝備最為精良的部隊。第16軍赴朝作戰期間,在沙場老將尹先炳的指揮下,依託全蘇械裝備,打的美軍抬不起頭,創造了2個小時殲滅美軍3個連的記錄。
圖|簽訂《朝鮮停戰協定》
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勝利。戰後,第16軍仍駐防朝鮮。直至1958年4月,第16軍才從朝鮮回國,駐防吉林長春,隸屬於瀋陽軍區。在筆者看來,第16軍從朝鮮回國後駐防長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考慮:
甲、長春是東三省陸路交通樞紐
長春地處東三省的腹地,為其境內京哈、長圖及其它各鐵路線的交通樞紐,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新中國成立之際,長春的鐵路樞紐地位就非常之突出,如下圖所示:
圖|1949年中國鐵路網示意圖
我們可以看到,長春鐵路運輸便利,基本上可以輻射東北全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長春也是一座典型的火車拉出來的城市。
基於此,建國初期的長春,一度是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為委員會代管。1954年8月,長春改為吉林省省轄市。隨即,吉林省會由吉林遷至長春。
此後,長春成為了吉林省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其戰略地位自然也是不言而喻。及至1958年第16軍駐防,長春各方面建設蔚為壯觀。
乙、長春地理條件優越;
長春位於東北平原腹地松遼平原,整體地勢較為平坦,處於東部山區與西部松遼平原過渡地帶,為東北地區天然地理中心,也是東北亞地區的幾何中心。
圖|長春地圖
不僅如此,長春自身地理條件也極為優越。如上圖所示,長春東靠大黑山,南臨伊通河,可謂是依山傍水,以成形成環抱之勢,此地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事實如此,解放戰爭時期,敵我雙方几次爭鋒,都是圍繞著長春展開的。遼瀋戰役中,長春和平解放後,旋即形成了一邊倒的戰爭態勢。
丙、長春工業發達;
東北本就礦產資源豐富,長春又有交通便利之優勢工業發達是必然的。早在張氏父子統治東北時期,就重視採掘業、軍工業,無形之中帶動了東北工業的發展。
圖|建國初期的長春
建國前夕,長春的工業水平足可比肩上海。隨著一五計劃的開展,長春的工業發展更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輝煌。
丁、長春有優良的擁軍傳統;
整個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入朝通道是吉林省中朝邊境三大口岸:
輯安(今吉林省集安市);
長甸河口(今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南部);
安東(今遼寧省丹東市)。
長春作為吉林的省會,得益於相對發達的工業體系,在抗美援朝前後出力不少,一直是擁軍主力,成了我志願軍入朝通道的大後方。
圖|1950年的長春火車站
早在1950年8️月,長春就動員了紡織戰線的大量人力物力,組建4個軍服加工廠,資料就是最好的例子:
為我軍參戰提供了4.3萬套棉軍服、4.1萬件棉大衣、10萬雙棉襪、1萬件鐵路員工棉大衣等戰勤物資。
長春擁有優良的擁軍傳統,第16軍從朝鮮回國後駐防於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參考資料:
[1]《勇士鐵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六軍征戰紀實》(高月澤、李明計·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劉福林:不忘初心 一生無悔》(中共武邑縣網信辦);
[3]《長春第一位共產黨員——張錦春》(中國吉林網);
[4]《長春近現代史蹟圖志》(王新英·吉林文史出版社);
[5]《老長春與鐵路有關的那些歷史……》(長春市人民政府);
[6]《長春站:一座百年老站的崢嶸歲月》(人民鐵道);
[7]《長春市志·軍事志》(牛璽廷·吉林人民出版社);
[8]《吉林人民在抗美援朝運動中的貢獻》(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