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0日,備受矚目的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登陸國慶檔。這部耗資13億的戰爭鉅制,將71年前志願軍在長津湖的冰天雪地中痛擊美軍的艱難戰鬥和光輝勝利呈現在全國觀眾眼前。電影情節豐富細膩、場面宏大,觀之淚目、思之振奮,不失為一部佳作。影片對歷史場景、裝備細節的還原,也得到眾多觀眾和軍迷的好評。
抗美援朝時期,也正是我國軍隊、國防建設轉變很大的一段時期。在入朝初期和後期,志願軍的軍服、武器裝備等都有很大變化,特別是槍械、輕武器。甭說普通觀眾,就是軍迷,觀影時也會產生一點疑惑,需要重新回憶、翻查資料,才能發現影片拍攝得確實很認真,還原度很高。本篇就先講講,志願軍為啥可以熟練使用美式槍械。
電影《長津湖》中,七連戰士對於繳獲的很多美式裝備都能熟練使用,是對歷史做了很好的還原。當時志願軍對很多美式輕武器的瞭解,並不亞於當時的美軍士兵,這是因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不少戰士都接觸過美式裝備。
在初期入朝的志願軍部隊中,就有大量美式裝備。比如39軍,有:
春田1903型和M1917型步槍2 408支,
湯姆遜衝鋒槍和M3型衝鋒槍3 058支,
BAR1918型輕機槍168挺,
勃朗寧1917型重機槍155挺。
50軍中裝備了
M1卡賓槍716支,
湯姆遜和M3型衝鋒槍1 575支,
巴祖卡火箭筒4具,
M18型無後坐力炮4門。
二戰時期的美軍制式輕武器,在中國的數量很多。
比如M1917型步槍,原型是英國的P14,一戰期間由於英國兵工廠產能有限,就外包給美國兵工廠生產,不料後者用力過猛,一下生產了近百萬支P14。美國參加一戰後,自己的春田1903型步槍數量不夠,就將大量P14型步槍改膛,讓它可以發射本國的7.62×63毫米步槍彈,並定型為M1917。一戰結束後,這些M1917成為了庫存裝備,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就被美國大量支援給了國民黨政府。
春田1903型步槍大量進入中國,是在解放戰爭期間,自然也被解放軍繳獲了很多。該槍外形上很像中正式步槍,因此也被稱為“花旗中正”。
上述兩種步槍都發射美國的7.62×63毫米步槍彈,威力大,但後坐力也大,因此很多解放軍戰士並不喜歡該槍。好在美軍向國民黨政府支援春田1903和M1917時,考慮到不同的身材特點,將槍管和槍托進行了縮短。
湯姆遜衝鋒槍對於中國也不陌生,抗戰全面爆發前國內就有仿製,抗戰期間美國又提供了不少,特別是給中國遠征軍。解放戰爭期間,美國又向國民黨政府提供了M3和M3A1型衝鋒槍,並且提供生產線,在中國可以量產。當時國民黨政府將自產的M3和M3A1命名為民36和民37型衝鋒槍,它們發射的11.43毫米子彈國內也能量產。
▲ 一位頭戴美式鋼盔、手持湯姆遜M1A1型衝鋒槍的解放軍戰士,身上還掛了數條12.7毫米機槍彈。
解放軍戰士對於大多數美製輕武器的喜愛程度和評價不是很高,唯獨對M1卡賓槍非常喜愛。該槍也是在抗戰時期進入中國的,解放戰爭中被大量繳獲。M1卡賓槍外形精緻、短小輕便,近戰火力迅猛。當時能夠配備一支M1卡賓槍,是一位解放軍戰士無聲的榮耀。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也曾想仿製M1卡賓槍,將其作為我國新一代制式步槍,但是由於材料等基礎工業能力不足,試製出幾支樣槍後便放棄了。
其它的BAR1918型輕機槍,M1919、M1917型機槍,M18型57毫米無後坐力炮,60毫米迫擊炮,“巴祖卡”火箭筒,都是在解放戰爭期間大量進入中國的,然後被“運輸大隊長”送給瞭解放軍。因此我軍戰士和部隊,都很熟悉這些美式裝備。初期入朝作戰的50軍的前身,就是由軍長曾澤生帶領起義的原國民黨軍60軍。初期入朝的志願軍戰士,除了對M1伽蘭德步槍有些陌生,其餘的美式輕武器,都很熟悉或是能快速掌握。而且志願軍使用很多美式裝備的水平,甚至比美軍都好。
P.S. 《兵器知識》雜誌的投稿郵箱已更換,新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