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威爾遜(1856年12月28日-1924年2月3日)
弗洛伊德認為威爾遜是個神經官能症患者,他表現出精神混亂的跡象。記憶上的混亂使威爾遜的演說時時中斷,他常常心不在焉,讓副手代替他工作,然後幾個小時後又重新打亂既有的工作,隨後再次消失。在巴黎和會開會期間,威爾遜感到腸道劇痛,尿中帶血,左腿和左臉不可抑制地抽動。在疾病的控制下,他變得咄咄逼人,指責法國人企圖毒死他,禁止代表團的成員外出。
在1919年8月,參議院辯論美國是否參加國家聯盟的關鍵時刻,威爾遜的疾病再次復發。他失去了語言能力,呼吸困難,癱瘓在床,苟延殘喘。在這個對世界具有關鍵意義的時刻裡,美國這艘船失去了指揮,變得搖擺不停。嚴重的疾病,不用醫生,哪怕是外行人也能看出。威爾遜終於停下來腳步,沒有參加下一任的總統選舉。一年多後的1924年,一次大規模的腦震盪結束了他的生命。
富蘭克林·羅斯福(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
雅爾塔會議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一次會議。那一天,第二次世界大戰行將結束,富蘭克林·羅斯福、溫斯頓·丘吉爾和約瑟夫·斯大林在雅爾塔談及半個世界的命運。然而被視作西方世界泰坦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卻已是行將就木之人,甚至不能走下飛機,需要警衛將他抱上吉普車的特殊座位。“他的面貌使我大吃一驚,臉色難看,佈滿皺紋,反映出一種極度的疲勞。他皮膚髮灰,好像半透明似的。”
在阿爾瓦萊茲病的影響下,羅斯福變得智力混亂,記憶力減退,思想不連貫,甚至連筆跡也發生了變化。早在1943年,白宮的醫生便發現羅斯福的筆跡似乎像是帕金森病患者的筆跡。人們思索著總統是否應該在雅爾塔會議前隱退,避免被丘吉爾和斯大林所利用。
事實證明,羅斯福逐漸變得暴躁易怒,不能集中精神。如果某件事情需要他三思,他就會改變話題。羅斯福在雅爾塔會議上心不在焉,通常在一天的第二個小時就精神渙散,麻木,表現出不可解釋的冷漠。他不理會丘吉爾遞給他的檔案,反而不停地打瞌睡。在雅爾塔會議兩個月後他便與世長辭。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
當杜魯門卸任,艾森豪威爾入駐白宮時已經是個62歲的老人了。他一生中最有成果的演說莫過於為了緩和美國與中國之間緊張關係而撤出臺灣海峽的第七艦隊。而發表電視演說時,艾森豪威爾卻在忍受著身體上極度的痛苦。他要緊緊地抓住桌子才能說話,講稿上的子在他眼前跳動不已,他疼得幾乎抬不起頭來。
權力在不停腐蝕著艾森豪威爾,他在之後的幾年間先後被心肌梗塞、腸梗阻、腦溢血、膽結石等病症困擾,而他卻否認了脆弱的身體並不適合繼續掌權的事實,反而抓緊了手中的權力。歷史的盲人總是給自己找出視而不見的理由。他自認為身體健康,對執政絲毫不感到疲倦。而心臟全面機能不全最終打倒了他。1969年3月,他筋疲力盡,慢慢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