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央訪問團到達昆明時,特地訪問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看到中央訪問團後,特別高興,專門為訪問團準備了當地的特色小吃。拉著中央訪問團團長的手,向他們深情講著關於國歌、關於聶耳的故事。
當代表團離開以後,老太太特地買了一束鮮花,希望可以交給毛主席,表達自己對毛主席的感謝之情。到1955年,為了紀念聶耳的貢獻,中央音樂學院設立了聶耳紀念室,校方特地找到老太太,為聶耳紀念室題了詞。
寫道:“生聶耳是我,培養聶耳的是共產黨,聶耳在生時我愛他,共產黨把他教育成長。他已經死去二十年了,但我一直感覺他還活著。我要永遠感謝共產黨,感謝毛主席,感謝懷念聶耳的同志們。”
這位老太太就是聶耳的母親,她名叫彭寂寬,也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1881年9月29日,彭寂寬出生在峨山彝族自治縣大塘子邊一個貧窮人家,當時農民頭上稅負很重,家裡生活過得艱難。彭寂寬的父親名叫彭壽山,也是一個苦命的人,其父母因為得病早早就去世了。彭壽山年紀小小就成為了孤兒,只能到處流浪,最後流落到一戶姓陳的地主家。
由於做人勤奮老實,受到了地主的信任,最後把家中的丫頭許配給了彭壽山,當兩人結婚以後,經過商量後,倆人離開了陳家,自立門戶。離開陳家延後,兩人大部分收入來源於擺攤,多年後夫妻二人孕育了四個孩子,包括三個男孩子和一個女孩子。
彭壽山本人大字不識幾個,但他懂得只有讀書才有出路,他節衣縮食送其中一個孩子去當地上了私塾。不過彭壽山依舊是一個傳統思想濃厚的人,他認為讀書是男孩子的事情,女孩子以後嫁人就好了。
不過作為女孩子的彭寂寬從小聰明伶俐,就讓哥哥暗地裡教她識字讀書。有一次,彭寂寬找到一本《三字經》,不過讓父親看到了,父親當時特別生氣,當場就把這本書撕得粉碎。
彭寂寬對知識更加渴望,父親不讓她讀書她就暗地裡悄悄學習,一邊做針線活,一邊聽著哥哥背書,由於聰明好學,哥哥也喜歡叫她讀書識字。在16歲以前,她終於讀完了《百家姓》、《三字經》和《增廣賢文》等啟蒙讀物。
有一次父親重病,一家人湊了點錢和父親到縣裡去看病,經過一番診治,郎中給彭壽山開了一些草藥,看著這一家人家庭困難,也沒有收診斷費。吃了幾副草藥後,彭壽山身體恢復很快。為了報答開郎中的救命之恩,彭壽山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郎中聶鴻儀,雖然是父母包辦婚姻,但確實彭寂寬幸福的起點。
彭寂寬嫁入聶家以後,聶鴻升不僅教她讀書寫字,還會教她用毛筆寫字。而且在實踐過程中,教授她醫理知識,由於天資聰穎,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醫理。還自學了《本草綱目》,成了丈夫身邊最得力的助手。彭寂寬從一個沒有上個學的小丫頭,成長為一個合格的醫生,在那個年代這是多麼不容易。
後來一家人搬到了昆明,在甬道街租下了一個鋪子行醫,由於聶鴻升醫術高明,做人又心善,生意越來越好,家裡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以前聶鴻升有過一段婚姻,他和前妻王氏生下了兩個孩子,分別是兒子聶守拙和姑娘聶蘭茹。
聶鴻升和彭寂寬結婚孕育了五個孩子,分別是女兒聶蕙茹,兒子聶守城、聶守先、聶守信。聶守信就是後來聶耳。這是一個大家庭,每日吃飯就需要不少錢。聶鴻升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吃飽穿暖,每天早出晚歸,時間一長就累壞了身體。
到1916年的時,聶鴻升終於扛不住病倒了,家裡頂樑柱塌了,所有重擔都落到了彭寂寬的身上。聶鴻升臥床長達半年,還要吃藥,家中生活一日不如一日。看著日漸消瘦的彭寂寬,聶鴻升心中也不好過。為此他給外地工作的大兒子聶守拙寫了一封信,希望他可以接濟一下家裡。不過兒子並沒有給家裡寄錢,聽到這個訊息後,聶鴻升氣壞了,病情更加嚴重。
不久後聶鴻升感覺自己生命快要走到盡頭,把妻子和孩子們叫到了身邊,開始安排後事。聶鴻升還沒有開口,彭寂寬和孩子們就哭成了一片。聶鴻升拉著彭寂寬的手說:“我對不起你,半路就把你丟下了,委屈你啦!我死後家裡重擔都落到了你的身上,我放不下啊!”
彭寂寬安慰聶鴻升說:“不要胡思亂想,好好養病,身體會好的。”這句話彷彿擊中了聶鴻升的軟肋,他顫顫巍巍說:“要照顧好孩子們,以後他們會孝順你的,如果實在熬不住了,你……可以……改嫁!”
聶鴻升開始一個一個摸著孩子們的頭,對他們說:“爹爹死後,一定要聽你孃的話,不要調皮,不要惹你娘生氣。”孩子們都圍了上去,最小的聶守信哭大叫:“爹爹,我不准你死!不准你死!”交代完後事的聶鴻升已經閉上了雙眼,後猛烈的咳嗽,一口鮮血從聶鴻升口中噴出,他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丈夫離開後,家裡重擔全都落在了彭寂寬身上,現在家裡還有四個小孩,年齡最大的也不過十二歲。為了能養活一家人,彭寂寬繼承了丈夫的事業,繼續為他人看病。
但是不管怎麼努力,還是難以維持一家生計,彭寂寬不得不替人做一些針線活,家中日子過得很艱難,不過她並沒有放棄對孩子們的教育。而且還給孩子們立下了嚴厲的規矩,比如按時起床,要對人有禮貌,不準抽菸和賭博等等。
不僅給孩子們立下了規矩,而且還嚴格執行。有一次聶耳看到一本喜歡的書,就當著客人的面吵著和母親要錢,客人看到以後,就把自己的錢給了小聶耳,聶耳拿上錢以後,就奔奔跳跳去買書了。可沒有想到,回家後母親手裡拿著戒尺,狠狠懲罰了他一頓。從此以後聶耳再也沒有當著客人的面,向母親要錢。
現在小聶耳已經六歲了,到了上學的年齡。彭寂寬有點犯難,不過她有一個信念必須讓孩子們讀書。最後彭寂寬東拼西湊,還是不夠小聶耳上學的學費,最後她把丈夫生前最愛的八音鍾給賣了。聶耳終於進入了昆明縣立師範附屬小學去讀書。
聶耳的最初的音樂啟蒙老師就是自己的母親。大家知道雲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少數民族大多能歌善舞。聶耳的母親就是其中一員,彭寂寬給孩子們講睡前故事的時候,總是把這些故事編成小調。
利用當地傳統藝術玉溪花燈“全十字”或者“楊琴調”給孩們傳達正確的價值觀。在母親的故事裡,聶耳心中種下了音樂的種子,等待著合適的環境茁壯成長。
彭寂寬雖然日子過得很艱難,但還不忘接濟和自己一樣窮的鄉親們,有一次一個小偷從屋頂進入藥鋪,專門挑貴重的藥材偷。沒有想到被當場抓住,經過詢問,才知道小偷原來是為了給妻子治病,家中還有幾個孩子沒有飯吃。實在沒有辦法,才出此下策。
心善的彭寂寬不僅沒有懲罰他,還詢問了他妻子的情況,給他免費配了幾服藥。沒有想到,不久以後,這個小偷帶著妻兒來感謝彭寂寬的救命之恩。
不知不覺聶耳已經上了中學,由於家中貧困,只能上當地公益學校。不過聶耳在這裡卻碰到了影響自己一輩子的人柏希文,柏希文是一位中法混血兒,一輩子都奉獻給了中國教育。同樣,聶耳在這裡接受到了專業的音樂訓練,為日後從事音樂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學畢業後,進入省立師範都市,在讀書期間秘密加入了共青團,由於被叛徒出賣,聶耳只能轉移到上海,在上海期間,聶耳開始嘗試創作電影製作,並且在田漢等人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不過在1935年前2月,聶耳由於被人舉報,為了保護聶耳的生命安全,組織把他送到日本。1935年4月聶耳15日,聶耳帶著《義勇軍進行曲》來到日本進行修改,後來隨著《英雄兒女》的熱播,這首歌曲很快傳遍全國。
讓人悲痛的事情突然發生,聶耳在日本游泳的時候不幸去世,僅僅32歲,《義勇軍進行曲》也成為了聶耳的絕唱。
當聶耳去世訊息傳回國內後,家人悲痛欲絕,孩子們商量這件事絕對不能讓他們母親知道,否則會受不了。不過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某天一位親戚到家中看望彭寂寬,一不留神把聶耳在日本遇難事情說了出去,聶寂寬當場昏了過去。此後幾天彭寂寬每天以淚洗面,看著兒子留下的遺物發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當彭寂寬聽到這個訊息以後,欣慰地笑了。1956年12月23日,這位善良、平凡的母親永遠閉上了眼睛,享年75歲。去世以後,昆明各界人士300多人主動前來悼念這位偉大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