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做為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駕崩後稱為國喪,全國軍民都要為皇帝服喪,宮廷裡要舉行隆重的喪葬儀式。皇帝死後,在上諡號入葬之前稱為大行皇帝。
皇帝死的當天要進行小殮,就是給死者穿戴,嗣皇帝、諸皇子和親王、郡王等都要摘冠纓,剪髮辮,穿白麻布做的孝服一百天,以後二十七個月內均穿素服。宮內上自後妃及公主福晉,下至宮女等人,都要剪髮辮,穿孝服,還要摘去首飾和耳環;小殮後,視情況幾日後進行大殮,即屍體入棺。皇帝的棺材是用稀有的梓木(或楠木)做成的,所以又稱為梓宮。皇帝的梓宮必須按規定漆飾四十九次,四周由喇嘛敬繕西番字樣,梓宮外邊渾飾以金,內襯織金五色梵字陀羅尼緞五層,各色織金龍綵緞八層計十三層。大殮後,靈堂設在乾清宮,正中寶床上停放梓宮。
乾清宮內靈堂布置得十分莊重肅穆,後面是一大塊黃龍幔帳,兩旁為白綾圍幔,正中木製寶床上安放梓宮。梓宮前設有黃緞繡龍褥子的花梨木寶榻。寶榻前設花梨木大供案,上面放著銀香鼎、燭臺和花瓶。供案前設三個花梨木香幾,擺有銀質博山爐、香盒、匙、箸、瓶等;兩旁香几上又放銀羊角燈、蓮花瓶案和冊、寶案。另外,靈前還設早、晚膳桌和果桌等。乾清門外陳設大行皇帝的法駕鹵簿,用織九龍片金緞做的引幡立在門外左側。
嗣皇帝特命王公大臣具體恭理大行皇帝的喪事,並宣佈治喪事宜:
1,親王以下的文武大臣及皇室宗親,公主福晉以下,鄉君及宗室之女以上的成員,一律成服;內務府各官員,男截辮女剪髮,一體成服。在京外藩王公、臺吉、額駙及外國使臣等一律成服。
2,頭三日,每日辰、午、申三個時辰,嗣皇帝要到靈前舉茶、上食、奠酒行禮。
3,在京的文、武候補及候選官員,教習、進士、舉貢、監生、僧道官等,均穿素服,冠去纓緯,在順天府齊集三日,早、晚行禮舉哀兩次。京城內的所有寺廟,一律撞鐘三萬杵。
4,專司壇廟、堂子、宮內各祭神殿及陵寢官員、內監及出征將士均免成服。平民百姓若家有父母新喪、子女出痘者,也免成服。全國軍民百姓,百日內不準剃頭。
5,近支宗室二十七月內,遠支宗室及在京王公大臣一年之內,都不許婚娶;二十七月內不許作樂和宴會。在京軍民百姓,男去冠纓女去首飾素服二十七天,不許祭祀,百日內不許嫁娶和作樂。
6,各部院章奏均十五天後再奏,二十七天之內的奏疏、文移均用藍印,百日內的上諭批本要使用藍筆。
在辦理國喪中,還要向國內外頒發大行皇帝的遺詔。宮內有一整套儀式規定官員捧詔,嗣皇帝接詔,宣讀行禮等活動。詔到各省,文武官員要摘冠纓穿素服到郊外跪迎,跪聽宣詔並將詔書供在正堂,此後三天內,每天朝、夕兩次舉哀行禮。自遺詔到時算起,二十七日後除服,百日內不準婚娶和宴樂。遺詔還要送往外藩蒙古諸部及出征將士駐地,迎詔儀式皆極為隆重。另嗣皇帝要遣使將遺詔送往朝鮮,琉球、緬甸、暹羅等國由各相關督撫轉發。
大行皇帝的梓宮在乾清宮停放的時間不能太長,一般在葬入陵寢地宮之前,還要奉移到殯宮暫安一段時間。期間又是一系列的祭祀活動,併為葬入地宮預留充分的準備時間。梓宮奉移殯宮前要行啟奠禮、奉移禮,嗣皇帝和文武大臣均要祭祀行禮並恭送梓宮,皇后、妃嬪及公主福晉命婦等女眷均預先要到殯宮恭候。
抬輿的役夫共分六班或八班,每班八十名,首班和末班由鑾儀衛的校尉充當,其餘選用五城民夫。充當役夫的人要先洗浴,再穿上特製的喪衣喪褲喪鞋。梓宮前頭是三十二人抬著的引幡,四角由役夫牽引著幡繩,使引幡保持平衡。在梓宮未入地宮安葬以前,還要舉行多次祭祀活動。如初祭、大祭、釋祭、滿月禮二滿月禮三滿月禮,百日禮、清明禮中元禮、遇大行皇帝生日行聖節致奠禮,年終行歲暮禮,滿一年二年時行週年致奠禮,最後梓宮奉移陵寢地宮時,還要行奉移致奠禮等等。每次致奠行禮都要用羊、酒陳供,飯桌若干張,燒大批的紙錢、紙製金銀錠、五色紙,乃至皇帝的衣冠服飾等物。祭祀行禮一般都要嗣皇帝親往,有時也派親王恭代,但全體官員都必須隨班行禮,一路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可想而知。
皇帝喪儀中最後一項重要內容,是把梓宮從殯宮奉移陵寢地宮安葬。梓宮奉移日期由欽天監選定。奉移前遣官告祭天地、太廟,行祖奠禮,檢視奉移沿途路線,劃定宿程,每程設蘆殿,搭涼棚,整修道路。梓宮奉移時,親王以下文武官員及公主福晉等人,事先在指定地點齊集跪送。然後就是浩浩蕩蕩的靈駕隊伍,抬輿的除鑾儀衛外,均從近畿地方和五城民夫中挑選。每個民夫除了發必要的衣履和報酬外,還免本人一年的丁銀。沿途百里之內的各級官員、鄉紳,在靈駕經過之時都必須到附近的蘆殿跪迎。靈駕到臨時,大小王公官員一律到十里之外跪迎,嗣皇帝行奠獻禮,次日再行享奠禮、遷奠禮,並遣官告祭各陵和皇陵山神,以後照常行禮祭祀。至此,煩瑣的皇帝大喪之儀才算結束。
另外,皇帝死後,嗣皇帝還要為他恭上廟號和諡號。如我們熟悉的乾隆皇帝即為‘高宗純皇帝’,其中‘高宗’為廟號,‘純’字是諡號,至於那一長串的尊諡,大概有二十來字了,多是往臉上不斷加字貼金,讀之無益。
綜上所述,皇帝喪禮實在是一件複雜煩瑣又勞命傷財,於國無益的表面文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