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直逼好萊塢大片的歷史故事,裡面全是機關算盡的面孔、險象環生的政鬥、朝不保夕的殺伐以及驚心動魄的逃亡……
男主角初始登場的時候,志得意滿,英氣逼人,他站在國家權力的最高層,直接同皇帝接洽。
這時的他深受器重,如魚得水,同時,他所在的政治集團配合默契,為革除弊政,大家手起刀落,改制稅法、整頓官僚、抑制藩鎮、加強集權……形勢一片大好。
然而,一張陰謀網卻也在悄悄編織,如毒蛇般陰森地窺視著此刻站在聚光燈下的勝利者。
三個月後,皇帝被逼退位,黑暗來得猝不及防。
新的政治集團迅速佔據各個權力角落,並對男主角所在的圈子展開致命打擊。先前的位高權重者或被誅殺,或意外死亡,危險步步緊逼,千鈞一髮之際,男主角向家族秘密傳遞了一條訊息:
“全家分開,朝不同方向逃走!房子車子都不要了,趕緊跑!從今以後,隱姓埋名,不要向任何人提起我的名字,就算日後有人出人頭地,也不要宣揚門庭。”
“皇恩食邑中條道中,五穀為生,耒讀為本,忠恕廉潔,憂國憂民,棄府始徙,盛名勿揚……成名勿宣門庭,得志勿忘饑民。——出自《河東柳氏族譜序》。
發出資訊以後,男主角放下一顆心,從此遠走天涯……並在漂泊的路上寫下了這麼一首蒼涼至極、孤獨到無以復加的詩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你沒有看錯,這個故事的男主角,就是柳宗元。
經歷了永貞革新的失敗和接二連三的貶官後,一心想要報效國家的柳宗元再也沒能迴歸朝堂,年僅47歲便在貧困潦倒中去世。
電影似乎就該差不多在這個灰暗的定格里,用一張撒手人寰的黑白照映上劇終的字幕。
不不,這樣太淒涼了,我們也可以切換一個結局,把鏡頭推向男主角逃走的家人們,他們為躲避政敵的迫害,克服重重困難,奔向陌生的山嶺。忽然天空放晴,眼前一片草長鶯飛,嶄新的日子開始了……
這樣散場,心頭才不堵。
我看過很多美好的故事,最幸福的結局,也不過是王子和公主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從此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但是沒人會想到,有一些幸福的奇蹟,可以等待五百年,再忽然向世間宣告。
柳宗元躺在病榻上,在斑駁的窗影下,在最後的一絲平靜中,他會想什麼呢?或許想象家人兒孫們躲過一劫,終究在某個地方得以倖存,便生出了從容和滿足吧。
他可知這幫兒孫們有多爭氣,定會在天上笑出聲來。
柳宗元本是名門之後,早在他出生的一千多年前,他的先祖——春秋時期“坐懷不亂”的柳下惠就已經成了史書上的道德模範。
柳宗元的祖籍在河東郡(今山西運城一帶,因地處黃河以東,故稱河東),其祖上世代為官,他們這個大家族被稱為“河東柳氏”,是“河東三著姓”之一,因而柳宗元也被人們叫做“柳河東”、“河東先生”,可見當日的派頭與體面。
隨著柳宗元的去世,以及河東柳氏匆匆忙忙舉族搬遷,沒有人知道他們去了哪裡,藏身何處,這一名門望族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似乎歷史長河裡,人們能記住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就足矣了。
不料,越過了宋元的沉寂,到了明清,忽然有柳姓人在名利場上大展頭角,耀目一方。並正大光明地向世人宣告,他們正是來自河東柳氏這個大家族。
是的,五百年了,這個家族一直都在。
因此,柳氏民居絕對值得我們翻山越嶺去抵達,不管千山萬水也要一睹風采。
畢竟,這個叫做西文興村的村落,是全國唯一以血緣關係世代聚居而成的古村落,至今還有幾十戶村民居住,更何況,人家可是河東先生柳宗元的後代!
耕讀為本,族產勿分,合族聚居,勿宣門庭。
讀到河東柳氏這樣的祖訓,就不難理解這個家族為何可以堅持數百年不分家,世代居住在一起,繁衍生息,人丁逐日增多,直至聚整合一個村落。
家和萬事興的終極含義,也不過如此吧。
最難的地方在於,當家族壯大,子女兒孫組建新的家庭,小至夫妻矛盾、大至財產分配,往往都會導致一個家族落個分崩離析的下場。
但是河東柳氏,僅用十六個字就預見並解決了所有問題。
耕讀為本,自力更生,自給自足,卻不囹圄於生活,家族世代堅持讀書,德行教化從不斷層,族人都有較好的文化修養,優則進取仕途,平凡者也知書達理,寬厚仁義,有了這個基礎這個家就會更生和氣,欣欣向榮。
族產勿分則明確宣告:子孫後人,不可為財產起紛爭,祖上基業屬於柳氏的每一個人。齊家之道,在於“合”,同心同德,同舟共濟才能做大事、成大業。而合族聚居,最大程度地保證了一個家族在亂世中的薪火相傳。
所以,即使五百年不宣門庭,這個古老的家族依然顯露著德高望重的身份。即使到今天,河東柳氏的後裔雖然不是個個都昌隆顯達,但因有著柳氏宗譜的明確記載,往往使聞聽者肅然起敬,也算是備受這份福澤。
柳氏民居所在的西文興村比地圖上的標識顯得要遠很多。
從陽城也不過三十公里的路,但好像無論是從哪條路走,我們都不得不在山巒間上上下下地盤行。
不難理解,西文興村深藏在太行山中,越是沿著山路蜿蜒顛簸,越是能感受到當年河東柳氏四散流亡時心中的千迴百轉。
從長安出發,渡過黃河就進入了山西,距離老家也就不遠了,但是過了夏縣以後,他們並沒有輕易停下來,而是繼續往太行腹地奔波,最終擇一處山坳,安頓了下來。
這個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根據考證,西文興村是在明朝時,到了柳琛一代才從翼城縣搬遷而至。
柳琛定下村子的名字時,就有這樣的宏願:柳氏從西而來,子孫文興為業。
能有這樣的境界高度,說明這位老祖宗也不是等閒之輩,他在明永樂四年中進士,為光宗耀祖,開始在西文興村動工修建文廟、祠堂和關帝廟,這個名門之家,由此而開始逐步釋放其內斂的張力。
當然,文興,也主要是指考取功名,在仕途上的顯達。
不負眾望的是,步柳琛之後,明成化、明嘉靖年間,河東柳氏連出了幾位進士,整個家族大有書香相繼、蟬聯不絕的光彩。
柳氏民居中題寫有“丹桂傳芳”和“青雲接武”的兩塊石牌坊就是為柳遇春的祖父與其本人所立。
柳遇春與同輩兄弟富春、逢春、方春齊心協力,共同操持家族事務,這一時期,柳氏家族格外興旺發達,柳家人也開始觸及商業,廣置田產,隨著財富的累積,建築規模也不斷擴大。
清朝時,善於經商的柳春芳和柳茂中,在鹽業與典當業為柳家賺取了巨大的利潤,殷實的家境讓柳氏聲名顯赫。柳春芳的孫子柳琳又高中狀元,始建於明朝的司馬第再度更新門庭,門端之上全國獨一無二的九層斗拱毫不隱瞞地流露出世家大族的底氣與派頭。
除了司馬第,在柳氏民居的十三所院落中,還有一個叫“堂構攸昭”的院子格外惹人注目。“堂”是指房子,“構”也即構陷、陷阱,“攸昭”則是一把寶劍的名字。嘉慶年間,柳春芳率領柳家用捐出大量金銀財寶支援朝廷鎮壓白蓮教起義,此後,朝廷賜下“攸昭”寶劍一把,以示嘉獎。那時流寇橫行,為了存放寶劍,柳氏專門改造了這個院子,佈下“天羅地網”來保護這件器物。
如今,羅網猶在,劍閣內已無寶劍蹤影,柳氏民居中的百餘間屋子也都空空如也。但行走其中,仍然能被厚重的青磚古瓦、精美的雕樑畫柱和密集的牌匾碑刻所深深震撼。而更讓人萬分驚訝的是,這個偏僻的角落裡竟然還收藏著朱熹、王陽明和吳道子的書法、繪畫碑,西文興柳氏一脈根基之深厚可見一斑。
離開的時候,我們在魁星樓下的石牆邊停歇了很久,不知該找出柳宗元的詩詞回味,還是應該翻一本晉商傳奇來用以紀念,最後我還是覺得都不是,而是在想,身在一個家族中,我們可以得到和賦予的一切是什麼?
柳氏民居里面原本還有不少人居住,出於文物保護的需要,他們就全部搬遷了出來,就近安置,房子是新修的,十分整齊劃一。在古民居里轉悠的時候,剛好看到一隻喜鵲從屋簷上跳下來,忽然又撲騰而起,從開啟的木窗飛了進去。這座莊園,果真是空了呀。
可惜我們沒能遇見一位當地的柳宗元后人,可是就算遇見,我們又能說什麼呢,會不會脫口一句:你家祖先真棒啊。不過,我們倒是看到了一張現在的柳氏後代名人錄,從省部級領導到民族企業家,從勞動模範到散打冠軍,從詩人到影星……河東柳氏的家族實力果真叫人歎為觀止。
如果說河東柳氏門第不衰、聲望不墜有什麼機密的話,或許還得要追溯到他們舉家遷徙的那天。慌亂之間,家當、田產都捨棄了,但唯獨把家訓牢牢攥在手中:
“立身以孝梯為基,以恭默為本,以畏快為務,以勤儉為法,以交結為事……”
家法一絲不苟地傳承,每一個深夜與黎明,子孫後人細細誦讀,牢記於心,祖上聖賢的亮光始終在提醒他們,銘記並遵從祖訓就是家業振興的開始。但凡有這樣的凝聚與堅持,即使遠走他鄉,也從來不會遠離一個家族最殷切的期待。
關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錯過!
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
圖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錄
各平臺賬號,搜尋“地球旅客”
更多好文點選下方“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