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一句話叫“驕兵必敗”,周襄王二十四年,秦國帶著軍隊攻打鄭國。軍隊經過了周天子所管轄的京畿北門。當時,王孫滿恰好看到秦國軍隊路過北門。他就對周襄王說,秦國的軍隊會打敗仗,受到上天的罪罰。周天子聽了很驚訝,問王孫滿為何看到秦國的軍隊路過,就能下這樣的斷言。
王孫滿說:“因為經過周天子之處應當行禮,這是尊重天子。可是秦國軍隊經過的時候,只是摘頭盔了,卻沒有脫甲,走了幾步之後馬上又跳上了車。可見這些士兵只是敷衍應付,並不是誠心行禮,對周天子並不是真正恭敬,輕狂傲慢。而且這樣做的人很多,佔軍隊大部分,足有三百輛戰車。”
智者分析:“秦國軍隊非常輕狂又驕傲。輕狂就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難以做到深謀遠慮,做好萬全的準備。而且輕狂則會輕率,傲慢則會無禮。人一旦無禮,做什麼事都會隨便散漫。整個軍隊就是這樣輕率而不慎重,態度散漫隨便。軍隊以這樣的態度去打仗應戰,面對危險,那必敗無疑。”
果然,秦國不僅打鄭國沒有打成,還在回來時在晉國邊境被晉國打得落花流水,三名大將都被俘獲,這就是《易經》中所說的“滿招損”。王孫滿根據經典,透過觀察軍隊作風,就能夠看到其戰敗的結果。可見古聖先賢、古人熟讀聖賢書,其觀察也審慎細微,透過觀察分析便能預測到發展趨勢和未來結局。
我們看了這個故事後,也要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進行深刻的反省。我們的言行舉止給自己帶來的是吉祥,還是兇禍。“謙受益”,能夠聽取別人的教誨建議,便能得到最大的益處,即古語所云“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
孔子說:“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做事不能只盲目追求速度,不可急功近利,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成功的首要條件就是積累,以少為多,以慢為快。
欲速則不達,安駛萬年船,“欲速則不達”出自《論語》,是孔子對子夏說的一句話。
子夏曾是一位地方官員,他對自己的工作和未來感到迷茫,便去拜訪孔子,希望能得到幫助。
孔子聽了他的問題後,同他說:既然選擇從政這條路,就應該有點耐心,要懂得高瞻遠矚、穩步求進,不能急功近利,不然最後只能欲速不達,甚至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前功盡棄。
子夏聽完孔子的教導後,恍然大悟,之後做事勤勤懇懇,再也不著急了。
那些追求“快”的人,大都沒有長遠的穩定計劃,想要完成目標也很難,要想行得萬年船,就要明白“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無慾速,應時而動,遇事速成,容易出錯,明代趙豫擔任松江府太守,每次有人前來訴訟,他了解事情後,如果覺得並不緊急,就讓他們明天再來。
久而久之,老百姓都笑話他,民間更是流傳著“松江太守明日來”的諺語。
其實他們不知道,那些前來訴訟的人,很可能只是因為一時氣憤,過了一晚也許就消氣了,後悔了。
“明日來”這話,為的是給別人、也給自己留下一點思考的空間,在沒有充分了解情況時,不貿然妄動。
既能救人之錯,還能避免自己忙裡出錯,錯判案子。慎始慎終,則無敗事。欲速則不達,世間事沒有忙裡不出錯的,只有靜下心來,仔細籌劃,才能應時而動,深謀遠慮,好事必多磨,歷史上有很多急於求成的人,也有深謀遠慮、以慢制勝的人。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沒有因為自己滿腔抱負選擇早早登上政治舞臺;而一心謀求大業的劉備,雖然時間很寶貴,但也未在第一次拜見諸葛亮受阻時選擇放棄。
劉備和諸葛亮,他們深知欲速則不達,三顧茅廬,不僅考驗劉備的耐心,也彰顯諸葛亮的遠見,他們彼此都知道一個沒有耐心、不重視人才的人,是不會走得遠,更不會建立蜀漢王朝。
慢下來,是一種智慧,以靜制動,方為智者。事事飛速發展的現在,每個人都行色匆匆,常忘記了出發的理由。
那些走得太快的人,就成了“欲速則不達”的下一句“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最終一事無成。不如,我們試著從當下開始,慢下來,慢是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駐足,是凡事包容,是不掙扎,不猙獰,不恐慌。
穩而思進、慢而有為,才是生活的正確方式。唯有慢下來,才能心神寧定,厚積薄發,收穫成功。欲速則不達,驟進祗取亡,智者似儒風,習習不可急。
歡迎大家品讀中華大家讀書會!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播正能量!
獲家庭更幸福,事業更成功!
感恩天地滋養萬物!感恩國家培養護佑!
感恩父母養育之恩!感恩老師諄諄教導!
感恩大家的幫助,願大家身體健康,心想好事成。
願所有眾生喜悅、安康、幸福、富足、豐盛、一切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