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們發過一篇爸爸寫的“運動育兒帖”,座標廣州,堅持5年,每年投入10萬,培養了女兒兩項運動特長:帆船&高爾夫(點這裡回顧)。
當時文章發出來後,就有家長求同款“藝術育兒帖”:
巧的是,我們座標美國的主筆特雷西,在給三個娃做音樂&美術興趣培養方面,積累了十幾年的經驗。今天就有請特老師聊聊她這些年走的冤枉路,和花的冤枉錢:
- 為什麼老三隻用了1個月,就彈出了老大練了3年才練出的曲子?
- 最初練琴需連哄帶騙的老大,為什麼有一天會痴迷音樂無法自拔?
- 被“當豬養”的老三,怎麼反而在發掘興趣這條路上走得最順?
*為方便敘述,以下采用第一人稱敘述
“熱愛”帶來的學習動力
- Z h e n X u a n -
會讓你震驚
這兩年因為疫情關係,一直和熊孩子們宅在家裡。
結果前些天,被5歲多的老三給小小震驚了一下。
事情是這樣子的,一個多月以前,我家老三突然對鋼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整天扯著我,嚷嚷說要學。我短時間裡找不到合適的老師,就扔了個學琴App給他自己玩。
這一玩不要緊,一個月裡,這傢伙居然就自己學會了看五線譜,還一路過關斬將,一直彈到了《土耳其進行曲》!要知道,當年他哥三歲開始學琴,足足學了三年,花了我好多學費,才達到了這個難度......
若論聰明程度,公道地講,我家老三並不比老大更聰明。而他之所以能在一個月裡,學完哥哥當初學了三年才達到的水平, 一是因為他開始學琴的年齡比較大;
二是因為他對鋼琴是真愛,每天勤學苦練,幾乎把所有業餘時間都花在了練琴上——比如哥哥當初一天只肯練半小時,他一天卻足足能練三四個小時!
這下子,我算是見識到了“熱愛”二字,究竟能給孩子注入多麼大的學習動力!
我家有三個孩子,給三個孩子挑選興趣班,是我做了十幾年的事兒。
十多年來,我有諸多領悟,也研究明白了很多很多道理。如果不和大家分享一下,都覺得對不起這麼多年多花的冤枉錢,和多走的冤枉路。
別急,孩子遲早會有
- Z h e n X u a n -
自己熱愛的專案
我看明白的第一個道理,就是:孩子的興趣愛好,那是遲早都會有的。
這句話看似一句大廢話,其實能夠解答低齡孩子家長90%的疑惑和焦慮。
曾經有不止一個媽媽向我抱怨:“我家孩子好像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就喜歡玩。我完全不知道應該給他報什麼班。”
而發出這種抱怨的媽媽,多半孩子都挺小,不少孩子甚至連小學都還沒有上。
但是孩子年齡越大,發出這種“靈魂之問”的媽媽就越少。而我想說的是:任何正常的孩子,遲早都會遇到自己喜歡的事情。
記得我家大兒子在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認識了一個五年級男孩小A的媽媽。小A媽媽說她家孩子特別喜歡小提琴,練琴從來不用催,每天能自覺拉琴好幾個小時。
當時我非常羨慕,說:“可惜我家老大每天就練半小時鋼琴,還總是磨磨唧唧的。如果有一天,他能變得有你家孩子一半自覺,我做夢都能笑醒了。”
小A媽媽說:“彆著急,等你孩子長到五年級,沒準也能愛上音樂的。”
當時我感覺有些難以置信,沒想到在我兒子五年級的時候,有一次,他們學校的樂隊老師拿來了許多管絃樂器給孩子們試練。
我兒子一下子就愛上了中音號,從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 繼續自學了笛子、⻓號、薩克斯⻛,現在又吵著要學雙簧管。
每天練習豈止兩三個小時,簡直是但凡有點時間,無時無刻不在苦練……
△薩克斯
△雙簧
△長號
△女兒彈琴兒子吹笛子伴奏
我現在甚至已經囂張到可以用兒子的愛好去威脅他——不按時交作業就不給吹喇叭!不幫忙做家務就不給吹喇叭!
回想當初,連哄帶騙勸兒子練鋼琴的時候,哪裡能想到會有這麼一天啊。如果當時有人告訴我——如果你兒子不好好寫作業,你就威脅不給他玩樂器......我一定會覺得他腦子進了水。
不過熊孩子痴迷音樂無法自拔的副作用也是有的。如今老母親我就像活在新兵連,每天天都沒亮呢,就被喇叭聲給吵醒了!
還有我女兒,三年級以前就是那種典型的“啥都不喜歡”的小孩。送她去上跆拳道、籃球班、程式設計班……她不是無精打采,就是哭鬧個不停。
可是幾年以後,等上到小學三四年級,她卻自己愛上了畫畫,還特別喜歡搭建房屋模型!
每天寫完作業,我女兒不聲不響地,自己搭模型能搭上三四個小時都不喊累......我一看,哇塞,這明明可能就是位未來的建築設計師嘛!
△女兒每天花兩三個小時製作的模型,做了一個星期,自己一點點貼的
△女兒小時候畫的畫
所以現在孩子的童年,和我們當家⻓的童年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小時候沒有一技之長,往往是因為機會太少,合適的老師也很難找到;
而現在的孩子卻有足夠的選擇、足夠的機會。只要給孩子“放空”的時間,多帶他們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活動,多一點耐心,多給點時間,他們就一定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
大人要引導 不要“作妖”
- Z h e n X u a n -
控制慾太強 副作用很大
我想明白的第二件事情是:孩子的興趣愛好遲早會有,但前提是——咱們家長不要瞎“作妖”。
什麼叫做“作妖”呢?一是把孩子的業餘時間安排得太滿,讓他們根本沒有時間休息和思考;二是控制慾太強,要求孩子必須去喜歡你給他選擇的東西。
“作妖”這件事兒其實我也是做過的,效果非常慘,花了好幾年才算把副作用給糾正過來。
事情是這樣的,我家老大,是個典型的理工男,數學屬於一點就通那一種,學校的數學隊、程式設計隊,他都榜上有名,很小就拿了好幾個競賽獎項。
我一看,頓時覺得自己基因好優秀,但凡是我生的孩子,必定應該都有一顆靈光的數學頭腦。
這麼一想,我就把老大老二統統送進了數學課外班,沒想到這麼一送,居然送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老大完全是一副“越挑戰越快樂”的樣子;老二卻每天都在痛不欲生。
後來數學班老師找我談話,勸我“孩子不喜歡的不要硬去強求”。 而我認為老師缺乏戰鬥力,決定自己教,結果教得烏煙瘴氣、雞飛狗跳。
老二經常痛哭流涕,最後發狠說:“我討厭數學,我太恨數學了,以後只要你看不見的地方,我就永遠不學習數學!”
聽了老二的話,我驚出了一身冷汗。反省自己,的確是犯了操之過急的毛病,孩子學得慢了,我還會拍桌子罵人。
是的,再好的山珍海味,你天天捏著脖子硬塞,吃的人還有胃口才怪!
所以,我就開始學著放手——也不是放棄,而是找了個名校大學生小姐姐,不激進,不雞血,每天陪著孩子循序漸進地學一點數學,也做一些數學類的遊戲。
大學生小姐姐一開始問我:“您對孩子有什麼期待,學習有沒有進度上的要求?”
我趕緊說:“沒要求沒要求,你就高高興興陪著她,給她講講題目,然後讓她也給你聊一聊學習成果,多表達,多交流,重新發現數學的美。”
就這樣過了一暑假,再開學,老二再也不抱怨討厭數學了,又過了幾個月,我悄悄看一眼她的成績,數學居然全是A+。
不可否認,老二大概永遠也成為不了老大那樣的數學競賽選手,就像以我1米6幾的個頭,永遠也打不好籃球。但如果一味地去逼她,她很可能會連課內的知識都一起討厭,最後導致明明有能力去學好的東西,卻因為厭惡而再也學不好。
自從我擁有了“不輕易作妖”的覺悟,再加上“徐徐圖之”的耐心,我家的三個孩子,也開始慢慢發展出了各自不盡相同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來——
老大擅長數學、程式設計和管樂器,滑雪滑冰水平也不錯;老二喜歡畫畫和模型製作,對語言之美尤其敏感,還經常拉著我練習“英譯中”和“中譯英”;老三還小,沒有定型,但鋼琴彈得很好,跑起來速度也非常快……
△雖是同一個媽生的,但我女兒和兒子的興趣卻千差萬別。左圖是女兒小時候畫的,右圖是兒子畫的,因為沒興趣,都沒畫完
看的“案例”多了,我慢慢發現,如果家長說自己孩子“找不到任何興趣愛好”,那無非是由於下面這幾個原因——
第一,孩子年齡還小,嘗試過的東西還不夠多;
第二,孩子的業餘時間已經被安排得太滿,他已經懶得去/也沒有時間去發掘自己的興趣愛好了;
第三,孩子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但是大人並不滿意他的這個愛好,人為忽略,覺得他是在“不學無術”。
時候未到,還沒有找到興趣,這其實並不可怕。最怕就是遇到 “焦慮症”發作,專門擅長“殺死”孩子愛好的家長——孩子剛剛露出一點點熱愛運動、喜歡音樂的樣子,他們就巴不得把他催生成國際大師,練不好就打,比不贏就罵。
我的朋友告訴我,她曾經在一次無足輕重的少兒擊劍比賽中,看到過一個媽媽,把自己比輸了的小孩惡狠狠地一腳一腳踢進更衣室……參加訓練和比賽都會捱打,這樣教出來的孩子,到底是會熱愛擊劍,還是會痛恨擊劍呢?
放棄並不可怕
- Z h e n X u a n -
家長要懂及時離場止損
我想明白的第三個問題是:在興趣培養這件事兒上,放棄並不可怕。
很多家長都把“放棄”二字看作是洪水猛獸,擔心但凡放棄了哪個專案,就會慣出孩子“不經過努力就輕易放棄”的壞毛病來。其實是想多了。
世界上有1萬種事情,可是你肉體凡胎的,註定只能挑選兩三種去做到極致。
其他的那些事,有的你看著覺得挺好,試一試才發現你不喜歡;有的你非常擅長,但做一做才明白它對你是精神折磨……誰規定一旦選中,就非要“從一而終”呢?
這個道理就好比談戀愛,看著帥的人,聊天覺得氣味相投的人,談了一兩年,覺得完全過不到一起的,大有人在。可是在剛想分手的時候,如果你爸媽跳出來非要讓你“非彼不娶”“非彼不嫁”,必須一條道走到黑,否則就說你朝三暮四,沒有長性……這是不是特別不講道理?
我想分享的經驗是,如果是真愛,除非家長太“作妖”,否則孩子一定是有動力堅持下去的,就算你硬“拆”都不一定“拆”得開。
孩子如果哭著喊著死活不願意繼續的專案,那麼一定是有他的理由,再怎麼逼都沒有用,不如及時讓他離場止損。
你看美國名校,多數在大一大二實行“通識教育”,允許孩子們到了大三大四再去選定專業......終身從事的專業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用來“修身養性”的興趣愛好,更加沒有必要著急了!
著急不值得
- Z h e n X u a n -
不要老想著靠特長升學
最後想說,興趣愛好這個事情,作為家長,真的沒什麼好去著急的。
如果你每次感到焦慮,感到孩子在“一技之長”方面,比不上其他孩子,不妨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上來,好好問問自己的初心 ——你讓孩子培養興趣愛好,到底是為了什麼?
在我看來,多數家長一開始為孩子尋找興趣愛好,加以培養,原因無非是以下三個:
- 促進身體健康和大腦發育
- 培養社交能力
- 期待有助於升學(包括大學錄取)
那讓我們再來認真思考一下,這三個目標裡,究竟哪些是“真命題”,哪些又是“偽命題”呢?
如果你是一位始終關注教育的家長,就會知道,確實有大量研究表明——課外活動的確對身體健康、大腦發育,以及社交能力的培養有益。
比如,每天參加適量運動,可以促進大腦血液流動,在腦神經之間建立更多連線,因而提高記憶力,激發創造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音樂學習也有類似的效果。
1993年,《自然》雜誌上刊登了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一篇文章,發現經常聆聽古典音樂,能夠將孩子的智商提高8到9分!這個研究也被稱為“莫扎特效應”。
......
然而!可是!BUT!從來就沒有研究說——只有練成奧運冠軍,才能強健體魄;只有鋼琴彈成莫扎特,智商才能得到提高!
至於課外活動對升學的幫助,那就更加虛無且縹緲了!
即便是在公開招收體育生的美國,體育生在大學錄取中所佔的比例也非常之小。比如,美國每年差不多有28萬5歲大的孩子在踢足球,而每年全部藤校僅僅錄取150個足球特長生。
所謂的“樂器加分”,道理也差不多。
我當然也聽過這樣一些故事——哈佛大學樂隊因為缺少一名某種樂器的演奏者,就在當年特別招收了一名會演奏這種樂器的學生。
可這樣的選擇畢竟是小機率事件,純屬“撞大運”,無法複製,也不應該被複制。
想清楚了課外班的收益問題,我們也就釐清了自己的“初心”——說到底,我們讓孩子參加課外興趣班,無非就是讓他們的身體和心理更加健康,社交能力更強,除此之外,不應該再想得太多了。
說到這裡,是不是整個人都能輕鬆不少呢?
感覺輕鬆是好事,因為它能幫你做出更加理智的判斷。
說起來,還是在我們家一直被“當豬養”的老三,教育效果最好——快樂童年,大把時間瞎玩,做得最多的教育大概是親子共讀。
姐姐三歲學游泳,花了3000美金才剛學會浮起來,老三自己撲騰了一暑假,一分錢沒花,就學會了蛙泳;哥哥三歲學鋼琴,花了三年時間才能彈《土耳其》《致愛麗絲》,老三一個月就迎頭趕上......
學習效果如此不同,區別不在智商,在於這兩個學習專案,都是老三懂事了之後,自己哭著喊著自己要學的。
所以,急什麼呢? 人家三歲就開始練的東西,到後來真不一定就比你五歲七歲才開始的學得更好。
大器晚成的人比比皆是——齊白石14歲當木匠,25歲學畫肖像,53歲北漂歷練,之後才逐漸形成獨特畫風,名滿天下。
另外需要提一嘴的是,我最近還採訪了好幾位“數學大牛娃”, 他們最早初中,最晚高中才開始接觸數學競賽,結果一路能打到國家隊去......
人生是場長跑,真愛方得永恆。
文章轉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