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秦崛起”,才知道秦國變法的艱難。秦孝公的堅決,貴族的反抗,商鞅的鐵血,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吶喊,苦菜烈酒,金戈鐵馬,一個古老落後的秦國開始崛起。六代國君的不懈努力,直到秦王嬴政。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秦國統一之路太艱難,時間太長,其波瀾之壯闊,歷史罕見。這樣一個強大的秦帝國,在統一之後14年就滅亡了。最後江山落到了一個秦始皇的超級粉絲,劉邦一個流氓的手中。
其崛起之難,其滅亡之速,令人嘆息。
秦國滅亡,亡與暴政和六國勢力的反撲。成也法家,敗也法家。統一之後,沒有根據當時的國情調整政策。沒有休養生息,繼續推行僵化的戰時高壓政策。秦朝滅亡,有三個人要負主要責任,秦始皇、趙高、李斯。下面我們來說說他們怎樣,斷送了秦帝國。
一、秦始皇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這是李白的詩。秦始皇,13歲繼位,39歲時統一中國建立秦朝,是中國歷史上首位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政治上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廢分封行郡縣。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
秦始皇是很多人的偶像,他的赫赫武功,他建立的制度影響幾千年,稱為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了秦帝國,又毀滅了秦帝國。
秦始皇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他有明顯的性格缺陷。
秦始皇有嚴重的自卑情結,精神分裂。他的性格與執政風格影響了秦國的走向。
歷史上說秦始皇很醜,還有氣管炎。先天的缺陷,是他自卑情結產生的根源之一。秦始皇的父親是秦國王室庶出,地位不高,在趙國做人質,生活艱難,他的母親是呂不韋的舞姬。更有傳言他是呂不韋的私生子。秦始皇在趙國受到的屈辱和無助,使其產生自卑感,自卑的心緒積壓心中產生了人格變化。
他的心中產生憤怒和不安全感。"我要變強,我要把你們踩在腳下,我要報復,我要你們俯首稱臣,我要征服一切"。這是幼年的嬴政心中的吶喊。他想象力豐富,勤于思考。有敏銳的洞察力,他能容忍與自己價值觀不同的人,但不會輕易對自己的觀點和原則,做出妥協與退讓。他刻苦學習,苦練劍術。
回到秦國後,他對各家學派廣泛研究,獨喜法家。法家制度適應了秦國強國和統一要求和需要,適應秦王的權力慾和功利心。法家崇尚實力,獎勵耕戰,透過制度變革富國強兵。法家思想的另一面即陰險、殘忍、玩弄權術等與秦始皇的自卑情結有想通之處。少年的嬴政喜歡韓非的著作,挑燈夜讀。
“論至德者不合與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聖主明君就必須勇往直前,無需顧忌百姓的意見。對百姓的反抗,就必須嚴刑苛法,不能有絲毫的仁慈之心。
自卑情結導致孤僻、抑鬱、陰險、孤芳自賞。又表現為倔強、頑強、敢作敢為、奮發圖強。
嬴政為秦王后幹練勤勉,這個時候他還是秦王嬴政。他為達到兼併天下的目的,禮賢下士,辦事謹慎,生活節制,是個工作狂。
當時秦國呂不韋做丞相,呂不韋選擇了融合了百家的雜家思想,寫下《呂氏春秋》,進行文化積累,準備進行道德與法制結合的政治建設,為未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提供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如果用雜家思想治理統一後的帝國,秦國可能不會那麼快滅亡。嬴政是呂不韋私生子的傳言,太后與呂不韋的私通,與嫪毐有姦情、為他生了兩個兒子,秦王的心中產生了羞恥感,時刻折磨折磨他,他要報復。
前239年,秦王政命弟弟成蟜率軍攻打趙國,成蟜在屯留(今山西省屯留縣)叛秦降趙。
秦軍攻佔屯留後,成蟜的部下皆因連坐被斬首處死,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臨洮(今甘肅省岷縣)
公元前238年,嫪毐發動叛亂,秦王政將嫪毐車裂,曝屍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摔死嫪毐與太后所生的兩個私生子,先後殺死為太后求情的二十七位大臣。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呂不韋知他與秦王的關係無法挽回,飲毒酒自殺。
殺弟、囚母、處死假父,嬴政已經對親情對母親的憎恨,他更加冷血、厭惡女人一生沒有立皇后。
秦王嬴政親政後,為補償他的自卑情結,發洩心中的憤恨。他要征服,要報復。發動了大規模的兼併戰爭,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全國。滅趙後,親到邯鄲,與其母家有仇怨者,都坑殺。荊軻刺秦王失敗,誅荊軻九族,又殺了荊軻同鄉,滅其一里。
自卑心理與無上權力的結合,形成唯意志論的暴力傾向。
統一六國之後,自卑的性格和不自信。這時秦王變成帝國皇帝,使其極度膨脹,聽不進勸告,極度自我。他是世界的主宰。
因為不自信,空虛。他稱皇帝,號始皇,立三公,設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統一之後,不甘寂寞,大興土木,廣建宮殿,起驪山墓,好大喜功,大興徭役。
因為不自信,他北逐匈奴,南並百越,修靈渠,築萬里長城。怕人們忘記他,他五次出巡,泰山封禪、刻石歌功頌德。害怕死亡,他派徐福去蓬萊,帶人親自出海,連弩射大魚。
自卑的情結和不安全感,一直折磨他,他不相信任何人,放逐長子扶蘇,他是真的天之子,孤家寡人,身體在他不甘寂寞的折騰中,越來越差,病入膏肓。49歲,駕崩於東巡途中。
秦始皇,自我成為一個矛盾體,既自負又自卑,既強大又弱小,矛盾的反差導致他對自己的懷疑與不自信。因為自卑,他崇尚暴力,喜歡殺戮與征服。因為不自信,他極端自負,目空一切,聽不進他人意見,一意孤行,有時知道不對也不會妥協。
如果他採用雜家思想治理秦帝國,會是另一種情況。可是他恨呂不韋,哪怕可能是他親爹,他不會用他的方略。毒死呂不韋就是極端的反應。他知道統一後,國家需要休養生息,應該施行仁政。可是他忍受不了空虛寂寞,要追求更大的功業。因為扶蘇好儒,他放逐了他。臨死前,又傳位扶蘇,他是認同與民休息的。只是死的突然,又好面子,不肯低頭。他知道群臣想分封,也符合當時國情。按征服的先後,建立郡縣與封國兩種制度並行是最好的。可是他執著於大統一,自信可以彈壓治理整個帝國。最後推行一刀切的治理方式。他的性格成就了他,建立了強大的帝國。他的性格,又毀滅了他的帝國。
二、趙高
趙高身世不詳,我認為,他應該是趙國王室疏遠宗室。趙高的父親是趙國王室庶出公子,在秦國為人質,娶了身份低微的女子為妻。他的母親因為觸犯刑法遭到處刑後身體殘缺,被收入秦國官府專門收容刑滿釋放人員的隱宮,趙高兄弟就出生在那裡。趙高父親是誰,無從考證。趙高主要是母親撫養,單親家庭的孩子,從小受了多少欺負,嚐盡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他恨母親受到的傷害,恨故國被滅,恨秦國,恨周圍的人,他要報仇,他要強大。趙高苦修秦律,練習武藝。長大後,身材高大,精通法律,書法很好,武藝高強。
秦始皇愛惜他的才能,提拔他為中車府令,後來還讓他教自己小兒子胡亥法律。
他懷著滅國之恨,辱母之仇,滔天野心,進入秦庭。
他千方百計討好秦皇,兢兢業業,步步高昇,成為始皇的心腹。因為犯法,蒙毅要處死他。他巧言令色迷惑始皇,赦免了他,他更加小心,服務始皇幾十年。趙高從沒有忘記要復興趙國,滅秦國。直到始皇東巡病危,讓趙高寫下傳位扶蘇的詔書,他知道機會來了。有人說,出土的竹簡,證明始皇傳位胡亥。知子莫若父,胡亥單純只是11歲的孩子,怎麼可能傳位給他。扶蘇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寬容,有政治遠見。雖然因政見不合而放逐,也是為鍛鍊他。
趙高勾結李斯,篡改詔書立胡亥為帝。始皇有十八個兒子,為何立最小的胡亥。胡亥是趙高的學生,單純容易控制。用假詔書逼死扶蘇,挑撥離間,讓胡亥殺死他的兄弟姐妹,滅了始皇子孫,只剩下胡亥。
大殺秦國忠臣大將,指鹿為馬,排除異己。扶持黨羽,控制朝堂。趙高操縱胡亥,橫徵暴斂,法律嚴酷,瘋狂壓榨人民,天下怨秦。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又有說是趙高逼陳勝起義的。因為按照秦法,逾期是不會被殺的。趙高想透過農民起義動搖秦國統治,六國趁機復國。因為趙高,農民起義,沒什麼阻力,攻破大澤鄉,取得了武器,一群烏合之眾又攻下了曾經是楚國的都城的大城陳。當年秦國滅楚國,出動秦軍60萬,可以看出陳地多麼的難攻,除非不設防。陳勝在陳建立張楚政權,聲勢浩大,六國遺族趁勢復國。趙高不鎮壓關東叛軍,後來又設計殺死李斯,自任丞相,逼反鎮壓農民起義的章邯,指鹿為馬,最後殺死二世胡亥,滅了始皇后代。趙高本想自立為王,又怕秦人不滿,立公子子嬰,大意之下死在子嬰之手。子嬰稱王46天,投降劉邦,秦國滅亡。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詩人,屈大均為趙高寫過一首詩。
“可憐百萬死秦孤,只有趙高能雪恥。趙高生長趙王家,淚灑長平作血死。報趙盡傾秦郡縣,報韓只得博浪沙”。
在博浪沙,沒有趙高,張良等人不可能知道路線,也不可能接近始皇車架的。
趙高是真的有才,真的陰險,真的殘忍,真的遺臭萬年,他一手葬送了大秦帝國。另外趙高不是太監,他有女兒女婿。趙高文武全才,是書法大家,法家造詣精深。
三、李斯
李斯生於戰國末年,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人,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廁所見到老鼠吃人糞,一見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嚇跑了。後來,他在倉庫裡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糧食,也沒有人去管。於是,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這就是說,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就應該象在糧庫裡偷吃糧食的老鼠,才能為所欲為,盡情享受。
可以看出,在戰果時期人人爭名逐利的情況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幹出一番事業來。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拜荀子為師。
李斯有才能,卻不是正人君子,是個陰險,嫉妒,滿懷壯志的投機分子。
李斯到秦國,因為《諫逐客書》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因為他怕韓非被秦王重用,施行詭計,害死師從同門的韓非。
秦統一以後,丞相王綰首先提出全國地方太大,難以管理,要求象周代那樣,封秦始皇諸子為王。秦始皇召開群臣 會議討論,群臣都贊同王綰的意見,只有李斯提出不同的意見。他說: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後來一個個都疏遠了,互相視為仇敵,經常發生戰爭,周天子也不能禁止。現在天下一統,應實行郡縣,天下才得以安寧。
李斯明知單一的郡縣制不適合當時國情,為迎合始皇的雄心,堅持郡縣制。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群臣聚集在咸陽宮稱頌秦始皇時,博士淳于越很不知趣,向秦始皇說: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為它把天下分封給子弟和功臣。現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沒有封地,和百姓一樣,萬一發生了田常、六卿之變,又有誰來相救呢?凡是不以古為師而天下能長久的,沒有聽說過。
李斯不贊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由於時代的變化,五帝三代的治國辦法也不同。三代時期的做法,也並不值得效法。那時候諸侯並列,互相爭奪,現在天下統一,情況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現在的一些儒生總講古代如何如何好,這是以古非今,攪亂民心。對於造謠惑眾,不利於統一天下的言行必須禁止,否則將會影響政局的穩定,有損於皇帝的權威。最後,他又把這一切都歸罪為讀書的緣故,建議秦始皇下令焚書。先秦許多文獻古籍都被燒掉了,使中國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損失。
由於秦始皇的賞識,李斯不僅官運亨通,他的子女也都跟著沾光。李斯的長子李由做三川郡守,掌握了一定的軍政大權,其他子女也都與帝室結了婚姻關係。
秦始皇病死沙丘,秦始皇死後,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亂,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飯,不讓外人知道死訊,按照慣例,應由秦始皇長子扶蘇繼位。扶蘇是李斯的女婿,本來應該支援扶蘇,可是他與扶蘇政見不合,認為扶蘇不好控制,怕扶蘇稱帝讓蒙恬為相,把他給踢開。他與趙高合謀,趙高將秦始皇召扶蘇來咸陽送葬的書信,改為斥責扶蘇“無尺寸之功”、“不孝”的信,令他自殺;同時責備蒙恬“不忠”,也令他自殺。結果扶蘇乖乖地自殺了,蒙恬不肯自殺,後被囚禁,還是服毒而死。趙高李斯,殺掉始皇的其他16個兒子,把始皇的女兒也都殺了,進咸陽扶胡亥登基,大殺功臣。
胡亥繼位,統治殘暴。李斯是個不惜一切代價而想得到功名的政客,比昏庸無能的胡亥,當然要高明得多。他看到了秦王朝的危機,為了儲存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不敢規勸胡亥。李斯低估了趙高,被趙高設計害死,並夷三族。
李斯的文學和文字的造詣令後人景仰。他的文章論證嚴密、氣勢貫通,洋洋灑灑,如江河奔流,魯迅曾稱讚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則有殊勳。”他的書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稱為書法筆祖。傳國玉璽上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就是李斯的手筆。
也有人說為什麼沒有胡亥的責任呢,我認為胡亥只是趙高操縱的傀儡。史記上對胡亥的年齡紀錄矛盾,一說21歲,又說12歲。我認為是後者。胡亥是始皇幼子,始皇死時49歲,如果胡亥21歲,那始皇28歲後就沒生過兒子。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在阿房宮有美女萬人,這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