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次大陸北面是喜馬拉雅山脈,西北與之相連的興都庫什山和蘇萊曼山,其他各個方向全是大海,只在興都庫什山靠近喜馬拉雅山脈一段有一個開伯爾山口,山口西北-東南走向,全長53公里,最窄處不超過600米,兩側山高60-90米。然而幾千年來古印度的入侵者全都從這裡進入北印度,歷代北印度王朝也竟然都沒能防守住這個山口!為什麼?
咱們要說的古印度,主要是南亞北部(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以及阿富汗部分地區),南亞次大陸中南部稍有提及。
簡單梳理一下:
公元前三四千年在印度河流域出現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在巴基斯坦,恆河在印度),是一種農耕城邦文明,有農耕,有貿易,有文字,著名遺址有摩亨佐達羅、哈拉帕。後來因為印度河水文情況變化變得衰弱幾近消亡,此時從開伯爾山口進來的外敵也催馬趕到,這一文明就此消亡,個別遷移走的人可能在中南部又延續了一段時間。
外敵就是亞利安人,大約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進入印度北部,建立起多個部落國家,這些國家發展為後來號稱十六雄國的印度北部諸國,種姓制度大約在這時就形成了。
十六雄國中的摩揭陀國的月護王趕走了希臘人在北印度的入侵,並佔據阿富汗。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時期達到頂峰,疆域包含了除印度南部外的幾乎整個南亞地區,這便是古印度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佛教為國教。前187年末代國王被殺後,政權旁落,新的王朝只是摩揭陀和附近區域的小朝廷,整體四分五裂。
孔雀王朝之後便是自我國甘肅一帶遷移至阿富汗的大月氏人建立的貴霜帝國影響著印度北部。貴霜帝國統治著從花拉子模到恆河中游的疆域,自公元一世紀到三世紀。後期被波斯薩珊王朝以及北部來的曾在長城北活動的白匈奴(嚈噠帝國)不斷入侵和打擊,只留有印度部分的少量小公國,印度笈多王朝興起將其徹底覆滅。
在貴霜帝國幾近崩潰時,恆河流域一小國開始發展壯大,四世紀初建立笈多王朝。期間大乘佛教興盛,印度教信仰毗溼奴、溼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的三大教派廣泛流行,梵文巔峰時期,我們熟知的《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都是這時期誕生。後來在內部反叛不斷,經濟崩潰以及白匈奴的不斷入侵下在公元500年左右實際終結,再度分裂為若干小國,殘餘勢力一直延續到8世紀初。而入侵笈多王朝的白匈奴也在波斯薩珊王朝和突厥的聯合打擊下於公元567年滅亡。
到公元7世紀,經歷幾番入侵建立政權政權瓦解後,割據北方各地的軍事首領假借波羅門認可成為剎帝利,甚至有不少稱王的,這些人自稱拉傑普特意為王族後裔。拉傑普特本就是軍事首領尚武是其主要特點,是印度教的信徒和保護者,直到英國殖民時期都是一股不小的勢力。
自公元10世紀突厥人開始進入北印度,伊斯蘭教也隨之而來。
13世紀初,花拉子模處於上升期很是了不得,但還不是宗主國西遼的對手。並且在擴張過程中與阿富汗地區的新興強國古爾王朝對抗中不敵,於是1204年請來宗主國西遼幫忙擊敗了古爾王朝,西遼和古爾王朝皆是元氣大傷,不久古爾王朝被花拉子模覆滅。末代古爾王1206年遇刺,無嗣,手下庫特布丁繼位,自稱德里蘇丹,後遷都德里,自此德里蘇丹國誕生,歷經五個無血緣關係的朝代共計320年。德里蘇丹國是阿富汗人和突厥人建立的伊斯蘭國家,鼎盛時期幾乎統治除了最南部以外的大部分南亞次大陸,1526年被莫臥兒帝國滅亡。
中亞帖木兒帝國後裔巴布林在阿富汗的喀布林建立小王國,意圖攻取中亞恢復帖木兒帝國,結果幾番反覆後被趕出中亞,只能回到喀布林,於是目光瞄向了印度,擊敗德里蘇丹國建立莫臥兒帝國,莫臥兒帝國曾經也幾乎統一整個南亞次大陸,但也只是幾乎,最南部並未拿下。而且,拉傑普特人,馬拉塔人也並不完全服從。到了帝國後期,馬拉塔人擁有幾乎可以滅掉莫臥兒帝國的軍事實力,但西北的阿富汗遊牧人軍團的入侵使得馬拉塔人不得不應對,結果阿富汗遊牧人擊敗了馬拉塔人。所謂莫臥兒帝國實際已經四分五裂各自為政,這時英國人來了,不管你是阿富汗還是馬拉塔人,亦或是伊朗、印度都成為了被殖民的物件,被一一擊破。
回到開篇的問題,只有開伯爾山口能進入南亞次大陸,其他位置要麼是高山要麼是大海,為什麼古印度始終防不住,幾千年來一波波的外敵從山口進入?
這地形形成不了整個區域的強大中央集權王朝,偶爾形成也挺不了十年八年就掌控不了了,後期內部的宗教族群地區差異,那矛盾更多。再說那山口經常不在他們疆域範圍內,就是在他們疆域裡也是邊疆,實力強的時候防不防都沒事,實力弱了,那邊疆也就鞭長莫及了,這就是他們的宿命。
如果不是進入新的時期,熱兵器取代冷兵器,那麼一度強大起來的阿富汗遊牧軍團將擊敗莫臥兒帝國以及南亞各個勢力,還會再次為這個區域改朝換代,歷史上發生過的還得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