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存在一種鳥,它生命中幾乎有99%的時間都在翱翔在空中。不僅是吃喝拉撒,甚至連交配都在空中完成,它的一生落地次數可以說是屈指可數,由於長期不落在地面,它們的腳開始逐漸退化,失去力量,甚至站立都變得困難,因此人們甚至稱它們為“無腳鳥”,它就是普通雨燕(A. apus)。
普通雨燕體長約16釐米,翼展42到48釐米,體重36-50克。體形近似家燕而稍大,全身除頸和喉為汙白色外,幾乎全為黑色。作為一種候鳥,雨燕在夏季出沒於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從大陸西端的大西洋海岸直至東端的中國黃海沿岸都可以看見它的身影。
曾有研究人員為了研究雨燕的飛行行為,為13只普通雨燕裝上了微小的記錄儀和加速計,以追蹤觀察它們每年的飛行路線和活動情況。結果發現,一些雨燕整整飛行了10個月,都沒有降落過一次。科學家們還研究了它們的遷徙行為,發現雨燕秋季遷徙期間跨越的距離平均達到了9900公里,春季期間達到了7900公里,雨燕完全可以說是集速度與耐力與一身。
一次飛行數月,它是如何做到的?
認真觀察雨燕的體型你就會發現,雨燕的翅膀相比於它的身體顯得非常大,龐大的翅膀保證了雨燕在飛行過程中能夠產生更大的升力。另外雨燕的飛行速度極快,最快可達110公里/小時。
連飛數個月,它們是如何保持體力的?
首先這數個月肯定需要不斷的進食,但雨燕的進食很有特點。它們會直接在飛行過程中捕食昆蟲。由於它們的飛行速度極快,同時身體也十分輕巧,動作十分敏捷。當它們發現小昆蟲時,便會張大嘴巴,迅速捕獲獵物並進食。它們的這種技巧能夠使它們在空中輕鬆進食,在空中便可以源源不斷地補充能量。
既然捕食沒有問題,那麼它們總要喝水的吧,難道它們還能在空中喝水?誒,事實還真是這樣,雨燕在想要喝水時,並不會像普通小鳥一樣需要落在小溪邊上,而是張開嘴後在水面掠過便完成飲水。
在空中吃喝都能完成,那拉撒可就更簡單了。另外更為奇葩的是,它們連交配都是在空中完成的。我們知道大多數鳥類只擁有一個洩殖腔這麼一個排洩口,也就是是消化、泌尿、生殖3個系統的共同通道一個通道。
雨燕的交配也是透過洩殖腔來完成的,在交配過程中,雄雨燕只需要將洩殖腔對準雌雨燕的洩殖腔後射精,就可以完成交配。整個交配過程速度極快。由於這種交配方式十分獨特,因此鳥類的交配也被形象地稱為“洩殖腔之吻”。普通的鳥類一般會在地面上完成,但雨燕在空中便可一氣呵成,完成“繁衍”任務。
難道它們不要睡覺?
關於這個雨燕是如何睡眠的問題,科學家也糾結了很久,對此種行為最佳的解釋就是它們會使用單半球慢波睡眠。我們可以將這種行為想象成間歇式休息。我們知道大腦主要分為左右兩邊,而有一些動物就可以透過讓半邊大腦進入睡眠,另外半邊大腦保持清醒的狀態來進行休息。
其實一些哺乳動物同樣也會使用這種方式進行睡眠,這是由於一些動物在野外會面臨著各種潛在的危險,因此需要時刻保持警惕,長期保持這種狀態也就讓它們進化出了這種能力“單邊“”大腦休息的能力。
另外科學家透過觀察它們的飛行行為還會發現,雨燕還會在意識清醒時會快速拍打翅膀,飛向更高的天空,高度可達到兩千多米,達到高空後再逐漸較少拍打翅膀的數次,逐漸迎風飄落,這種行為讓科學家們猜測它們可能也會透過這種行為在降落的過程中休息。
連續飛行讓它們雙腿退化
由於長期飛行不落地,雨燕的雙腿甚至已經失去了抓地力,一般鳥類的爪子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部分,而雨燕的四隻爪子已經全部在同一向,無法抓住物體。因此它們在需要降落時,一般只會停留在豎直面上,這樣方便它們利用四隻爪子勾住物體。
除了爪子的構造逐漸變化,它們的腿也變得又短又細,與整個身體十分不平衡,因此一旦雨燕落在平面上,由於很難站穩,並且無法彈跳,雨燕就再次起飛就變得很困難,尤其是在凹凸不平的平面。如果長時間停留在地面上,很容易會吸引捕食者的進攻,因此除非雨燕需要孵育後代,否則基本不會選擇落地。
這之後,孵育的雛鳥一旦學會飛行,便不會再回到原來的巢穴了。科學家們猜測,它們有可能會連續飛行直到兩年後性成熟,它們才會停留,為雛鳥築巢、覓食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
不得不說,我們驚歎與雨燕的速度與耐力,或許它們長期駐留在太空也曾是無奈的選擇,畢竟地面相比於天空可要危險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