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最後一道險關。它是我國著名的一條內河。劉鄧大軍南征偏偏遇上淮河漲水的季節。說也怪,一夜之間,十幾萬大軍神不知鬼不覺、乾淨利落地渡過了淮河天險,劉鄧大軍的這一奇蹟,神話般地在民間流傳開了。
劉鄧大軍闖過淮河天險是經過一番風險的。在搶渡汝河尚未結束時,劉伯承就已經謀劃躍進途中的最後一盤棋,搶渡淮河。
8月25日當晚,野司和6縱隊進到淮河北岸息縣、臨河一線。鄧政委在緊急會議上提出,由他指揮阻擊尾追之敵,李達參謀長指揮渡河,劉伯承和張際春副政委先行渡河,指揮進入大別山的部隊。大家一致同意鄧政委的意見。劉伯承說:"政治委員說了就是決定,立即執行。"於是,參謀長李達親率18旅趕到淮河渡口。這裡本來是可以涉渡的河面,不料由於上游突然漲水而不能涉渡了。渡口上的船隻,也多被敵人破壞,只剩下10來只小木船。
千里躍進大別山油畫
此刻,敵情也異常緊急,據偵察報告:敵整編48師、7師、58師、10師、3師、65師、52師、騎1旅等,已經緊追而來,其中65師已接近我軍,其先頭部隊已到達彭店,和我後衛部隊已經接上了火,離淮河渡口只有30多里。劉伯承瞭解這個情況後,說:"3個旅的人馬,只剩這麼十幾只小船來回擺渡,那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的。對軍隊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勝利。如果拂曉前部隊不能按時渡過淮河,敵人幾十個旅的兵力會一齊壓來,勢必要我們背水作戰。拖過了時間,千里躍進大別山的種種努力將要毀於一旦。"難道淮河真的不能涉渡嗎?劉伯承一面指示李達同志組織十幾條木船安排先頭旅搶渡,一面仔細地問起先頭旅的旅長:
"河水到處一樣深嗎?"
"能不能架橋吶?"
"你們實地偵察過嗎?是不是找過當地嚮導調查過了?"
旅長雖然一一回答了他的提問,但他感到事情仍有未盡處,心裡總不踏實,喃喃自語:"淮河水到底有多深,究竟能不能架橋,能不能徒涉?"他迎著蕭瑟的秋風,急匆匆地向渡口走去。
他到渡口一看,渡口狹小,數以萬計的人馬擁在一起,加之人們心情急迫,競相搶渡,秩序混亂。素以嚴治軍著稱的劉伯承絕不允許部隊在危難之時的任何慌亂。於是,他對組織搶渡的指揮員說:"天下事必作於細,你的人馬再多,也總不象前秦的那個苻堅'投鞭斷流'吧!你也不能插上翅膀飛過淮河去吧!走路要一步步走,渡河要一船一船地渡。一定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不然要吃大虧的。"
旅指揮員意識到劉伯承話中的含意,立即派人整頓部隊,編排好搶渡批次。剎那間,千軍萬馬井然有序,搶渡比以前快了許多。
夜,只有一彎下弦月,淮河堤上一盞馬燈在不停地遊弋。劉伯承手裡拄著一根很長很長的竹杆,向一隻小船走去。船在江面上緩緩行駛,劉伯承用長長的竹杆不停地往江底戳著,站起又蹲下,蹲、下又站起,小船經過河水不太深的地方,他還讓警衛員插上標記。
挺進大別山前,劉伯承在幹部大會上作動員講話
"能架橋呀!趕快報告參謀長,堅決架橋。"一陣欣喜而有力地喊聲從河中傳來。他怕岸上的同志聽不清楚,又派人送去親筆書寫的命令:"河水不深,流速甚緩,速告李參謀長可以架橋!"
旅政委把文字命令迅速交給李達參謀長,他也乘船到了對岸。船未靠岸就遠遠看見劉伯承站在岸邊,翹望著部隊渡河。劉司令員十分關心架橋的命令執行得如何,又給李達參謀長寫了一封簡信:"要盡一切辦法,堅決迅速架橋。"在"盡一切辦法"和"堅決迅速"兩句話下加上圈圈,以引起收信人的注意。簡信寫成,當念給他聽時,他又吩咐:"在圈圈的外邊,再套上一層圈圈,要叫我們幹部注意才行!"
信發出後,劉伯承對彙報情況的旅領導同志和身邊的同志們嚴肅地說:"粗枝大葉真害死人,害死人!"而後才又和緩下來,語重心長地講到:"同志,越是緊要關頭,領導幹部越是要親自動手實地偵察!"
劉伯承走後,旅政委寫一封信,向劉伯承報告河水能夠徒涉。原來經過查問,得知一個馬伕掉了隊,又搭不上船,就從上游某處徒涉過去了。信剛裝入信封,劉伯承的信就到了,他寫著:"我親眼看見上游有人牽馬過河,證明完全可以徒涉,立即轉告李參謀長,不要架橋了,叫部隊迅速徒涉!"
李達
李達參謀長認真分析了河水形勢,掌握了當夜和第二天早晨河水漲落的情況,親自指揮在河面插上行進的標誌,命令部隊分成五六路縱隊徒涉過河。待蔣介石的追兵趕到北岸時,我劉鄧大軍好多路縱隊,成千上萬的人馬,浩浩蕩蕩地徒涉過去了。我軍渡河後,河水又漲了起來,把敵人攔在北岸。愚蠢的敵軍指揮官得知劉鄧大軍徒涉淮河後,不管三七二十一,也逼迫部隊徒涉。此時,洪峰一個接著一個,走在前面的敵兵腳下還沒站穩就被大浪捲走了,後面的敵人倉惶逃回岸上,嚇得瑟瑟發抖,紛紛傳揚龍王有眼,向著共軍。其實,哪裡有什麼龍王,而是淮河時漲時落的規律所致。淮河一般是天黑時漲水,天快亮時落水,漲水時間長,落潮時間短。20萬敵軍,整整用了半個月,還沒有渡過淮河,只好眼巴巴地看著劉鄧大軍直趨大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