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立國的將近三百年時間裡,地處歐亞非聯結點的奧斯曼逐漸強大。她從元朝元成宗大德三年的1299年建立,在整個元明時期都在亞非拉地區擴張。到了15世紀末16世紀初也即明朝中後期的孝宗、武宗、嘉靖時期,奧斯曼帝國透過和威尼斯共和國、埃及、印度土邦合作,其經濟觸角遍及世界。
可以說,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在政治影響力、經濟影響力、軍事實力上處於強大時期。在亞洲各大文明國度內,中國因為地理環境比較好。北部有強大的蒙古部落、西部又是蒙古或蒙古化的各族強勢勢力,奧斯曼帝國當時的實力尚不能衝破,同樣,明朝也不能衝破。因此,在西部、北部,中國文明、經濟實力只能靠東部、南部沿海地區。
明初民間禁海讓鄭和下西洋成為圖騰而已
因為明初的“民間禁海政策”存在,民間貿易只能透過海盜、走私形式出現,因為走私商遇到官兵、海盜特別是海盜需要有一定的武裝保衛,民間海上走私商的武器裝備比明軍還好。更嚴重的是,明軍內部的腐敗和朝廷的腐敗速度是相呼應的。
朱元璋開創明清禁海政策
從歐洲海船建造水平上說,明初的造船技術與百年後的歐洲建造船隻水平相比更出色一些(在這點上元朝的歷史貢獻絕對是第一位)。歐洲造艦水平直到1550年以後才真正趕上並超過明初水平。其武器技術也是類似,但對於火器這個起源於中國,經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武器技術,透過元明一百多年的發展,歐洲卻趕上來了。
到了明朝中期,明朝在火器、造船技術上已經顯得落後。特別是明朝自宣宗開始,因為儒家思想、農業思維成為主體,在疆土上放棄大量已經佔領的疆土,從東北內退到遼東、放棄東南亞、放棄對西部的開拓、對西南宗主權力日漸漠視。在經濟上也放棄了“永樂時代的下西洋政策”。這些對明朝的造船技術是致命性傷害,就連“鄭和寶船”的建造技術也都失傳了。
因此,我們經常在面對歐洲“地理大發現”時誇耀的“鄭和下西洋”已經不存在了,只剩下一種歷史圖騰。
地理大發現
而且,在明清時期“鄭和下西洋”不但不是圖騰反而是一種“亂國害民”的象徵,整個明清時期基本就是千夫所指。我們自己把它放棄了。
明朝的軍事洋務運動在正德嘉靖朝開始
歷史就是如此,當我們發明一種技術後,因為自己主動放棄而被他人超越並不少,例如著名“四大發明”。因此,發明什麼根本不重要,發明之後你能否繼續保持領先才最重要。我們過去“四大發明”沒有繼續保持,現在成為學習他人發明某項技術、產品的階段,這些沒必要自慚形穢,只要我們能夠後來者居上就可以。這在歷史發展路徑上並不丟人!
正如本系列所說的“明朝軍事洋務運動”一樣,自武宗末年,透過海外走私商引入佛郎機銃,到了嘉靖朝整個明朝從嘉靖數次下詔仿造佛郎機,到內閣、軍事官員積極地推進佛朗機銃的仿造、改良,從而讓明朝的火器技術有了一定緊張。
嘉靖朝的軍事洋務運動比較成功
明朝的軍事洋務運動在嘉靖朝的成功,並不代表整個軍事洋務運動的成功,相反,到了萬曆時期,明朝軍事洋務運動仍然停留在自我小圈子兒裡自我陶醉,對近在咫尺的西方勢力視而不見。結果到了崇禎時期,我們對於西方的更先進武器已經沒有了改造能力、仿造能力,提升能力更是奢談,我們能夠做的只能是一種“買買買”思維。
我們在明清是幸運的,幸運之處在於:科技需要量變才能質變
比武器思想更危險的是,明朝的軍事洋務運動只存在於軍事,隨著農業思維、儒家思想日漸僵化乃至墮落化,我們與西方在武器上的差距越來越大。要不是儒家思想的最大好處等級下的團結,使我們在“大一統”條件下,無論明朝還是清朝中前期,藉助西方沒有出現“科技大革命”、工業大生產情況下的科技差距程度,尚不能打敗傳統思維的優缺點。
明朝軍事洋務運動對歷史影響並不大
我們與其說是一種驕傲的自大,倒不如說是我們幸運:科技發展需要量變積累。西方的量變積累的基礎是什麼?就是地理大發現。
“歐式地理大發現”有一個簡單的流程被激發出來:香料、黃金、奴隸導致財富進進出出,促進了消費;進而引發紡織品需求、消費,大量從亞洲進口紡織品、瓷器等,再次促進消費和需求;需求和金錢,促進手工業發展、科技發展,進而迎來工業發展、工業科技發展。
在當時,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都已經進入“重商主義思想階段”。透過貿易賺取貨幣這一思想,在古代中國並不鮮見。但我國的重商主義一直停留在這一階段。歐洲之所以成功,就因為在“重商主義”之後有了思想的改造和科技革命,從而讓工業資本獲得全面提升。
下文我們具體談談東西方在地理大發現過程中的不同表現。中國、奧斯曼、葡萄牙、西班牙作為主要說明物件。
與大明帝國同期的兩大勢力比,我們並非最優秀 20190705發表的明朝軍事洋務運動系列第一篇
唯武器論可以休矣!大明有火器、有葡萄牙僱傭兵仍然亡了 20210118明朝軍事洋務運動系列第38篇。
在16個月內共計38篇文章連載,對明朝的軍事洋務運動進行梳理。此文是再梳理過程中的再修正,當年有的文章現在看來沒法兒看了。歡迎各位朋友對本賬號的文章進行系列閱讀,因為我的文章本身就是為了“圖書”而寫,大部分都是成系列寫作。
朱元璋嚴管眾生為何沒引發大變?治理的本質就是多與少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