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勞倫·鮑威爾·喬布斯,人們似乎首先記住的是她是史蒂夫·喬布斯的遺孀。然而,她並未拘泥於喬布斯的遺願和生前事業,而是正在利用自己巨大的影響力涉足不同領域,並真正發展自己的事業。
2004年,勞倫·鮑威爾·喬布斯創立了艾默生(Emerson Collective),該公司並非一個典型的家族辦公室,而是一個社會革新組織,在前十年並不活躍,只零星參與過教育類慈善專案。根據研究公司PitchBook的資料,2014年以來,艾默生已投資30多家初創公司,經常與紅杉等風投聯合出手,從虛擬現實到超音速飛機無所不包,知名被投包括大西洋雜誌和Pinterest。鮑威爾·喬布斯還購買了Monumental Sports & Entertainment 20%的股份,該公司控制著華盛頓特區運動隊NBA奇才隊、NHL首都隊以及國會大廈一號球館。
透過投資,勞倫·鮑威爾·喬布斯已將喬布斯生前遺產總額增加了數倍。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顯示,其當前身家為185億美元,全球排名110名。
文 | 《家辦新智點》
1
新聞業的“白衣騎士”
勞倫·鮑威爾·喬布斯的大部分財富來自喬布斯之前持有的兩家上市公司的股份:迪斯尼和蘋果。根據 2017年1月13日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檔案,勞倫·鮑威爾·喬布斯透過家族信託控制了迪士尼 4% 的股份。
嚴格來說,喬布斯夫婦名下並沒有家族辦公室,但勞倫·勞倫·鮑威爾·喬布斯創立的Emerson Collective屬於一個非典型家辦,一方面活躍在慈善事業,一方面又活躍在風險投資領域。其參與的早期投資Pinterest在2019年以127億 美元的價格上市,投資的播客 Gimlet Media 和電話維修公司 iCracked也成功被大公司併購。
勞倫·鮑威爾·喬布斯在2004 年創立艾默生,以她所喜愛的超驗主義作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的名字命名。目前在該團隊中,勞倫·鮑威爾·喬布斯的兄弟布拉德鮑威爾擔任投資董事總經理,兒子裡德·喬布斯負責健康投資。2016 年,艾默生聘請了《紐約時報》前媒體編輯兼商業副主編彼得·拉特曼擔任媒體董事總經理,還請來了喬治·W·布什總統時期的前助理能源部長安迪·卡斯納擔任管理合夥人。
*勞倫·鮑威爾·喬布斯
艾默生熱衷的方向不同於典型的風險投資公司,一頭扎進了舊世界的媒體行業。艾默生投資了 Anonymous Content,這是奧斯卡獲獎電影《聚光燈》背後的製作公司。艾默生在美國還有“新聞業的白衣騎士”之稱,2017年收購了美國老牌媒體《大西洋雜誌》 ,還支援了 Axios 和 Ozy Media 等其他媒體。另外,艾默生還收購了以現場巡迴演出而聞名的 Pop-Up Magazine 和以專題報道和攝影而聞名的 California Sunday Magazine 的出版商。
對媒體的偏好來自勞倫·鮑威爾·喬布斯的個人興趣。她曾表示,本地新聞的消亡令人不安。除了直接投資之外,她還向新聞相關的非營利組織捐款。
在收購《大西洋雜誌》之後,勞倫·鮑威爾·喬布斯在編輯招聘上投入巨資,迅速壯大了內容團隊。勞倫·鮑威爾·喬布斯曾經承諾,不會把雜誌視為慈善專案,而是真正對《大西洋雜誌》進行商業化運作。2020年5月,隨著冠狀病毒導致廣告和活動收入放緩,該公司解僱了 68 名員工。
2
爭議:慈善or盈利?
美國媒體稱艾默生為“矽谷最奇怪的實體”,一半是VC,另一半是慈善基金會。
喬布斯本人對慈善並不太熱衷,他的傳記作者艾薩克森曾透露,在採訪中喬布斯可謂無話不談,但唯獨拒絕就慈善發表看法。另外,喬布斯還拒絕參加由比爾蓋茨和巴菲特聯合發起的“裸捐宣言(The Giving Pledge)”活動,這項活動號召富豪捐贈大部分財產。與之相反,勞倫·鮑威爾·喬布斯積極投身慈善事業,已透過艾默生和高盛捐贈者顧問基金進行了超過 20 億美元的慈善捐贈,與艾默生有關聯的中學教育顧問 XQ Institute 和暴力預防專案 CRED都是非營利組織。
艾默生本身是一家有限責任制公司( LLC ), 這為其在美國帶來諸多爭議。在美國,慈善基金會只能向“非盈利機構”捐款,不能向盈利專案投資,且需要披露資金流向。LLC 模式則不受與非營利組織相同的報告規則約束,可以更輕鬆地投資營利性公司,譬如扎克伯格夫妻名下的基金會便採用了該模式。但這種模式被認為缺乏透明度,且將盈利動機引入慈善事業。
因為喬布斯逝於癌症,勞倫·鮑威爾·喬布斯的兒子裡德·喬布斯正在艾默生關注癌症研究。裡德·喬布斯說,艾默生是一家與眾不同的機構:“雖然大多數該領域的參與者都專注於慈善事業或投資,但我們能夠同時做到這兩點。”
雖然目前勞倫·鮑威爾·喬布斯尚未加入“裸捐宣言(The Giving Pledge)”,但她在2013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明確表示,無意將財富傳給下一代。“如果我活得夠久的話,它就在我死前終結。” 她說,她和喬布斯二人都不是關注財富傳承的人。這也符合當下新一代富豪的潮流,截至2020年8月,“裸捐宣言(The Giving Pledge)”收到來自23個國家211個簽名,其中有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甲骨文創始人埃裡森、蘋果CEO庫克、《星球大戰》導演盧卡斯、酒店巨頭希爾頓以及airbnb的創始人布萊恩等等,大潤發創始人尹衍梁、蒙牛創始人牛根生、海雲天集團董事長遊忠惠也在其中。
勞倫·鮑威爾·喬布斯認為大規模的財富積累對社會有危險,並以19和20世紀的大家族洛克菲勒、卡內基和梅隆舉例說, 個體擁有其他幾百萬人財富總和的做法不公平。在“裸捐宣言”出現前,富豪一般以慈善基金會的形式保護自己的財富,因為如果簡單由下一代繼承需要繳納高達40%的遺產稅,基金會每年捐出資產總額的5%,這基本也約等於基金會當年透過投資等途徑獲得的財富增量。
勞倫·鮑威爾·喬布斯明確反對這種富豪家族透過慈善基金會長期延續社會影響力的做法。與此同時,她還解釋過,之所以選擇LLC結構是因為她相信除了支援非營利組織外,扶持企業家同樣重要,企業家可能對社會問題擁有一些傳統非營利組織永遠不會想到的獨特解決方案。
從20世紀90年代起,勞倫·鮑威爾·喬布斯就對推動教育公平飽含興趣。1997年,勞倫·鮑威爾·喬布斯成立了一家非營利性組織College Track,透過輔導幫助低收入學生進入大學做準備。2015年,她創立了 XQ Institute,這是一家由艾默生支援的獨立非營利組織,另一位聯合創始人Ali在談到勞倫·鮑威爾·喬布斯時說:“教育曾是我們倆的唯一出路。”
3
強大的能量
勞倫·鮑威爾·喬布斯的父親是一個飛行員,在她三歲時逝於一場空難,後來她母親再婚。勞倫·鮑威爾·喬布斯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學院獲得政治學和經濟學雙學位,畢業後曾在華爾街效力於美林集團和高盛。1989年,從高盛離職的她進入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攻讀碩士。在斯坦福,她遇到了未來的丈夫喬布斯。
彼時喬布斯還在NEXT工作,到斯坦福做演講。勞倫·鮑威爾·喬布斯不覺得他有什麼了不起的,甚至還把喬布斯和比爾蓋茨的臉記混了,但還是陪朋友去了會場。因為當天到的晚沒有空位,她和朋友就溜到了第一排預留席位,而坐在她左邊的是正等待上臺的喬布斯,兩個人便聊起天來。結束後,喬布斯追到停車場約她週六共進晚餐,於是他們交換了聯絡方式。但是,喬布斯等不及,儘管當晚有工作聚會,他還是改變主意和她在附近餐廳呆了4個小時。1991年,勞倫·鮑威爾·喬布斯拿到MBA學位,同年兩人結婚。
在喬布斯離世前,她一直隱藏在丈夫身後,只參與少量教育相關的慈善專案。在這10年間,人們才注意到她身上的能量。
勞倫·鮑威爾·喬布斯不甘於只做開支票的人,也深入參與到專案的篩選和管理當中。艾默生投資的 3D 列印初創公司 Carbon的聯合創始人Philip DeSimone 曾透露,勞倫·鮑威爾·喬布斯在他們的第二次會議上細緻檢查了 Carbon 列印的國際象棋棋盤,她還穿著該公司專門為她印製的運動鞋出席了一場活動。另一家被投公司Neighborly創始人 Jase Wilson 在會見勞倫·鮑威爾·喬布斯時曾汗流浹背,因為她對業務提出了尖銳且直戳要害的問題。“她非常非常聰明。”Jase Wilson說。
勞倫·鮑威爾·喬布斯也是一個有野心的投資者。“一位同事提出了一個十年後大西洋的雄心勃勃的目標,”大西洋媒體董事長大衛布拉德利回憶,“她問:“為什麼不是五年?十年太長了,世界變化太大了。我們可以在五年內嘗試嗎?”
當然,她也有信任企業家並果斷放權的一面。“她完全不干涉,”Axios CEO Jim VandeHei透露,“她非常認真地傾聽並提出了很好的問題。”Pop 聯合創始人兼主編Doug McGray說,勞倫·鮑威爾·喬布斯對媒體業務進行了深入的戰略性思考。
如今,勞倫·鮑威爾·喬布斯的朋友圈已擴散至美國各個圈子的名人、政府和社會團體組織的領袖,包括前美國參議員Joe Kennedy、前美國教育部部長Arne Duncan和前新奧爾良市長Mitch Landrieu等,鮑威爾喬布斯經常與知名人士一起出現。
勞倫·鮑威爾·喬布斯沒有喬布斯的稜角,以謙虛、耐心和幹練而著稱。據接近她的人描述,她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問的多,評價的少。不同於喬布斯活躍於舞臺和媒體併成為蘋果品牌的一部分,勞倫·鮑威爾·喬布斯低調而剋制,鮮少接受採訪,即便有公開發言的機會,她談的最多還是慈善事業。雖然經常出差,但她很少休息,也不喜歡助手用“假期”這個詞回覆別人對她去向的詢問。
即便對於慈善本身,她依然保持低調作風,很多工作都是匿名完成的,甚至在艾默生內部,對捐款去向和數額也沒有公開的清單,除了開支票的員工之外的所有人都被隔離在外。
當然,喬布斯對她勞倫·鮑威爾·喬布斯仍深有影響。她曾在採訪中提到過從喬布斯身上學到的精神財富:“我們不必非要接受我們所出生的世界, 如果你仔細觀察便可發現,一切不過是跟我們一樣的原子。我們透過自身的意志力和能量,實際上可以改變世界。”
(《家辦新智點》提醒: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