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河南高考零分女生蔣多多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
這個孤注一擲,在高考時故意文不對題,幻想靠一己之力挑戰高考制度的女孩,在高考之後的日子裡,才知道自己有多麼幼稚。
蔣多多出生在河南南陽的一個小村子裡,她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一個姐姐,下面有一個弟弟。
因為父親要外出掙錢養家,大部分的時間裡,姐弟三人都和母親一起生活。
從小蔣多多就乖巧懂事,聰慧好學,這成為了父母最大的欣慰。
每次只要說到多多,鄉里鄉親都忍不住流露出羨慕的神情,父母的臉上也都展開出燦爛的笑容。
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年幼的蔣多多對此深信不疑。
她想要走出這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所以一直努力學習,因為只有靠自己,才能實現這樣的夢想。
從小學到初中,蔣多多的成績一直都在班裡名列前茅,年幼的弟弟把她當成最大的榜樣,希望將來能夠和姐姐一樣,成為眾人眼裡別人家的孩子。
進入高中之後,每一個孩子都卯足了幹勁,為高考做最後的衝刺。在高手如雲的班級中,蔣多多的成績不再像之前那樣輝煌,但考上大學應該不成問題。
但是從高二開始,蔣多多迷上了文學創作,把大把的時間花費在寫小說上。
姐姐很欣賞她的文字,鼓勵她把作品投向報社,沒想到竟然被刊登發表。
這讓蔣多多興奮無比,她開始嘗試不同風格的小說創作。然而此時離高考的時間越來越近,當她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物形象時,學習成績也在無形中不斷下滑。
母親很快意識到了女兒的改變,她下了最後通牒,讓蔣多多暫時放棄寫作,把精力多用在學習上。
雖然表面答應,但是蔣多多的內心卻開始反抗。
她覺得高考對學生是一種制約,限制了大家本應有的自由發展,尤其是在應試教育之下,更是在大家面前設定了重重障礙。
此時蔣多多已經悄悄地規劃了自己的人生,寫作當然是第1位的,高考結束後,她想出一本自己寫的書。
然而另一個計劃卻太不理性,當時她沒有對任何人說,只是暗暗下定決心,等待著高考來臨的那一天。
2006年的高考考場中,蔣多多並沒有閱讀試卷的題目,而是用自己攜帶的雙色筆,在答題卡上寫下了8000字的作文。
在這篇文章裡,蔣多多對現行的高考制度作出了諸多分析,闡明瞭自己的觀念,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抱著拿零分的決心,她在試卷的密封線外上寫下了自己的筆名,碎心飛魔。
之所以有如此大膽的舉動,蔣多多也是掙扎了很久,她覺得只有用一些極端的方法,才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雖然自己失去了高考的機會,但是能成為對抗舊制度的先驅者,蔣多多難免有些激動。
不過面對年邁蒼老的父母時,蔣多多還是缺少點勇氣,她不敢說出實情。
為了逃避父母的目光,她找了一個理由獨自坐火車,來到了鄭州的姐姐家。
蔣多多本想得到姐姐的支援,可是沒想到之前稱讚她寫作的姐姐,這一次只有深深的憤怒。姐姐恨她浪費了人生中如此寶貴的一次高考機會,提前完全沒有和自己商量。
當然姐姐也對蔣多多的前途感到擔憂,她已經預料到了蔣多多的未來會遇到一些阻礙,可是蔣多多卻並不自知,反而期待著高考儘快出成績。
姐姐讓她先回家,但是蔣多多又到山東菏澤轉了一圈。
這是她一直嚮往的城市,可是此時似乎並沒有心情欣賞身邊的一花一木,因為她的錢幾乎用光了。
無奈蔣多多隻有回到家鄉,不敢面對父母的她沒有直接回家,而是住到了親戚家。
6月23日,母親接到了學校的電話,讓蔣多多24日去學校一趟。
她趕緊把這個訊息告訴了親戚,24日,蔣多多忐忑而又期待地出現在了老師面前。
她收到了一封考試違規處理決定書,這讓她頗有些驚訝,明明所有的科目都違規了,為什麼只收到了一封?
老師此時已經顧不上生氣,她看了看眼前這個有些無助的孩子,嘆了口氣告訴她,你只是個孩子,怎麼可能改變教育制度?
蔣多多在違背書上籤了字,很快父母就知道了這個訊息。
他們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一向乖巧的蔣多多,怎麼能做出如此糊塗的事情,簡直就是自毀前程。
之前一直把姐姐當成榜樣的弟弟,這一次也對姐姐失望至極,他怎麼也想不通,姐姐如此叛逆的想法究竟從何而來?
但是錯已鑄成,再多的指責和埋怨都改變不了事實。
父母和老師都建議蔣多多復讀一年,可是蔣多多這一次沒有聽話,她已經厭惡了高考制度,成為作家才是她的最大目標。
然而生活閱歷不足,沒有過多知識底蘊的蔣多多,顯然很難創造出有深度的作品。
她像之前一樣多次投稿,可換來的卻是石沉大海,幾乎沒有一點兒回應。
雖然蔣多多的作家夢一時難以實現,但她內心並沒有甘於現狀,當記者不間斷地來採訪時,她內心又燃起了希望,希望更多人聽到自己的聲音。
可是即便媒體來了一波又一波,採訪的內容卻幾乎是相同的,採訪稿中的問答蔣多多甚至能夠流利背出。
她終於明白一切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當年犧牲了那麼多,放棄了原本大好的前途,到頭來只是一場空。
如果在高考中發揮正常,蔣多多應該會坐在大學校園裡面的教室裡,和同學一起靜靜地聽老師講課。
然而如今她只能拿起鋤頭,在泥濘的田地上,陪著母親一起幹活。
只有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才有足夠的力量改變身邊的一切。如果蔣多多能夠早早地意識到這一點,也許人生之路會平坦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