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我聽見了衝鋒的號角聲。
不知道你有沒有算過——300億美元有多重?
100張百元面額的美元新鈔約重105克,那麼1億美元的重量就有一噸零五十公斤。
300億美元就有315噸重!
華為稱美國製裁,導致其手機收入至少一年損失300億美元!
01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被美國針對的企業,多數為資訊科技類的企業?
我最近陸續寫了10家在深圳的上市企業,涉及到金融、房地產、醫療保健、資訊科技這4個一級行業。
然後我就發現,這些年,金融行業的中國平安、招商銀行日子過得不錯,持續在發展。
房地產的萬科日子其實也還不錯,只不過今年受政策影響,要面對新的挑戰,發展或許會緩一緩。
在醫療保健行業的邁瑞醫療就不用說了,疫情影響下,產品供不應求,當紅炸子雞。
而在資訊科技領域的中興通訊、海能達、比亞迪、立訊精密、傳音控股、騰訊控股這幾家的情況則不一而論,有些在大步前進,有些則愁雲慘淡。
02
最慘的就是中興通訊了,不僅被鉅額罰款搞得2-3年才恢復元氣,口碑也下滑得厲害。最近中興通訊回應美國《2021安全裝置法》表示說:對自己海外業務影響有限,美國市場只佔公司收入比例不到1%。
在不喜歡中興通訊的人眼中,有點“躺平”的意思,不到1%的比例,那就等於放棄美國市場了嘛。
但另一面也能看出,面對政府出手干預,平常企業無法對抗,暫避鋒芒也未嘗不是一個辦法,只是希望它是調整了戰略,比如“農村包圍城市”之類的打法,先在其它國家佔領更多一點的市場份額,再來想辦法搞美國市場,不是真正的“躺平”吧。
03
其次遇到麻煩的就是海能達了,海能達沒有中興通訊那麼知名,而且業務領域主要是在專網通訊終端市場,是一個細分程度較高的市場,不是買股票的、不是這個行業的不瞭解也很正常。這家一年的營收不過幾十個億的公司,為什麼也被美國盯上了呢?
這和它的競爭對手摩托羅拉有關,海能達經過快30年的發展,已經逐步成長為摩托羅拉全球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之一。
摩托羅拉到處和海能達打官司,就可以看出對其的重視程度,而美國的體制是資本主義,當然要為自己的“主人”提供服務了。
所以這次的《2021安全裝置法》,海能達也榜上有名了。
04
雖然在2020年微信在美國也被搞了一次,不過騰訊一系列的操作讓美國沒什麼脾氣,一是有註冊備用名字,意思似乎在說:隨便你禁,我改名字好了。
另外,騰訊有一個號稱是“南山必勝客”的律師團隊,雖然是個戲稱,但能獲得“封號”,也可以看出其實力的不同凡響。不僅針對“微信禁令”對特朗普政府發起了訴訟,並且取得了勝利,更是向美國政府索取了補償律師費90萬美元。
騰訊這一波操作下來,讓不少人路轉粉,因為沒有向美國低頭,還取得了勝利,讓其無功而返,白忙一場,著實有點大快人心。
不過,騰訊的業務和中興通訊、海能達不一樣,主要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業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TO C,在美國這樣一個沒事就宣傳“人權”、“自由”的國家,你不讓普通消費者選擇產品,那不是違背了“自由精神”和“侵犯了人權”麼?
而且騰訊的產品主要還是提供社交平臺和遊戲服務,這也是騰訊被很多家長不喜歡的原因之一,但是卻能夠給很多個人和企業提供更多的推廣、溝通等商業服務,所以說騰訊的存在也符合本土商家的利益,騰訊目前很在乎國美市場嗎?你要禁止看誰損失大!
沒被嚇住,就是好樣的!能反擊,那就更好了。
05
比亞迪倒是差點被坑了一把,這家公司不僅是汽車巨頭,還是代工巨頭,早些時候拒絕了蘋果的合作,據[路透社]的訊息說,蘋果要求比亞迪在美國單獨設廠,並提供專屬服務。
比亞迪一算,這不掙錢啊,就拒絕了。而像富士康和臺積電,可就沒有比亞迪這麼硬氣,幾乎蘋果說什麼那基本就是什麼了,雖然可以說“客戶是上帝”,不過也得有點底線,把命脈全部壓在別人身上總不是一件好事,掙一種錢掙習慣了就很難改變。
去年疫情我們也都知道,口罩急缺,比亞迪卻是很快組建了生產線,並且產能很高,於是也接收了美國的訂單,供應的價格也低於當地市場。這算是很厚道了吧?並沒有“趁火打劫”。
結果呢,美國政府來了個沒有獲得聯邦認證為由,要比亞迪退預付款的一半,大致2.47億美元,想要“白拿”這批物資,不過沒有得手。
比亞迪其實在美國加州有設電動巴士的工廠,為當地創造了不少工作崗位,而且生產材料大部分也是來自於美國本土,這樣一家活躍的中資企業被美國政客盯上也不奇怪。
不過,一方面呢比亞迪自己在努力爭取被排除在修正案,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比亞迪的產能,拜登的減排目標也難以實現。
並且比亞迪自身的業務也多元化一些,不像中興和海能達的業務相對單一,你也看到了,比亞迪的幾個業務雖然發展的都挺好,但是重要性不如通訊技術那麼高,所以也不怎麼太擔心。
反正比亞迪的美國市場已經開啟,能不能進一步佔領美國市場咱們就拭目以待吧。
06
立訊精密和傳音控股沒什麼特別好說的,立訊精密是一個以為蘋果公司組裝產品發展起來的代工廠。現在還屬於是一個發家致富的故事,目前也威脅不到什麼美國的利益。一個優秀代工廠的出現,是有利於美國企業的發展,“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是我們都知道的防風險手段之一。
唯一值得說道的地方無非是搶了富士康的生意,讓富士康不能像以前那樣囂張,也算是做了點貢獻。
而且立訊精密和富士康的背景不一樣,一個國內原生的老闆,一個是臺灣老闆,我們的親近度本質上還是有些區別的,就是不知道哪天萬一遇到問題時,背能不能挺直。
傳音控股更不用說了,歐美就不是它的市場,產品也沒什麼特別大的技術含量,美國政府自然也不會去管它了,不過能把生意在海外做得風聲水起,也是有能耐的一家公司,就是不知道能持繼多久。
以我們國內市場的發展歷史來看,如果傳音控股這樣的企業在研發上沒所作為的話,紅利期過去,市場很快就會被新的公司拿下。
除非現在趁著業務不錯,在固定資產進行一些投資、和本地政府和資本做一些融合等等,不過那樣子的話,可能會是另外一個故事,說不定會誕生一個“非洲聯想”。
07
不知道你看到沒有,被美國盯住的企業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在我們國內某個細分市場裡,他們已經失敗或者已經失去了競爭優勢,產品所佔的市場份額一年不如一年。上面提到的海能達,他的主要產品之一就是對講機,以前可都是國外品牌的的天下。
二、這些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中越來越強,拿下的專案越來越多,佔據的市場份額開始威脅到他們的位置。
三、資訊基礎建設將決定著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會建立新的技術標準,過去築起的“專利”護城河很可能失效,進而真正失去霸主的位置,開展這類業務的,一但不再是“陪跑”的角色時,更是要加強打擊。
所以我們國內有些企業實力雖然強勁,但是以國內市場為主的、以服務為主的,現在一般都不會被盯上。而那些已經正面碰上了的,科技類的就是被重點“盯”的物件了。
08
事實的真相就是:趁著自己現在的“霸主”地位還有效、技術標準還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核心的專利等還掌握在他們手上時,最大化的利用規則和政治手段,扼殺已經威脅到他們,讓他們不再“說了算”對手。
雖然過去,我們國家的偉人就發出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經濟發展很快,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事。
不過多數企業成立的時間不是很長,而且在企業發展的初中期,國內的一些行業規則並不是很健全,在管理、技術等公司經營管理的各方面難免有欠一些“債”,要一下子補齊,並不是很容易的事。
這就造成了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出海”的這些企業,比較容易就被對手用“專利”、“認證”等進行制約。
華為則是其中的姣姣者,華為一旦再進一步,就可以改寫一些應用規則上的事情,你說“漂亮國”不拼命的制約,那才是不正常了。
所以有時候,看到一些企業被罰款、被制裁、被針對,也說明在商業上,我們也越來越強,我們的企業正在向外衝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希望他們都能頂住吧!
深圳上市企業-特輯001-被“漂亮國”視為眼中釘的企業究竟為哪般?
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
我是“木木叔在深圳”,請關注我,一起學習、研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