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1.《本草備要》:“甘溫。陽明胃經藥。止血消腫,收溼除爛,退赤去翳,為目疾要藥。”
2.《本草撮要》:“味甘溫,入足陽明經,功專止血消腫,收溼祛痰,治爛腿,去赤翳。”
3.《本草分經》:“甘溫,胃經藥,燥溼止血,消腫祛痰。”
4.《本草從新》:“甘溫,陽明胃經藥。止血消腫,收溼祛痰,除爛退赤去翳,為目疾要藥。”
5.《本草易讀》:“甘,溫,無毒。陽明經藥也。明目去翳,退赤收溼,除爛止血,消腫生肌。”
6.《本草擇要綱目》:“甘溫無毒。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溼除爛,同龍腦點治目中一切諸病。爐甘石陽明經藥也。
7.《藥籠小品》:“甘溫。能止血消腫,收溼祛痰,退眼疾赤爛翳膜。”
8.《藥性切用》:“性味甘溫,入陽明而燥溼消腫,去翳除爛,為目疾專藥。
9.《玉楸藥解》:“味甘,氣平,入手太陰肺經。明目退翳,收斂瘡肉。治眼病紅腫,翳障弦爛淚流。兼醫痔瘻下疳,止血消毒,並療陰囊溼癢。”
10.《馮氏錦囊秘錄》:“味甘辛帶澀,氣溫,無毒。除翳而點目翳,去口中赤爛目翳也。治下疳陰瘡者,治一切目疾。”
11、《中藥大辭典》:“甘,溫。去翳退赤,收溫斂瘡。治目赤翳障,爛弦風眼,潰瘍不斂,面板溼瘡。”
12.《本草品彙精要》:“主風熱赤眼,或癢或痛,漸生翳膜,及治下部溼瘡,調敷。”
13.《本草綱目》:“甘,溫,無毒。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溼除爛。同龍腦點治目中一切諸病。”
14.《本經逢原》:“點眼皮溼爛及陰囊溼腫。”
15.《現代實用中藥》:“用於慢性潰瘍、下腿潰瘍之不易收口者,有防腐生肌之功。”
16.《中華本草》:“甘;平;溫;無毒。明目去翳;收溼止癢;斂瘡生肌。主目赤腫痛;爛弦風眼;多淚怕光;翳膜胬肉;潰瘍不斂;面板溼瘡;陰部溼癢。”
17.《飲片新參》:“香燥平。消溼腐,退目翳,治廉瘡。”
18.《得配本草》:“甘,溫。陽明經藥也。治目疾為要藥。得枯礬、胭脂、麝香,吹聤耳出汁。得真蚌粉,撲陰汗溼癢。配孩兒茶,搽下疳陰瘡。配青黛、冰片,搽下疳。”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碳酸鋅、氧化鋅,尚含少量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錳、氧化鐵等。
2.作用:本品能收斂、防腐、保護創面,並有一定抑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