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25日上午,一次絕密的飛行即將開始。
據時任中央外事聯絡科科長的黃華回憶,那天上午,他正好到機場去給離開延安的美國飛行員送行,可沒料到,當他發現在飛機翅膀下等待登機的那一群人時,頓時出了一身的冷汗,這要是出了事,那可真的是要了命了!
原來,等候登機的這群人分別是劉伯承、鄧小平、陳毅、薄一波、林彪、滕代遠、張際春、陳賡、陳再道、陳錫聯、蕭勁光、宋時輪、楊得志、李天佑、鄧華、王近山、傅秋濤、鄧克明、江華、聶鶴亭,這批人無一不是赫赫有名的戰將,如果在飛行中出了任何問題,那結果必定是災難性的。於是,黃華當機立斷,馬上向軍委秘書長楊尚昆申請陪同飛行,並獲得了批准。
好在飛行順利,四個小時後,飛機降落在了山西東南黎城縣的長寧臨時機場。隨即,各位將領分頭奔赴各解放區,等待著他們的是即將爆發的大戰。
就在黃華鬆了一口氣的同時,遠在延安的葉劍英也大鬆了一口氣,他剛接到了太行軍區司令員李達打來的電報:飛機平安落地。
這次出人意料的飛行確實是一次冒險,如果飛機失事,那共產黨將面臨著巨大的損失。那麼,究竟出於什麼考慮,使得延安方面甘冒奇險,用美軍的飛機運送這一批高階將領們飛赴前線呢?
此事說來話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客觀地說,在當時,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沒有預料到日本會投降得如此之快。早在1945年6月19日召開的七屆一中全會上,毛澤東曾預言:日本也許在明年就要倒下去。
可此言一出,沒過兩個月,日本竟然宣佈無條件投降了,比毛主席的預言竟然提前了接近一年時間。
所謂是形勢比人強,隨著美國向日本投下了兩顆巨當量的炸彈和蘇聯紅軍在8月9日向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戰爭的走向已經逐漸明朗化。鑑於此,在1945年8月9日的七屆一中全會第二次會議上,毛澤東發表了一個宣告,這就是著名的《對日寇的最後一戰》。
8月11日,毛澤東起草了《關於日本宣佈投降後我黨任務的決定》,主要精神為三條:
其一、逼迫敵偽向我投降,不投降者消滅之。
其二、擴大解放區,佔領交通要道、奪取武器資源,放手發動群眾。
其三、調整兵力,做好對付內戰的準備。
就在延安方面緊鑼密鼓佈置任務的時候,遠在重慶的蔣介石也沒閒著,在毛澤東釋出命令的同一天,蔣介石也連發三道命令,主要精神為:
其一、部隊立即進駐日軍放棄的要點、管理好日軍遺留的軍事物資、如果共產黨軍隊來爭奪,則立即剿辦。
其二、命令各地偽軍負責維持當地治安,非蔣介石的命令,不得由第18集團軍接收。
其三、命令第18集團軍就地待命。
三條對三條,可謂是針鋒相對。
我們一般都知道日本是在8月15日投降,其實,早在8月10日,日本就已經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是日本裕仁天皇透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的日子,這也是為什麼在8月11日,毛澤東和蔣介石能夠發出接收命令的原因。
日本的快速投降,頓時使得局勢變得微妙起來。
按照當時的國民黨方面的兵力配備情況來看,它的主力部隊都在西北和西南地區,要想運往全國各地去受降,尚需時日。如果按照地域和佔領地區為標準來劃分受降區,國民黨方面不僅接收不到北方和中原各大城市,甚至連東南地區的南京和上海都未必接收得到。為此,蔣介石才會連下三道命令,命令第18集團軍原地不動,不得參與接收。
8月14日,蔣介石發電邀請毛澤東到共商國是,這確實是一步好棋。
其一、如果毛澤東不來重慶,那國民黨方面就可以以此大做文章,把搞分裂,發動內戰的帽子扣在共產黨頭上。
其二、毛澤東到重慶,則共產黨將領們則會投鼠忌器,面對國民黨軍隊搶佔地盤的行為不敢於做針鋒相對的鬥爭,以免毛澤東在重慶受到危險。
對於蔣介石發來的邀請電,共產黨內部也有不同的聲音,主要的反對聲音是害怕毛澤東到重慶後,人身安全沒有保障。別看蔣介石現在說得好聽,難道真的以為共產黨忘記了他曾經對紅軍的屠殺嗎?他真的會說話算數,保證毛澤東的人身安全嗎?從蔣介石一貫的作風來看,他不可信!
最後,毛澤東力排眾議,決定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但是,相對於國民黨方面最大的苦惱是軍隊在大後方,來不及馬上趕到前線去受降,共產黨此時最大的苦惱是大量的高階幹部此時都集中在延安參加七大和七屆一中全會,在短時內也趕不回前方指揮。
那還是在1943年的下半年,各根據地的將領們紛紛奔赴延安,準備參加1945年4月23日召開的七大。要說七大在1945年4月召開,為什麼各路將領從1943年下半年就要出發呢?
當然了,這僅是個別現象,大多數高階幹部都是在1944年下半年開始出發的,像1943年下半年出發的是海南瓊崖根據地的代表,他從1943年下半年從海南出發,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到延安。其他將領們的情況也都差不多,不僅路途艱辛,而且還要越過日軍和頑軍的重重封鎖線,其艱難情況可想而知。也因此,在七大和七屆一中全會結束後,大批的高階將領們都滯留在延安,等待回各根據地的安排。可就在此時,日本卻突然宣佈投降了。
如果按照來時的速度,距離延安最近的戰略要點太行山也有800餘公里,最快的行軍速度也需要兩個月,像山東等地區,最快也需要半年以上時間才能趕回根據地。如果按照這個速度趕回根據地,那真是黃瓜菜都涼了。
為此,毛澤東決定冒一次險,用美軍的飛機把這批高階將領運往前線。
延安和美軍之間的聯絡發生在1944年的7月,當時美軍觀察團共有18人分兩批來到延安。
說起這件事還有一個插曲,那就是美軍飛機第一次在延安機場降落的時候就差點機毀人亡,飛機輪胎碰上了堅硬的黃土塊,連續幾次顛簸,最後以一種倒立的狀態停了下來,好在機組人員僅是受傷,沒死人。
美軍觀察團到延安後,受到了熱情的接待,而且,經過美軍觀察團的觀察和共產黨高階將領們對觀察組介紹抗日根據地的情況,使得美軍觀察組成員認為,延安是抗日的,而且在抗日戰爭中是立有大功勞,也由此對延安非常佩服。就這樣一來二去,雙方也建立起了非常良好的關係。
正是因為有了這層關係,八路軍請求美軍幫忙運送幾個人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關係好歸關係好,但是必要的保密還是要有的,而且還是那種非常嚴格的保密。
1945年8月24日夜,上文提到的20位高階將領臨時接到了要乘飛機趕赴前線的通知,因為當時美軍的道格拉斯運輸機僅能坐下20個人,因此,各位高階將領只能是自己乘坐飛機,所有的參謀警衛人員都沒有跟隨。
於是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黃華看見這20位高階將領身邊竟然沒有一位隨同人員,一旦在飛行過程中出現任何狀況,連個和美軍飛行員溝通的人都沒有,這要是一旦出了事,那就是天大的事。而自己作為對外聯絡科的科長,經常和美軍打交道,要是自己跟隨前往,緩急時刻可以派上用場,因此,黃華才臨時決定,要陪同護送。
其實,對於此次飛行,這20位高階將領也都知道很危險,在臨行前拍照的時候,陳毅還開玩笑說:
“要是我們摔下來了,將來就用這張照片開追悼會吧!”
好在有驚無險!
據說,當蔣介石在事後得知此事並看了乘機者的名單後,不禁驚呼:“哎呀!”他可能是覺得錯過了大好機會吧!
各路將領到達目的地後,立即分散趕往各自的根據地,可是林彪和陳毅的工作安排卻突然出現了重大變化。
按照之前的部署,陳毅趕往華中地區,繼續指揮新四軍,林彪則趕赴山東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可是時局變化得太快,由於八路軍曾克林部搶先一步進入東北,發現東北地區此時已經處於無政府狀態,大量的武器和軍用物資散落民間,如果能夠搶先一步進入東北,則會在戰略上佔據先機。於是,曾克林馬上趕赴延安向中央做出了彙報。
雖然在事後證明曾克林的彙報有誇大的地方,但是他的建議無疑是給共產黨當機立斷進入東北做了決斷。因此,中央馬上做出了工作調整,命令山東的羅榮桓立即趕赴東北,陳毅趕赴華中的命令取消,改任山東軍區司令員。林彪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的命令取消,改赴東北與羅榮桓搭班子。
9月23日,正在赴任的陳毅和林彪同時接到了改任的命令。陳毅此時正好走到河南濮陽,於是立即改道趕赴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當他在10月來到津浦鐵路的時候,發現大批的國民黨兵車源源不斷趕赴北方,陳毅下達了他就任山東軍區司令第一道命令:
不惜一切代價,把鐵路徹底拆了。
相對於陳毅一來到山東就能指揮部隊,林彪的東北之行就顯得有些寒酸。
本來,林彪和陳毅一是山東軍區司令,一是新四軍軍長,一個奔赴山東,一個趕赴華中,二人在河南段的行程是同步的。可到了河南濮陽之後,改任的命令下達,二人在濮陽分手。林彪先是到河北南宮,後到河北固安,然後再徒步行軍,花費了幾乎一個月的時間才趕到了冀熱遼司令部。可是,令林彪沒想到的是,在他趕到冀熱遼司令部之後發現,身邊連一支部隊都沒有,僅有為數不多的警衛部隊,更要命的是,他連以後要指揮哪些部隊也不清楚。
就在林彪趕到冀熱遼不久,中央的命令再次下達,命他迅速趕往瀋陽與羅榮桓匯合。
不知道此時林彪有沒有感覺到危險,就在他從冀熱遼啟程趕赴瀋陽的同時,國民黨兩個精銳的王牌軍第13軍和第52軍已經來到了渤海邊,黃埔一期生杜聿明甚至都已經站在美國軍艦上用望遠鏡在瞭望渤海岸邊的登陸點了。
大戰一觸即發!手中無兵、無糧、無槍、無群眾基礎、無根據地的林彪接下來將如何來應對這場即將爆發的大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