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1.《名醫別錄》:“婦人難產,研末少許,新汲水服,立下。”
2.《本草備要》:“辛溫。香竄善走能散,先入肺,傳於心脾而透骨,通諸竅,散鬱火。治驚癇痰迷,目赤膚翳,耳聾鼻息,喉痺舌出,骨痛齒痛,痘陷產難,三蟲五痔。”
3.《唐本草》:“主心腹邪氣,風溼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
4.《本草便讀》:“其體溫而用涼,其味辛而帶苦,香能達竅,內能透骨搜風,散可疏邪,外可通經宣毒。”
5.《海藥本草》:“味苦、辛,微溫,無毒。主內外障眼,三蟲,治五痔,明目,鎮心,秘精。”
6.《本草分經》:“辛香善走,體溫用涼,先入肺傳於心脾,而透骨通竅散鬱火,辟邪消風化溼,風病在骨髓者宜之,若在血脈肌肉,輒用冰麝反引風入骨,莫之能出。”
7.《本草綱目》:“辛、苦,微寒,無毒。療喉痺,腦痛,鼻息,齒痛,傷寒舌出,小兒痘陷。通諸竅,散鬱火。”
8.《本草求真》:“辛香氣竄,無往不達。能治一切風溼不留內,在引火熱之氣自外而出,然必風病在骨髓者宜之。若風在血脈肌肉間用之,反能引風直入骨髓,如油入面。故凡外入風邪變而為熱,仍自外解得宜。若使火自內生而用此為攻逐,其失遠矣。”
9.《會約醫鏡》:“治肢節疼痛。 ”
10.《雷公炮製藥性解》:“味辛、苦,性溫,無毒,入肺、肝二經。主心腹邪氣積聚,喉閉乳蛾,舌腫,痔瘡,通九竅,消風氣,明耳目,殺諸蟲,解蠱毒。又主小兒驚癇,大人痰迷。”
11.《玉楸藥解》:“味辛,性涼,入手太陰肺、足厥陰肝經。去翳明目,開痺通喉。治赤目白翳喉痺牙疼,鼻瘜,舌出腸脫,殺蟲消痔,開竅散火。”
12.《醫方考》:“冰片味辛熱而氣清香,可以利竅,可以柔筋,可以洩氣,故得之而舌入矣。”
13.《外科全生集》:“苦寒,治舌口咽喉火毒,研水調吞,治難產。”
14.《飲片新參》:“冰片辛香涼微苦。通竅,治驚癇痰迷。”
15.《馮氏錦囊秘錄》:“ 性善走竄,開竅無往不達,芳香之氣,能闢一切邪惡,辛熱之性,能散一切風溼。辛溫主散,能引火熱之氣自外而出,耳聰目明也。”
16.《藥性歌括四百味》:“ 龍腦味辛,目痛頭痺。狂躁妄語,真為良劑。(即冰片。)”
17.《藥籠小品》:“辛溫香竄善走。治用雖多,不外通竅引經。”
18.《得配本草》:“辛、苦、微熱。入手太陰經氣分。開氣閉,使風邪內散,通關格,引熱氣外宣。殺諸蟲,療驚癇,退乳蛾,治舌腫,皆其辛散之力。得麝香,內入骨髓,外走經絡。配川柏、麥冬,治夢漏口瘡。配獖豬血,宣發痘毒。”
19.《中藥大辭典》:“通諸竅,散鬱火,去翳明目,消腫止痛。治中風口噤,熱病神昏,驚癇痰迷,氣閉耳聾,喉痺,口瘡,中耳炎,癰腫,痔瘡,目亦翳膜,蟯蟲病。”
20.《新修本草》:“主心腹邪氣,風溼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
21.《醫林纂要》:“冰片主散鬱火,能透骨熱,治驚癇、痰迷、喉痺,舌脹、牙痛、耳聾、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內陷、殺蟲、痔瘡、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龍腦、異龍腦,及少量樟腦。《中國藥典》規定:含樟腦不得過0.50%,含龍腦不得少於55.0%。
2.作用:本品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雙向調節作用,並有鎮靜、催眠、抗炎、抗菌、調節血腦屏障功能、促進神經膠質細胞生長、抗腦損傷等作用。區域性應用對感覺神經有輕微刺激,有一定的止痛及溫和的防腐作用。
3.臨床:用於神昏痙厥;用於瘡瘍疥癬,口瘡,喉痛及眼疾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