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牙雕,說到廣彩,你是不是一下子就想到“廣州”?作為廣州非遺大家族代表作“三雕一彩一繡”中的主力,它們早已登堂入室,成為許多人熟悉、喜愛的傳統藝術品。
不過在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支援,廣州塔旅遊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正在廣州塔首層環形展廊舉行的“珠水同舟——粵港澳大灣區非遺展”中,我們卻看到了由香港藝人制作的牙雕和澳門藝人制作的廣彩。將它們與廣州本土大師們的作品對比看看,各是純正滋味,卻各有不同韻致。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 通訊員 阮成玉
圖:主辦方和受訪者提供
在場景和氛圍中,非遺回到本源——生活
作為“璀璨灣區之光——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的組成部分,“珠水同舟——粵港澳大灣區非遺展”旨在促進大灣區文化交流和融合,展覽分為“與子同袍”“精工匠作”“粵韻悠揚”“同宗同源”四個展區,依不同主題穿插交織,展現出粵港澳大灣區非遺的“變”與“不變”、“同”與“不同”。
展覽匯聚了30餘項獨具灣區特色的非遺代表性專案,其中包括粵劇、廣東剪紙2項人類非遺代表作,中式長衫製作技藝、香雲紗染整技藝、廣繡、莞香製作技藝、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佛山彩燈、端硯製作技藝、新會葵藝、廣東音樂、南音說唱、醉龍舞、廣東醒獅、詠春拳、行花街等2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專案,以及多項省、市級非遺代表性專案,共徵集展品100餘件,反映了粵港澳大灣區非遺的典型風貌和最高水平。
“這次拿出來的真是好東西”,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負責人董帥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說,此次展出的作品有多件大師代表作。展覽現場還特別設計了系列互動打卡體驗點:深圳非遺“沙頭角魚燈”主題藝術裝置,巧妙設計出以魚燈為形象的魚龍飛舞;廣東醒獅題材打卡點“獅頭”與周邊造型牆巧妙構成一個“同”字,造就了一個絕佳的合照點。
董帥介紹,此次展覽精心設計了生活化的場景和氛圍,將非遺專案安排在其中,旨在讓觀眾感受非遺的本源——生活。而將不同地區的相同或相似品種對比展示,也是希望讓大家能看到非遺發展過程中在不同地方的流變性,“比如說,廣州牙雕我們選擇了張民輝大師的作品,它是不上色的,而香港的牙雕是上色的;又比如譚廣輝老師的廣彩,很突出金碧輝煌的特色,而澳門的廣彩,一眼看上去就不一樣。”
這正是本次展覽最大的亮點之一。
大咖論道
香港牙雕、澳門廣彩展現非遺之“變”
香港牙雕藝人朱忠盛
香港牙雕大師朱忠盛出生在廣東信宜,21歲那年去了香港,23歲進入香港牙雕行業,從學藝到創作、從創作到授徒、從授徒到辦廠,再到創出“一代極品”品牌,如今他已經在牙雕之路上走了近40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說,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幾十年間,不少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牙雕藝人出於躲避戰亂等原因來到了香港,其中尤以廣東師傅最多、影響最大。20世紀80年代中期,他帶領3位牙雕師傅回到信宜投資興建了一間工廠。象牙貿易被禁止後,他開始探索運用傳統牙雕技藝,以猛獁牙進行雕刻。他告訴記者,自己帶出來的徒弟有幾百位,舉凡人物、花鳥、建築等題材,盡皆可以表現,特別是將中國傳統建築“榫卯結構”的技法運用到雕刻之中,使創作得以無限延伸。而如果細加琢磨,大家也能慢慢感受到猛獁牙、牛骨、象牙果、河馬牙等象牙替代材料的不同特點。朱忠盛說,內地對傳統手工藝非常重視,也很支援,牙雕技藝得到展示的機會越來越多,這是非常重要的。
澳門廣彩藝人李溢坡
出生在澳門的廣彩藝人李溢坡十七八歲時在自家的工廠裡透過不斷揣摩廣彩師傅們的作品,走進了廣彩領域,“那個時候晚上大家都下班了,我就一個人看作品,然後動手學著畫。”這位澳門非遺“廣彩製作工藝”傳承人、首屆澳門工藝美術大師說,澳門廣彩的早期源頭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中期從廣州等地來到澳門的一批廣彩師傅,由於當時外銷市場主要是對歐美,特別是葡萄牙,所以廣彩的設計製作受他們的審美、生活習慣的影響比較大,在題材、器型、品種方面都有許多與內地產品不同之處,形成特點。他在作品中融匯了中西文化的特色,使手繪彩瓷具有了西方藝術的時尚感,又兼具東方藝術的古典韻味。而對顏料配方的嚴格把控,也讓他的作品有著很強的辨識度。
記者觀察
以非遺開啟文創的無窮想象
一掌五指,一花五葉。粵港澳大灣區中許多非遺品種本出同源,在日復一日的發展中逐漸生髮出不同的面貌。今天,它們正重新迴歸生活,走出人們既有印象的框架。
今天的非遺,其實就是曾經的“文創”。而在廣州塔中持續舉辦的非遺主題活動,在呈現粵港澳大灣區非遺百花齊放的盛景之時,也經由與科技、經濟、城市空間、年輕思維等領域的跨界探索,讓我們看到了在這“老文創”之上再“文創”之迭代進化的潛力。
此次展覽的“與子同袍”展區中,我們看到了灣區特有的服飾文化系統:優雅的中式長衫、斑斕的廣繡時裝;“精工匠作”展區偏重於工藝,可以看到由端硯、白沙茅龍筆和木雕等組成的灣區版“文房四寶”;“粵韻悠揚”圍繞傳統表演藝術,在這裡可以聽到最具典型性的“嶺南好聲音”——粵劇、廣東音樂、南音說唱;“同宗同源”展區圍繞民俗,西江流域“雞公頭”和東江流域“大頭狗”雙舟邂逅,“醉龍”和“人龍”二龍偶遇……
它們是“非遺”,也是“文創”。幾乎每一個專案,都有可能延伸出長長的產業鏈,或者與許多看似不相關的領域跨界合作,成就全新的樣貌。
以城市地標作櫥窗,以非遺開啟文創的無窮想象,廣州這個手筆,確實大!
來源: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