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條路,它橫貫南北、溝通東西,有一條路,它一肩挑起中原文明、一肩挑起青藏高原以及更遠的南亞次大陸文明。
當絲綢之路河西道被彎刀和箭鏃截斷的時候,這條祁連南麓的大道就肩負起了絲綢之路經濟貿易、文化交往和藝術交流的使命與光榮。
馬蹄翻飛,駝鈴聲聲,歌聲飄揚,這就是南亞廊道,而青海境內的唐蕃古道是南亞廊道的主線之一。
共和縣倒淌河古道區域性
共和縣尕海灘古道區域性
共和縣尕海灘古道區域性
興海縣大河壩古道區域性
興海縣切吉古道區域性
雜多縣子曲左岸古道區域性
絲綢之路→唐蕃古道→南亞廊道
先給大家捋一捋絲綢之路、唐蕃古道和南亞廊道的關係,以免大家產生混淆。
提起絲綢之路,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這是咱們學習歷史課時老師會濃墨重彩去講述的一部分。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一般指的是陸上絲綢之路。
在絲綢之路的南邊,還有一條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唐蕃古道起自陝西西安(即長安),途經甘肅、青海,至西藏拉薩(即邏些),全長3千餘公里。整個古道橫貫中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聯通我國西南的友好鄰邦,故亦有絲綢南路之稱。
而這個唐蕃古道呢,就是南亞廊道上的主線之一。
2017年-2020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等多家單位聯合組隊,對絲綢之路南亞廊道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勘探及調查活動。
調查主線長1363公里,輔線長約600公里,登記沿線的遺址、墓葬、城址、烽燧、巖畫、石刻、渡口等約170處,其中包括唐蕃軍事重鎮石堡城、玉樹勒巴溝石刻等鐫刻著唐蕃關係印記的重要歷史遺存。
01
青海·湟源縣石堡城
湟源縣石堡城(大小方臺)
說起石堡城,那我就不得不提李白這位大詩仙了。
在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這首詩裡寫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講的就是唐隴右節度使哥舒翰不惜代價強取石堡城而“一將成名萬骨枯”的歷史典故。
石堡城位於湟源縣日月鄉石城山,又叫大小方臺,地處日月山口至藥水河谷之咽喉地帶。唐朝攻佔此地後,曾置振武軍、神武軍、天威軍,是個名副其實的軍事重鎮。
關於青海這個石堡城啊,在歷史上是留下了許多傳說的,下一期咱們可以跟大家細細述說。
02
青海 ·玉樹勒巴溝石刻
勒巴溝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結古鎮向南30多公里通天河畔的群山間,海拔3700米左右,溝深約20公里。
“勒巴”在藏語中的意思是美麗、吉祥,勒巴溝其實是一條峽谷,峽谷裡是由涓涓細流匯成的勒巴河,蜿蜒而下,溝內隨處可見形狀各異的瑪尼石。
千餘年來,當地的佛教信徒在這條溝中鑿刻了數不清、看不盡、讀不完的嘛呢石,這些都構成了勒巴溝的獨有勝景。
陡立的山崖上,清澈的溪流中,綠草掩映的山坡上,只要是裸露的石面就有瑪尼石刻,使整條河溝變成了一條瑪尼的河,勒巴溝被譽為流淌著文字的河流。相傳是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先後進藏途經此地時留下的歷史文化遺蹟,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
南亞廊道(青海段)是絲綢之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遺產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近年來隨著絲綢之路南亞廊道(青海段)的田野考古工作和新型科學技術手段的使用,一批相關的遺蹟、遺物不斷被發現,新發現、新突破不斷湧現。
2017年,調查主要集中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內,調查遺蹟42處,新發現14處;2018年,調查範圍涉及全省5州16個縣,遺存點較為分散,遺存型別多樣,共計135處,其中新發現15處。同時對2017年調查的部分重要城址進行了勘探、測繪和三維建模。
從調查遺蹟分類來看,包括城址、烽燧、寺院、墓地、遺址、古塔、巖畫、摩崖造像、古民居、石器地點、古道等,基本摸清了共和盆地、玉樹以及果洛地區各個時期遺存分佈狀況。確認了幾段古道的具體分佈及走向,以道路為基礎串聯了相關古城及其相關遺存,對當地的民俗、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古今環境變遷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班瑪縣牛山岩畫調查現場
貴南縣森多橋以西古建遺址出土佛像紋瓦當
貴南縣森多橋以西古建遺址出土獸面紋滴水
考古並不是什麼簡單的事,為了譜寫雪域高原文物事業的新篇章,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貢獻青海智慧和青海力量,咱們的青海考古人也是嚐遍了苦楚。
希望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能夠順利申遺(申請加入世界文化遺產),也算不辜負咱們青海考古人的血淚呀。
這些文化遺產彰顯著青海地區特有的風貌,它們是穿過時間狂沙的歷史遺留,是青海後人探究祖先發展文明的重要依據。
在“泛娛樂化”的今天,我們都應該沉下心,花上半盞茶的時間,去撥開文化遺產的神秘面紗,感受青海的無窮魅力。
山宗水源路之衝,相信青海的文明之光將會點亮更多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