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鄧小平一聲令下:中國軍隊要百萬大裁軍!此時的世界形勢,正是美蘇兩個大國之間冷戰接近尾聲之時,但兩國在裁軍方面仍舊爭執不下。而中國竟然一次性要裁軍百萬,好大的口氣,國外媒體通通認為這簡直是白日做夢,不過是中國誇大其詞、空喊口號罷了。可誰知,鄧小平的決心是無比堅定的,無論裁軍的過程有多難,奇蹟終是被創造了。
到底這驚心動魄的裁軍“大手術”是怎麼完成的呢?
成昆之變,局勢陡然扭轉
1984年,國慶閱兵前夕,鄧小平的心中有些複雜,原因無他,正是考慮該如何實施大規模的裁軍問題。同他一起參與制定裁軍計劃的,是總參謀部的陳鳳鳴,此前他已經組織在軍隊內部商討裁軍方案了,經過一陣討論,大家普遍認為裁軍有這三種方案,分別是三十萬、五十萬和七十萬。當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向陳鳳鳴要一個最終的裁軍方案時,陳鳳鳴將支援人數最多的五十萬裁軍做了詳細的報告和陳述,遞交了上去。
沒想到,鄧小平看了楊尚昆呈遞的報告後,並不滿意,他覺得五十萬還是太少了,力度小就達不到效果。
一個月後,鄧小平集結各部軍區首長,在北京召開了一次座談會。在鄧小平看來,既然要裁軍,就不能不痛不癢,必須一步到位,按他的意思,這次裁軍的數量要達到一百萬!眾人聽到這個數字,都嚇了一跳,軍隊總共人數四百多萬,這一下就要減去四分之一的人,而且軍隊從上至下盤根錯節,這一下未免牽連過大。
但鄧小平很有自信,他對大夥說:“軍隊確實需要減人,一百萬的數量,既能滿足裁軍的需要,又不會對國家的戰鬥力量產生影響,何樂而不為呢?”
這場會議結束後,中央軍委嚴格依據鄧小平在座談會上的發言主旨,具體制定了裁軍百萬的方案,包括怎樣改革編制、哪幾個隊伍整編在一起、將軍費用於提高裝備質量上等等諸多問題。
1985年五月,一場最後定案的軍委擴大會議在京召開,各大軍隊將領全部參會,場面空前盛大。大家心情都無比沉重,每個人都在關心自己隊伍的存留問題,因為根據方案內容,將會有四個大軍區從此被撤銷合併到剩下的七個軍區中,到底哪幾個軍區能成為最終被留下的幸運兒,就要在今天決定。大家紛紛例數著自己的戰果與功勞,各軍區相互比較著自己的規模與戰鬥力,誰都不想讓這把裁軍的大刀落在自己的身上。一旦被裁,莫說日後的論功行賞,連吃飯或許都會成問題。
幾個軍區中,要數昆明軍區與成都軍區的爭論最為激烈。兩個軍區都為共和國的建立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勞,但昆明軍區地處邊境,一旦越南捲土重來,與之接壤的昆明軍區則會成為直面迎敵的陣地,近些年來國家處於和平的狀態,但南疆區域仍舊硝煙瀰漫,唯有昆明軍區還有作戰任務,因此其重要性不可言喻。
而且就在今年年初,昆明軍區在對越反擊戰中表現優異,打了個大勝仗,春節的時候,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等中央政府以及軍委的領導來探望昆明軍區,胡耀邦親切地祝賀官兵們作戰成果,給予他們工作上的肯定,這期間還大筆一揮為其題詞:國威軍威看西南。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給了昆明軍區底氣,那就是鄧小平。鄧小平是出身於二野的政委,而昆明軍區的主要組成正是二野的四、五兵團,昆明軍區私下以為:難道鄧小平還會把自己手下的老部隊給撤掉嗎?
這樣一來,昆明軍區佔據的優勢顯然更大一些,成都軍區的領導見此,心中已經抑制不住失落,甚至宣佈停止了一切正在進行著的修建工程,開始打算併入昆明軍區的後續交接事項了。不少領導在回到軍區後,逐漸給戰士們開展一些心理安撫工作,為裁軍做準備。
昆明軍區則處於一派截然不同的氛圍中,回到昆明的軍務部部長郭發仁和辦公室主任李永富說,咱們的想法沒什麼變化。
誰知6月3號,當郭發仁再次去到北京參加最終宣佈會議時,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副總長何其宗向郭發仁透露,可能領導們不會保你們軍區了。郭發仁心裡一沉,一直捱到了下午,謝振華政委明確地對他說:定下了,變了。
這訊息無疑晴天霹靂,把昆明軍區的將士們震得回不過神來,然而軍人要做的,就是服從命令。
其實,這是鄧小平同多位領導們深思熟慮的結果,從古時候的一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就可以看出川蜀地區天然優勢的地理條件。成都地處川蜀,四通八達,尤其可以兼顧藏區,可謂是聚天時地利於一身的寶地,雖然昆明軍區現在看來作戰任務大,但是若是把成都合併過來,昆明成了部隊指揮中心,那麼它的機動條件、戰略位置是比不上成都的。
就這樣,鄧小平沒有顧慮自己的個人因素,為了長久考量,一錘定音,將昆明軍區併入了成都軍區。
鄧小平這般大動干戈,到底是為什麼呢?裁軍百萬到底會對中國產生什麼影響?
百萬大裁軍,給軍隊“消消腫”
鄧小平早就有給軍隊減員的想法,在給軍委開會時,他分析了當前國際形勢,目前來看,美國與蘇聯兩大巨頭在對峙中相互忌憚,這兩方手中的武器數量多、威脅大,一旦打起來,整個世界都被攪入其中,誰都不能逃脫干係,因此他們誰也不會先動手,維持著一種平衡。
再加上第三世界是不希望戰亂的,世界上有四分之三的人口都屬於第三世界,包括美國、英國等軍事大國也厭倦了戰爭,大家都在忙著發展,在如此大的和平力量影響下,這仗是打不起來的。鄧小平極富先見之明,他提出,戰亂過後一定是和平與發展的未來。
之前我國為了應對戰爭,不斷地擴大軍隊規模以做防備,但是時代與科技在發展,一味的把數量作為評判打仗能力的標準已經落後了,數量多不如質量精。先進的武器裝備已經將拼人頭的人海戰術淘汰,這就要求我們的軍隊要儘快地實現現代化,對於我國目前的軍隊情況,幹部指揮能力還沒有轉變,戰士們的作戰方式還停在老路徑,這就說明我們的軍隊整體現代化遠遠不夠在戰場上取得優勢。
鄧小平覺得,既然在未來十年都不必擔心戰爭的威脅,倒不如抓緊時間,把花費在國防上的過多精力與財力撤出來,轉而去發展經濟,經濟上來了才能更快的提升現代化,不能沒有重點地兩頭都抓,這樣的話到最後什麼都得不到。
鄧小平做了一個精準的比喻,現在的軍隊,就像一個虛胖的人,而真正的拳擊運動員很壯很重,但是一定不虛,因為虛胖子是打不了仗的。軍隊太過臃腫,並不能強壯戰鬥力,反而是一種拖累。軍隊的開支如果能夠節省出來,用於提高整體軍隊素質與現代化裝備,同時還能夠保留一定量的人數用以應對突發事件,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啊,給軍隊“消腫”,是必要的!
“頭頭不通調頭頭”
在1985年6月4日,鄧小平發表了相關講話,同時伸出一根手指,向外界宣告了一個震驚全世界的訊息:經過討論決定,中國全軍人數總共要削減一百萬!
這不是一句輕飄飄的話,四分之一的人離開軍隊絕不容易,鄧小平對於這場的大改革早有準備。
大刀闊斧的裁剪說起來輕鬆,但真正落實到實處卻有諸多阻礙,這畢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突然被迫離開軍隊這個熟悉的工作環境,未來甚至不知道要怎樣養活自己與家庭,太多的人心生不滿,充滿抱怨。
尤其是一些高層領導,都是在軍隊多年的老人,年齡大、資歷高,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對工作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軍隊有著很濃厚的感情,一下子讓這些老紅軍接受被裁的事實,是很不容易的。
當時具體負責這些工作的,是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何正文,面對這些難處理的將士們,何正文耐心地勸說、解釋,一點點的做通他們的思想工作,在過程中,他遭受了許多的誤解與責備,但無論話多麼難聽,何正文都沒有絲毫怨言。他知道有些抱怨是人之常情,但大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軍隊能夠步入現代化,相信這些在戰場上戎馬的將士們能夠理解。
然而,即使何正文已經如此費心費力,在一些老幹部的問題上仍舊是舉步維艱,為此,他特地去找鄧小平尋求幫助,希望得到一些工作開展的有效建議。鄧小平也早就想到這“砍”人的活兒不討好,但無論多難,裁軍是板上釘釘的事。
他直截了當地指出:“消腫”說的是軍隊的人數,更是軍隊的高層。如今的軍隊領導普遍是當年戰場上下來的老革命,高層老齡化是個要解決的問題,重點不是隻精兵,更要精官。既然工作不好做、沒法做,頭頭不通那就調頭頭,把障礙挪走路才走得通。
鄧小平的話證明了其堅定的裁軍之心,也給了執行的同志吃了個定心丸,這的確是個得罪人的事情,但是他不怕,得罪得起,絕不能把問題再留給以後的人。
1987年,第六屆人大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徐信向全世界宣佈:“中國已經完成百萬裁軍,我們的精兵整編任務已經基本完成,現在軍隊的現總額為300萬!”
脫了軍裝也能有保障
就這樣,近八十萬軍官幹部和其軍屬離開了軍隊,每一個人都禁不住地熱淚盈眶,他們就要同自己傾注了無數心血的事業告別、同朝夕相處的戰友們告別,而未來卻是一片迷茫,他們並不知道脫了這身軍裝,自己到底要走向何方。
鄧小平內心也是無比地擔憂,在以雷霆手段裁軍時,他就知道,這數十萬的幹部轉業回家,需要國家在短時間內,給他們安排一個合適的、相應級別的工作,這項民生大計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雖然自己給自己找了個棘手“大麻煩”,但有一顆父母心的鄧小平絕不對放任不管,任由這些幹部自生自滅。
他早就考慮過幹部的安置問題,當裁軍行動完成,就立馬組織中央以及地方政府行動起來,著手進行軍轉幹部的安置工作。三年間,在國家的大力支援下,全國各地近60多個軍轉幹部培訓基地轟轟烈烈地開展著培訓活動,許許多多地軍轉幹部從頭學習技術,在社會的每個角落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這項在外媒看來空喊口號的百萬裁軍行動,已經成為鐵的事實,美國相關媒體感到無比震驚,感嘆道:世界上的國家都在說裁軍,可時間過去這麼久,能真正完成裁軍的,竟然只有中國這一個國家,令人佩服啊!
幾十年的時間過去,當初把國防方面花費的過多財力和精力投入到經濟建設上來,令我國的經濟水平得到飛速發展,進而更加現代化、更先進的軍隊建設也逐漸完成,現在早已走在世界前列。
當年鄧小平頂著來自國內外巨大的壓力,堅持裁軍百萬,這是中國軍隊共同創造的奇蹟,是鄧小平書寫的傳奇,我們欽佩於一代偉人的魄力和遠見,更為其深情的愛國之心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