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顧問: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 黃磊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以下簡稱“AR6”)第一工作組報告認為,當前氣候系統的很多狀態在過去幾個世紀甚至幾千年來都從未出現過。例如,當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是近200萬年以來的最高值;自1970年以來,全球地表氣溫也是近2000年來最高。這些事實都說明,工業化以來人類活動已經對地球氣候系統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
全球變暖是否在加速?
“全球變暖是否在加速,目前從觀測記錄來看,還不能下這個結論。”參與AR6第一工作組的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黃磊表示。此次報告評估了過去不同時段全球地表氣溫的氣候態變化,例如最近20年相對於1850-1900年平均值的全球地表溫度變化是0.99℃,相對於1980-1999年的溫度變化是0.58℃,相對於1961-1990年的溫度變化是0.36℃,透過這些資料可以計算出近50年的溫升速率都不超過每10年0.2℃。所以從變暖速率來看尚無法得出全球變暖在加速的結論。
黃磊指出,全球陸地和海洋的溫升幅度存在差異,陸地溫增速度約為海洋增溫速度的兩倍;陸地中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的溫升幅度也存在差異。
未來升溫趨勢變化如何?
黃磊說,未來氣候如何變化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歷史上累積排放的溫室氣體,另一個是未來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排放將如何控制。
此次AR6評估了5個排放情景下未來的氣候變化,無論在哪個排放情景下,至少到本世紀中期全球地表溫度都將繼續上升。這是因為歷史累積排放溫室氣體仍在發揮作用,即使現在立刻完全停止溫室氣體排放,全球地表氣溫仍將繼續上升一段時期。
“至於未來全球變暖的速率會不會加快,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未來的排放情景,看人類如何選擇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路徑。”黃磊強調,未來幾十年內如果不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大幅減排,全球升溫將在本世紀內超過1.5℃和2℃。若在低排放情景和很低排放情景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將分別在2070年代和2050年代達到淨零,到本世紀中期(2041-2060年)全球溫升將不會超過2℃,但未來20年(2021-2040年)至少有50%的可能性會超過1.5℃。
人類活動與升溫有何關係?
AR6指出,近年來全球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升高,由AR5的391ppm增加到410ppm,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也持續增加,造成溫室氣體的輻射效應進一步增強。當前人為輻射強迫為每平方米2.72瓦,比AR5高20%左右,所增加的輻射強迫中約80%是由於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造成的。AR5評估認為人為溫室氣體的輻射強迫造成了0.5℃-1.3℃的升溫,AR6評估的升溫範圍為1.0℃-2.0℃,可見人類活動對全球變暖的影響越來越突出。AR6第一工作組報告進一步確認了全球氣候變暖的幅度與二氧化碳累積排放量之間的關係,指出人類活動每排放1萬億噸二氧化碳,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將上升0.27℃-0.63℃。
全球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一部分留在大氣中,另一部分則被海洋和陸地自然過程吸收,其中1850-2019年間人類活動累積排放的二氧化碳中約59%被自然過程吸收。在未來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增加的情景下,海洋和陸地吸收二氧化碳的比例會逐漸降低,這意味著更多的二氧化碳將被留在大氣中,剩餘碳排放空間將會進一步縮緊。
由於實際的全球溫升並不完全是由人為二氧化碳累積排放造成的,甲烷、氧化亞氮等其他溫室氣體也會造成全球溫升;同時,在計算剩餘碳排放空間時還需考慮氣候系統的反饋作用,如未來當全球氣溫進一步升高時,極地和高原地區的多年凍土會迅速融化,釋放出更多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反過來又進一步使全球氣溫升高;此外,由於二氧化碳是長壽命溫室氣體,在計算某一溫升水平下的剩餘排放空間時,還需要考慮到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達到淨零後全球氣溫的變化。
AR6認為,在50%的機率下,控制1.5℃溫升水平,2020年起剩餘二氧化碳排放空間為5000億噸;控制2℃溫升水平,剩餘二氧化碳排放空間為13500億噸。在67%的機率下,1.5℃和2℃溫升水平下剩餘二氧化碳排放空間分別為4000億噸和11500億噸。如果未來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時也大幅減少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則二氧化碳的剩餘排放空間將會有一定程度的增大。
AR6明確指出未來的溫升是由歷史排放和未來排放共同造成的,《巴黎協定》在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公平原則的同時,也明確指出“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當繼續帶頭努力實現全經濟範圍的絕對減排”。
從公眾的角度來看,一方面需要提高對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和減少碳排放的關係,自覺地在日常生活中減少碳排放;另一方面還需要轉變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儘可能降低消費產生的碳排放。同時,公眾作為消費者的選擇也可以影響到生產者,促進生產企業做出轉變,從而為減少碳排放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