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量化青藏高原碳平衡研究獲進展
碳在多圈層的積累和流動,受到學界關注。青藏高原被稱為“亞洲水塔”,是水圈、冰凍圈、生物圈和大氣圈多圈層體現最全的區域之一,獨特的冰川、凍土、湖泊、河流和高寒溼地,為闡釋陸表水體相關碳過程提供了理想場所。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西藏生態環境創新團隊聯合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蘭州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構建了青藏高原陸表複雜環境要素碳流失的主要路徑,並初步量化其強度。
研究發現,高寒草地是重要的CO2和CH4匯,而水體向外界水平輸送的碳是主要潛在流失路徑。河流透過水平運移和垂向釋放(CO2和CH4)共抵消了陸地CO2匯的12.6%,高寒溼地、湖泊、熱融湖塘、冰川等透過碳損失抵消了陸地碳匯的4.2%。綜上,青藏高原陸表水體路徑的碳流失僅抵消高寒生態系統CO2匯的16.8%,陸地生態系統CO2匯仍主導區域淨碳平衡。
該研究初步繪製了青藏高原碳平衡過程的全景圖,並指出了目前高原碳源匯研究中的不確定性。研究表明,加強冰川、熱融湖塘和滑塌等碳流失熱點區原位觀測和系統研究的緊迫性,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最佳化提供了科技支撐。
文章連結:
https://www.cas.cn/syky/202111/t20211110_4813511.shtml
2 科學家發現骨鈣素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內在調控機制
骨源性激素骨鈣素(OCN)對大腦發育和神經功能至關重要,但OCN在中樞神經系統(CNS)中的調控機制仍不清楚。近日,我國科學家團隊發現骨鈣素能夠透過G蛋白偶聯受體37(GPCR37)調控少突膠質細胞分化及髓鞘發生,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
研究人員發現OCN基因缺失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少突膠質細胞分化和髓鞘增生。儘管OCN對少突膠質前體細胞的增殖並非必要,但OCN對少突膠質細胞的髓鞘形成至關重要,它影響脫髓鞘損傷後髓鞘的生成和再髓鞘化。全基因組RNA測序分析顯示,OCN調節許多G蛋白偶聯受體和髓鞘相關轉錄因子的表達,其中髓磷脂基因調控因子(Myrf)可能是少突膠質細胞中一個關鍵的下游效應器。GPCR37被鑑定為一種前所未知的OCN受體,調節少突膠質細胞分化和CNS髓鞘形成。
文章連結:
http://www.safea.gov.cn/gnwkjdt/202111/t20211102_177737.html
3 揭示調節NK細胞抗腫瘤功能的新型卡控點分子
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細胞)是一種固有免疫細胞,透過殺傷靶細胞、誘導靶細胞凋亡或分泌細胞因子來發揮對腫瘤的免疫監視功能。NK細胞不僅在控制血液系統腫瘤及腫瘤轉移中發揮關鍵作用,而且其在實體腫瘤中的浸潤水平與患者的預後密切相關。免疫檢查點分子(Immune checkpoints)是隨著對腫瘤微環境和腫瘤免疫逃逸機制的深入研究,近年發現的一組介導免疫調節的重要分子,對免疫應答的適時中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研究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了相關論文。研究人員對正常狀態下的人和小鼠外周NK細胞進行了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發現NK細胞在功能成熟過程中存在著對應NK細胞從“不成熟”到“成熟”分化過程的幾個亞群,並且早前被報道具有介導免疫耐受功能的腫瘤壞死因子α誘導蛋白8-2分子伴隨著NK細胞的成熟而表達逐漸升高,呈現出與NK細胞成熟相關的表達特徵。
研究表明,TIPE2是負調控NK細胞功能成熟與抗腫瘤免疫應答的檢查點分子,靶向TIPE2可能促進基於NK細胞的抗腫瘤免疫治療策略。
文章連結:
https://www.cas.cn/syky/202109/t20210924_4806858.shtml
4 科學家發現中藥配伍減毒機制(小檗鹼+馬兜鈴酸)
馬兜鈴酸(AA)是馬兜鈴科植物中的有機酸類化合物,這些植物曾廣泛地被中醫經炮製解毒作為原生藥材入藥。AA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腎病和肝癌等。小檗鹼(Ber)是從中藥黃連中分離的一種季銨生物鹼,是黃連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在傳統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對有毒中藥進行合理配伍可以顯著降低其毒副作用。
近期,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團隊發現了中藥毒性成分馬兜鈴酸可以與小檗鹼在水煎煮過程中自組裝形成穩定的超分子結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該研究在斑馬魚和小鼠體內的毒理學實驗表明,由Ber和AA形成的自組裝超分子顯著降低了AA的毒性並減輕了AA引起的急性腎損傷。研究結果表明,在配伍理論指導下合理用藥可以有效降低含AA中藥的用藥風險。此外,從中醫藥理論和中醫臨床用藥實踐出發,為有毒中藥科學監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章連結:
http://www.safea.gov.cn/gnwkjdt/202108/t20210825_176585.html
5 科學家建成並上線發表全球藥典草藥基因組資料庫
近期,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團隊建立了全球藥典基因組資料庫(GPGD)。該資料庫是全球首個針對藥典收載草藥物種的大型基因組學資料庫。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該資料庫目前已收錄903個草藥物種的34346條資料,包括867個物種的21872條DNA條形碼資料,674個物種的2203個細胞器基因組以及49個物種的55個全基因組資料等,所收錄資料涵蓋全球八大藥典草藥物種(中國藥典、美國草藥典、日本藥典、韓國藥典、印度藥典、埃及藥典、歐洲藥典以及巴西藥典)。該資料庫為草藥物種鑑定、用藥安全、中藥資源保護和利用等方面研究提供了資源。資料庫訪問地址:http://www.gpgenome.com。
文章連結:
http://www.safea.gov.cn/gnwkjdt/202109/t20210927_177076.html
6 成功實現超導體系“量子計算優越性”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量子資訊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潘建偉、朱曉波、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合作,構建了66位元可程式設計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二號”,實現了對“量子隨機線路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
根據現有理論,“祖沖之二號”處理的量子隨機線路取樣問題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7個數量級,計算複雜度比谷歌公開報道的53位元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懸鈴木”提高了6個數量級(“懸鈴木”處理“量子隨機線路取樣”問題比經典超算快2個數量級),這一成果是我國繼光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後在超導量子位元體系首次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使我國成為目前唯一同時在兩種物理體系都達到這一里程碑的國家。相關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和《科學通報》上。
量子計算優越性的成功演示,標誌著量子計算研究進入到發展的第二階段,開始量子糾錯和近期應用的探索。“祖沖之二號”採用二維網格位元排布晶片架構,直接兼容表面碼量子糾錯演算法,為量子糾錯並進一步實現通用量子計算奠定了基礎。同時,“祖沖之二號”的並行高保真度量子門操控能力和完全可程式設計能力,有望在特定領域找到有實用價值的應用,預期應用包括量子機器學習、量子化學、量子近似最佳化等。
文章連結:
https://www.cas.cn/syky/202110/t20211026_48112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