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雪峰
現在買車,不知道“主動安全三件套”有點說不過去。盲區監測、車道保持、防碰撞,這三樣配置以前只能在高檔車上見到,現在已經出現在15萬級別車型的配置表中。“三件套”有多大用?能在關鍵時刻救人一命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簡單回顧一下近40年來汽車安全技術有什麼進步。之所以往回看40年,主要是因為最近這40年正趕上人類的資訊科技革命,汽車安全技術也搭了順風車;另外恰巧我們中國人用車的歷史,主要也集中在了近40年。
而且,我們還有絕佳的樣本:老普桑和帕薩特,隔了幾代的直系嫡傳,活生生的例子。
大眾桑塔納1984年開始國產,雖叫桑塔納,其實就是第二代帕薩特。上汽大眾現在生產的帕薩特已是第八代,一晃快40年過去了,車型換了6代,現款帕薩特的安全性比當年的老普桑提升了多少?
最大的變化應該算是車身安全結構。
桑塔納(帕薩特B2) 1981年上市,當時歐洲壓根兒沒汽車碰撞測試這回事兒。1979年,美國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推出了美國版NCAP,這是世上第一個碰撞測試規程,一直到1996年,歐洲才推出歐版NCAP。
車身結構改進是碰撞測試推動的,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各大汽車公司才陸續釋出各自的安全車身概念。所謂安全車身,重點在“軟硬兼施”:車頭車尾做成“軟”些的吸能區,靠潰縮變形化解一部分撞擊力道;乘員艙的框架儘可能硬,遭遇撞擊時變形小,給車裡的人留下生存空間。
美國的IIHS(公路安全保險協會)曾做過多次新車和老車的對撞測試,在車身尺寸和重量接近的情況下,新車靠更合理的車身結構完爆老車。
不用說,當年的老普桑看上去挺硬,但車身結構還是老觀念,撞車後對車內的人保護能力肯定遠不如現在的帕薩特。當然,在中保研的正面小角度碰撞測試中,帕薩特有過羞羞的表現,這是題外話。
這種撞車後的安全,屬於“被動安全”。被動安全主要靠車身結構,安全帶、座椅頭枕、氣囊之類是輔助。當年的普桑,安全帶是有的,但那個年代國內幾乎沒人系;氣囊就談不上了,這玩意兒1990年代才出現在大眾汽車上。
千萬不能小看這根不起眼的化纖編織帶子,三點式安全帶堪稱最重要的汽車安全發明之一,它在千鈞一髮之時把無數人從生死線上拉了回來。在救命方面,安全帶在所有汽車安全裝備中,往往立下首功。日本近30年車禍死亡人數連續下降,官方總結中重點強調的原因,就是安全帶的強制使用。
日本在1992年要求汽車前排駕乘者系安全帶,車禍死亡數字自此明顯下降;從2008年開始對後排乘員做出要求
要論被動安全,老普桑肯定會被現款帕薩特完爆。
“被動安全”管的是撞車後的事兒,撞車之前,歸“主動安全”管。
普桑在主動安全方面,一點兒也不主動,連最基本的ABS都沒有。
這也不能全怪它,ABS在1970年代才出現,就連賓士這種全球豪華車龍頭老大,1978年才在旗艦S級上裝備ABS。大眾這種平民車,落後一點可以理解,到1986年的時候,帕薩特(歐版普桑)在大眾車中率先上手ABS,第二年,就輪到了高爾夫。
但上海大眾出品的普桑遲遲沒有這個榮幸,如果沒記錯的話,一直到2000年推出“世紀新秀”版本時,國版普桑才有ABS上身。
老普桑連ABS都沒有,自然更談不上EBD、BA、TCS,更不要說ESC(又名ESP、VSC、VDC等)了。
要放在10年前,這串英文黑話還有必要拎出來大談特談,一邊給小白們傳道授業解惑,順便展現一個車評人眼中有光肚裡有貨。現在這幾樣都成了汽車最基本的配置,沒人有興趣談,談也沒人有興趣聽。
這幾樣都跟剎車系統有關,最基本的是ABS防抱死,最高階的是ESC車身穩定系統。大而化之地說,這些電子裝置的作用就是在急剎車、急轉向或在溼滑路面上行駛時防止車身失控。
沒有ABS,老司機在開普桑時還能靠腳下細膩的點剎功夫彌補一下,但要想在溼滑路面上救車,專業車手也比不上ESP。
ESP現在是甘當無名英雄了,無名英雄往往是真英雄,據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SAE)的研究,ESC(ESP)整體降低了13.3%的碰撞翻車事故,如果單算由車身失控引發的碰撞翻車事故,它能降低50.6%。
2010年前後,ESC在歐美汽車上得以普及,我國動手稍慢,現在已經補上這一課。上汽大眾如今仍然出品桑塔納,但此桑塔納跟老普桑已經毫無關係,它是上汽大眾最便宜的入門車型,定位比小車POLO還低——就算這種廉價車,也標配了ESC,帕薩特就更不用說了。
在ESC之後,輪到“主動安全三件套”上場了。大眾帕薩特算是比較高檔的轎車,可惜中國版本尚沒有把“三件套”列為標配,只在高配車型上才配齊。
實際上,盲區監測、車道保持、防碰撞都是自動駕駛的基礎技術。所謂自動駕駛,無非是讓電腦代替人去控制車的加速、減速和轉向,盲區監測、車道保持跟轉向相關,主動剎車跟減速相關——這些技術再加上自適應巡航之類,又統稱輔助駕駛技術。
“三件套”又分低階高階版本。比如車道保持,普通版本在車子跑偏向一側車道線衝過去時會發出警告,高階版在警告同時還會輕輕拉一把方向,讓車子回到車道中間;再比如防碰撞系統,基本的功能是跟車過近時發出警告,高階版本能在必要時主動剎車。
這三樣東西有多大用處?美國IIHS根據警方的車禍資料,分析結果如下:
盲區監測:可減少14%的變線事故
車道保持:可減少11%的單車碰撞事故
車道保持可以防止在車道中明顯跑偏(通常由駕駛人犯困、走神導致)
碰撞預警:可減少27%的追尾事故
碰撞預警+主動剎車:可減少50%的追尾事故
“主動安全三件套”還是有用的,尤其是帶主動剎車的防碰撞系統,防追尾作用還是很明顯的。但有一件事必須搞明白:
任何主動安全配置都無法代替人的主動性!
盲區監測可以提醒人不要盲目變線,車道保持可以在人打瞌睡或走神時提醒不要跑偏,防碰撞系統可以在快追尾時提醒及時剎車——說直白點,就是可以彌補人類駕駛的一些缺點。但這些補救辦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千萬不要以為有了這些配置開車就能放鬆警惕,正確的做法是:開車時永遠保持警醒,就當這些配置不存在,不要對這些配置有任何依賴心理。
真正的行車安全,還是掌握在開車的人手裡。德國老車特別多,15年以上的老車佔四分之一,但近年來每年車禍死亡人數一直保持低位,僅在3000人左右。老車的安全性說起來是不如新車,但終歸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開車的人。
再看看美國的例子。2010年以後,“主動安全三件套”之類的配置在美國加速走向普及,但這個時間段美國的車禍死亡率甚至一度出現明顯上升趨勢——這至少說明,“三件套”並沒有那麼神奇,作怪的永遠是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