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通訊員 喬鈺涵 張燦城
51歲的鄭先生,從二十多歲便在社會上打拼,現在生意是越來越好,與客戶聚餐應酬也越來越頻繁,多時甚至1個月達20多次,每次都要喝半斤以上的白酒。結果,最近發生了大量便血,消化道“血崩”。
連續豪飲6天后,10月8日凌晨,鄭先生突然腹痛、腹脹,3次拉出了混有血凝塊的大便,顏色也逐漸從暗紅色轉變成鮮紅色。
為了保險起見,鄭先生在妻子陪同下來到了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就診,經急診積極處理後,收入消化內科住院治療。原以為是飲酒過度引起的小毛病。然而10月9日,還沒完善相關檢查的鄭先生再次出現大量鮮紅色血便,總量約1000ml,並逐步出現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出冷汗等休克的症狀。
鄭先生被緊急送進了ICU搶救治療,經過治療後,出血暫時停止。隨後病情逐漸穩定,遂轉回消化內科病房。一天後,鄭先生突然再次解大量暗紅色血便,含有血凝塊,血壓由120/80下降到85/55mmhg, 心率加快到110次/分!大出血再次出現。
消化內科主任劉源強馬上聯絡同時聯絡介入血管科醫生和胃腸外科主任楊景哥。血管介入科醫生決定先行血管造影並嘗試介入止血,爭取以最小的代價給鄭先生帶來最大的效益。急診介入DSA手術很快完成,沒有發現明顯可疑出血點。此時,患者仍在排出暗紅色血液,當天共約2000毫升。至此,外科手術是最後一個希望了。
腹腔鏡和術中腸鏡聯合,挽救垂危生命
當日下午17時,醫院啟動綠色通道,鄭先生很快直接由消化內科送至手術室,準備手術。在手術中,楊景哥在患者的腹壁打了三個小孔,透過腹腔鏡進行探查結腸,透過腸壁,看到腸腔內大量積血。初步判斷,出血部位位於大腸!
術中腸鏡立即啟動,內鏡中心劉靜雯博士也來到手術檯邊。經過楊景哥和劉靜雯一個多小時的術中腸鏡檢查,最後明確,出血部位正是盲腸和升結腸的多發憩室。
出血部位明確,接下來的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就很順利了。楊景哥團隊嫻熟地分離血管組織後切除腸管,切除右半結腸和末端60cm小腸,在完全腹腔鏡下進行小腸橫結腸吻合。手術過程循序漸進十分順利,而當楊景哥走出手術室的那一刻,天已經亮了。
小酌怡情大飲傷身,消化道症狀需警惕
“長期大量飲酒和不恰當飲食對身體有比較嚴重的傷害,尤其是影響胃腸道的健康。此外,鄭先生有多年的高血壓及腸道息肉切除病史,這與其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高血壓可能會導致腸息肉切除後傷口的癒合不良,從而增加了憩室發生及出血的風險。”楊景哥說,回顧鄭先生的病情,對大眾具有警示作用。
術後查房,鄭先生精神狀態良好,面色稍變紅潤,大便由原來的黏稠血便逐漸轉變為稍成形褐色大便,微創手術傷口癒合快,且沒有明顯的傷口疼痛感,不久便能下床活動並開始進全流飲食,手術一週後便出院回家了。出院後隨訪,家屬表示:“這次手術徹底改變了他酗酒的壞習慣,期待今後越來越健康!”
楊景哥提醒,飲酒當適量,正所謂小酌怡情,大飲傷身!此外,發現大便顏色、性狀等改變應該及時就醫。
編輯:林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