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廠最新一期的《導演請指教》,又是影評人的神評論成功出圈。
不過,這一次不再是影評人和觀眾的互掐互懟,而是自成一套地在那兒胡說八道,自個兒就起範兒了,非常莫名其妙。
其中一個影評人說,“沒有好的導演,不可能有好的演員。”話音剛來,立馬迎來郝蕾的當頭一棒,“你先去學學表演,我們再討論好嗎?”
整集下來,那些影評人的雷人觀點,真可謂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啊,讓人大跌眼鏡。
01
“電影不需要讓觀眾看懂!”
吳鎮宇導演的10分鐘短片放映完之後,經理人柯藍cue了一下觀眾,讓沒看懂這個短片的觀眾舉一下手,然後舉手的觀眾不在少數,現場的製片人陳祉希也直言自己沒太看懂,連正在後臺觀看的包貝爾和吳中天也說自己沒看懂。
對此,吳鎮宇非常鎮定地說了一句,“沒看懂就對了。”
之後吳鎮宇解釋了,自己擅長拍長片,這短短十分鐘的時間,我沒法把一個故事清楚地講完,所以就用非現實的拍攝手法,把一些懸疑的氛圍和人物情緒的部分先放出來,下一階段的18分鐘完整,會交代完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其實說得這麼清楚,關鍵還是在時長限制的問題上,如果時間足夠,吳鎮宇當然會把故事講清楚,讓大家都能看得明白。
這時,一個影評人突然非常慷慨激昂地來了一句,“電影不需要觀眾看懂!”
“我的媽呀,說的都是些啥玩意兒啊?”這是當時小編內心最直接的感受,還不禁大翻了一個白眼,真的是非常無語。
後面這個影評人還巴拉巴拉說了一大堆,小編就不具體敘說了,免得大家看了堵得慌。
小編就想問一句,“一部電影不需要人看懂,那拍來幹嘛?”
一個影片,無論是導演單純想拍一個屬於自己的東西,還是迎合市場需求的商業大片,都是要傳達影片該有的故事邏輯和中心思想。
如果說導演自認為拍出了自己要想傳達的內容,但一部分人沒get到,一方面可能是這部分人沒仔細觀看這部電影,一方面可能是導演傳達的方式有些不妥;但是,無論是什麼原因,都不可能把最終的原因歸結為,“電影不需要讓人看懂”,這就非常匪夷所思了。
星爺的電影《大話西遊》,當年上映的時候票房就非常一般,好多人都表示自己完全沒看明白周星馳在拍些什麼。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沒看明白的那一群人長大了,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和人生感悟,再重新看這部影片的時候,都說自己看哭了,感動得一塌糊塗,才終於明白什麼叫做“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連擅長拍攝商業片的王晶導演都說,當初看到周星馳的《大話西遊》分為上下集,覺得他有點硬來,但是後來多看幾遍,其實是非常好的一部影片,尤其是感情部分。
可見,一部影片的根本目的以及最終目的,都是要讓人真正看懂,只有看懂了,影片的價值才能凸顯出來。
很難想象,一部觀眾都看不懂的影片,它的價值能有多大。一個鼓吹“電影不需要觀眾看懂”的人,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又是多麼的可笑且可悲。
02
“沒有好的導演,不可能會有好的表演!”
在另一個新人導演改編的IP短片《五行書院》播放完畢之後,很多人對整體故事的編排和設計都給予了肯定。
加上有憑藉《隱秘的角落》成功出圈的演技派弟弟榮梓杉,以及實力派老戲骨惠英紅老師的加盟,更是給這部影片加分不少。
而這個時候,有個影評人又開始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了。
他拿過話筒就說,這個短片存在一定的問題,不過不是導演或演員單個的問題,而是導演對整個表演的把控不夠厚實、不夠精細。
然後話鋒一轉,立馬就說,“很多好的表演全部來自於好的導演,沒有好的導演,不可能會有好的表演!”
聽到這兒,小編又開始按捺不住了——這個影評人,直接就將一個好的表演,完全按壓在一個好的導演身上,認為好的表演只和好的導演有關,和一個演員的實力沒有多大關係。
這聽起來是不是很荒謬?果不其然,郝蕾老師立馬就反駁道,“怎麼可能?”
好死不死,這影評人開始變得神經質起來起來,回了郝蕾一句“怎麼不可能”就滑稽地笑了起來,整個畫面看上去非常荒唐可笑。
郝蕾也不想給這種人多掰扯,乾脆利落地回懟了一句,“你先去學學表演我們再討論好嗎?”
說真的,如果不是看了這節目,完全不可能知道還會有此等偏激的影評人,秉持著如此不可思議的觀點。
照他這種說法,一部戲的好壞,完全就看導演好不好、導演優不優秀,跟一個演員本身的實力無關。哪怕是演技再爛的演員,只要碰上好的導演,都能夠把戲演好。
這就好比是說,你不用上大學,不用讀研究生,你不用技術過硬,你不用多麼地術業有專攻,只要你碰上一個伯樂,他好好指點你,甚至好好給你說教,你就可以立馬變得融會貫通,達到大家都認可的水平。
這就完全無視一個人的自我成長和自我提升,更無視“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那大家都不要進取和學習了,天天就去找“伯樂”、去擠破腦袋找到一個“好導演”算了。
郝蕾懟完這個影評人時,後臺的包貝爾、吳中天激動地鼓掌,現場的觀眾也是掌聲連連,李成儒更是邊鼓掌邊喊道,“說得好!”
吳中天也說了一句非常中肯的話,他認為,出現尷尬的表演是導演的問題,但演員演得好,絕對不是導演的功勞。
這還是迴歸到自身的天賦和實力上,遇上一個好的導演,如果你的天賦是有的,你的能力是OK的,經常導演的指點和調教,你自然可以把表演做得更到位;但是,如果你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精,哪怕導演說破喉嚨,你一樣給不出導演想要的東西,因為你不具備這個可能性。
03
這種所謂的“捧”,對中國電影毫無意義!
在16位競技的導演裡邊,有一位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的女導演——德格娜,她拍攝了一個關於民族題材的短片,也是所有人裡面唯一一個拍攝民族題材的年輕導演。
但是,關於民族題材的國產電影,在整個的電影市場都非常黯淡,尤其是在市場經濟和資本擴張的衝擊下,更是難以站立腳跟。
因此,大家在肯定德格娜的這一份堅持和勇氣的同時,也非常真誠地說出了她拍攝這個短片的一些問題,比如像郝蕾說的“拍攝手法和敘事方式太過老套”,比如像北影副教授說的“引用他人素材的部分過多”等等。
而這個時候,一個影評人像打了雞血一樣地站起來,說自己要把一盆很熱的水澆給德格娜老師,接著就開始慷慨陳詞了。
他說,上世紀九十年代,關於民族題材的電影非常多,但走到今時今日,民族題材的影片已經鮮為人知了;因此,現在還能有這麼一位有情懷的導演,堅持在走民族題材創作的電影之路,我們一定要鼓勵這樣的導演,德格娜導演就是一個寶,就是中國當代電影的一個寶。
話音剛落,全場都似乎被他說得非常動容,紛紛鼓起了掌。
這時,坐著製片人席位的方勵老師,表現得非常清醒,他很激動了說了一番話,他說,“我非常欣賞大家的熱情,但這是‘捧’殺!”
方勵老師覺得,對於國產國家藝術片或民族題材的電影,一定要講究打法。個個投資人、製片人都知道,投資這類題材的影片,都是沒有回報的,回報的都是情懷;所以現在堅持在藝術片或民族題材行列的電影人,一定要珍惜這麼好的機會,大家應該團結一心、共同發力,多給我們自己的電影增添一些新的型別,而不是整天好萊塢。我們要做的是,勇敢去直面這些商業片,想辦法擠進這個市場,奪得屬於自己的一塊地盤。
方勵老師的這段話,可謂說出了好多人的心聲和困惑。
確實,面對全球化商業片的充斥和擠壓,國產電影本來就舉步維艱,更別說是藝術片和民族題材的電影了。
很多人只會一味地鼓勵大家、號召大家要珍惜這樣的導演、珍惜這樣的電影人,但商業就是商業,資本不買賬、觀眾不喜歡,你就是沒有市場;一旦失去市場,你還談何振興和發展呢?
所以,與其顧影自憐或自我埋怨,更應該做的是如何把商業和藝術結合起來、把民族文化和藝術風格結合,真正創造出既符合商業市場、又不丟失民族或藝術本真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