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電影《小花》劇照:趙永生(唐國強飾)和趙小花(陳沖飾)重逢
圖為電影《小花》劇照:何翠姑(劉曉慶飾)跪抬擔架送傷員 本文配圖均為百度圖片
經典回放
《小花》是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劇情片,由張錚執導,唐國強、陳沖、劉曉慶主演,於1979年上映。該片取材自前涉的小說《桐柏英雄》,講述1930年,桐柏山區一戶窮苦人家被迫賣掉了親生女兒小花,之後又收養了紅軍留下的女嬰,這個女嬰也被取名小花。十幾年後,在解放戰爭的硝煙中,失散的親人們終於重逢,共同譜寫了一曲壯烈的英雄之歌。影片曾獲得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員(陳沖)、最佳攝影(陳國樑、雲文耀)和最佳音樂(王酩)等獎項。
我剛從桐柏山區歸來,沿途行經鄧州、新野、唐河、方城等地,並在主峰所在地桐柏縣專程考察了一天一夜,期間瞻仰了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桐柏英雄紀念碑、淮源所在地太白頂等。這片土地上曾經進行過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融入了可歌可泣的犧牲精神。這裡深深吸引著我,還有另一個原因——它是電影《小花》的故事發生地。
這部電影取材於作家前涉197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桐柏英雄》,這部文學作品當年曾經產生過巨大反響。小時候,我看過很多遍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桐柏英雄》連環畫,無論是從畫攤租來的,還是從小夥伴那裡借來的,每次我都聚精會神地翻看,其中的趙永生、趙小花、何翠姑、耿大奎等人物,在我小小的心靈裡紮下了根,成為我的人生榜樣,影響綿延至今。由於小縣城相對閉塞,遲至上了中學,我才有機會看到1979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小花》,趙家三兄妹的英雄形象更加鮮活起來。
其實影片中提到“桐柏”二字的次數並不多,僅有關鍵幾處提及“大別山區”“唐河城”等桐柏山附近的地名,甚至這部電影也不是在桐柏山區拍攝的。但作為一個自幼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人,我依然禁不住為影片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背景下展現的桐柏兒女的情與義、悲與歡而深深動情,尤其被倔強生長、搖曳生姿的“小花”深深折服。
影片伊始,正值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的關鍵時期,劉鄧大軍渡過黃河,挺進中原,主人公趙永生所在部隊開闢了桐柏新區,由此牽連出一部顛沛流離的人物命運和淬火重生的英雄傳奇。影片沒有采取以往我國戰爭題材電影的宏大敘事模式,轉而細緻描摹此前較少關注的人性、人情之美,其中有兄妹情、戰友情、同鄉情等,還有淡淡的愛情。這些內容對今天的電影作品來說司空見慣,但在當時卻是一種創新,帶給觀眾莫大的驚喜、新奇和強烈的情感共鳴。
不僅影片的情節令人唏噓,戲裡戲外、臺前幕後,影片的創作過程中還有很多細節令人稱道。一是故事主線的改變得益於攝製組甚至電影界的齊心合力。據當時的媒體報道,在國產戰爭片的固有模式之外嘗試更新穎的角度這個建議,是攝影師雲文耀嚮導演張錚提出的,張錚很認可,便以“戰爭與人的命運關係”為影片拍攝方案的核心,報請上級審批。雖然最初廠領導有些擔憂,但得到了老導演謝鐵驪和時任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的大力支援,方案終獲批准。陳荒煤等還提議增加了女游擊隊長何翠姑肩扛擔架,跪行臺階上山等富有人情味的段落,為影片增添了神來之筆。二是演員們表現出可貴的敬業精神。比如扮演何翠姑的劉曉慶為了演好跪行上山那場戲,在住處和拍攝現場一遍遍地排練,後來那場戲令無數觀眾動情落淚。當時還在上海外國語學院讀書的陳沖,克服了重重阻力,才有了銀幕上的這一個“小花”。為了更契合角色氣質,趙永生的扮演者唐國強連續多日辛苦鍛鍊減重,終於創造了英姿風發的解放軍英雄形象。三是影片運用了新穎的電影語言,表現出可貴的藝術追求。比如“意識流”鏡頭、時空轉換方式和新現實主義手法等的採用,都令人耳目一新。起初,廠裡只給了攝製組黑白膠片,後來雲文耀想辦法湊了一些不同國家、不同畫幅的彩色膠片,有些還是過期的。最終這些“超常儲備”為影片彩色黑白交替、以色彩轉換時空並折射人物心理的做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完成後,內部試映反響不錯,但大家對片名莫衷一是。張錚登門請教電影理論家、影評家鍾惦棐,鍾老提議片名改為《小花》,寓意“報曉中國電影春天的一朵‘小花’”。
幾十年光陰易逝,但電影《小花》始終沒有離開觀眾的視線,表現出穿越時空、歷久彌新的魅力、活力和生命力。它的音樂也傳唱不衰,膾炙人口。影片主題曲《妹妹找哥淚花流》和插曲《絨花》,歷經多次翻版和重新演繹,時常縈繞在我們耳畔。兩首歌曲的曲作者王酩為了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精品,不辭辛勞,跟隨劇組一同體驗生活;詞作者凱傳、劉國富、田農等也深入各地採風。我們可以透過《妹妹找哥淚花流》感受到相容南方婉約與西部豪放、糅合傳統詩詞與民間歌謠神韻的美;透過《絨花》欣賞淮河流域山歌的音調和濃郁民族風。再加上兩首歌的演唱者李谷一以“氣聲”唱法表達了豐富細膩的情感,歌聲清澈憂傷又甜美,這兩首歌征服了億萬中國人。《妹妹找哥淚花流》對應了影片中兩個妹妹、一個哥哥的親情尋找模式,表達了歷經苦難仍不屈抗爭的精神,如泣如訴,剛柔相濟。《絨花》的意象取自桐柏山區隨處可見、美麗優雅的“夜合歡”,這首歌在翠姑跪抬擔架上山時響起,歌頌了這位可敬可親可愛的姑娘柔弱的身軀蘊藏的堅強意志,她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散發出耀眼光芒。
今年適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河南省多部門聯合下發了“100部電影進課堂”的通知,號召全省高校開展紅色經典電影觀摩活動。我積極參與,策劃開展了“紅色電影周”觀影活動,邀請校內外教師與學生現場交流,重溫了《永不消逝的電波》《紅色娘子軍》《小花》等片目,尤其是《小花》講述的發生在河南大地、桐柏山區的英雄故事,讓在場的一大批“00後”學子熱血沸騰。在其後指導學生參與的“百部紅色經典電影剪輯比賽”活動中,《小花》也是其中的經典影片之一,在反覆的觀摩、交流和剪輯中,師生們再次受到了紅色經典電影的洗禮、教育。
我想,這就是紅色經典電影的魅力吧。這朵“小花”,永不凋謝!
(作者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