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的雙11剛剛過去,天貓雙11總交易5403億元,京東雙11總交易3491億元。醫藥健康品類的表現究竟如何呢?家用呼吸機成交金額同比增長近6成,無痛血糖儀成交金額同比增長近300%,網購中藥人數同比增長近4倍,滋補經典方受追捧,成交金額同比增長近3倍,今年為父母購買健康類商品的年輕人多了三成,年輕人為父母“囤”體檢套餐成為新風尚。
在一切可以網際網路+的大熱潮之下,最後來到了醫療這塊版圖,說到醫療健康,不得不提的就是醫藥電商,在消費者面前,更多瞭解到的是B2C的佼佼者,阿里健康,京東健康,拼多多,美團等等,甚至還有順豐醫藥,郵政都開藥店了。但是醫藥圈子的同行更多討論的是,B2B醫藥批發平臺,藥師幫,小藥藥,1藥城,藥易購,藥京採等,大則超百億小則幾十億,要知道民營企業巨頭九州通一年的營收也就幾百個億,外加上十四五規劃,醫藥流通行業的數字化,集中化,平臺化已經不可逆了。
為什麼傳統醫藥公司轉型醫藥電商之難?
難點1:新老賽道之痛(藥二代的困局)
老一輩的藥品市場供不應求,兩票制醫改還沒執行,老百姓用藥治病日益增長的需求,造福成千上萬的醫藥人。如今,靠藥品暴利的淘金時代一去不復返,4+7帶量集採,市場競爭激烈,藥二代接管,藥一代卻不放權?靠人情,靠規模,靠關係已經無法維持原有的市場份額,市場是守不住的,新老賽道的博弈,有長足眼光的掌舵人早已觸網盈利上千萬,下游終端也早就突破地域限制,但遺憾的是更多的人淺嘗輒止。大魚吃小魚的速度越來越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早就改為三年河東,三年河西。時代更迭,時過境遷的競爭對手,目不暇接,乾死泡麵的並不是另一個牌子的泡麵,而是外賣。幹掉計程車的不是另一個計程車,而是滴滴。空杯心態,對市場心存敬畏,從更高的角度審視年輕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有抱怨的地方就有機會,而機會已經到來,該上車了。
難點2:經驗退化,資料之痛
老醫藥人引以為傲的就是:我有10多年的醫藥經驗,我是從多少年的吃苦中得來的寶貴資源,聽我的,準沒錯。你有沒有發現,原來的經驗越來越推不動現在的市場了,倒稅前,高開,純控銷,我認識某某主任,老院長10多年的交情。突然沒有用了!ERP中的資料,變成了只是對賬的工具,售後詢證的依據。不敢向第三方平臺開放,知道這是最後的命根子。也知道第三方平臺會逐步走向自營,網際網路最重要就是有效資料採集,整理,分析,覆盤。都知道數字化,模組化,流程化,智慧化,是必然之路,以為花幾十萬自己搭建一套報貨網站就是順應時代潮流了,最後往往變成了雞肋。目前來看醫藥b2b交易規模逐破千億,但佔比仍不足撬動整個行業,但攻勢日益凸顯,原來無法改造的農村縣域市場,現在有了智慧手機,好藥一步到終端已經成為現實。另外加上國家均衡發展的策略,以及城鎮化加快的程序中,數字醫療數字健康,正在透過光譜雲檢等手段,即刻學習最新診療技術,極大提升了農村落後的醫療水平。結合平臺摸索前行,發揮資料結構化作用,放眼全國,透明化競爭態勢不可避免,快速構建客戶留存體系,抓取流量池的大魚,差異化經營,跟緊數字化腳步,學別人的模式,做自己的生意。
難點3:電商人才之痛
傳統醫藥公司最吃香的人群是採購人員和銷售人員,採購為公司降低成本豐富供應鏈,銷售為公司創收增加盈利增長業績。一旦觸網,網路綜合症開始發作,電商人員,技術人員,資料人員,運營人員,全是空缺。臨時上前線的採購人員,內勤人員,一一陣亡,誰願意去做擔風險無收益的事情呢?家族企業得罪不起,電商使命還是交給別人吧?2萬元請天貓京東的運營人員,不划算,這簡直是一種極大浪費。這是傳統藥企的普遍認知。所以說為什麼它是最後一個被網際網路改造的淨土,也就有道理說明為什麼平臺從開始的第三方,聯營,走向了自營。四川合縱藥易購119一天的GMV2.82億,這是很多藥企無法相信的,因為他們更相信過去的經驗,業績是喝出來的。我非常鼓勵年輕人勇敢進入這個待開發待改造的行業,無論是國家的健康計劃,還是時代浪潮,都不允許健康行業停滯不前。現在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後好的時代。加強數字化人才的儲備,培養,All in新賽道,許可權下放敢於試錯。以前是瘦死的駱駝的馬大,現在可能是也無駱駝也無馬。最後都是螞蟻訂單逐步蠶食你的客戶,拼多多模式的拼團,一個品種一個品種集全國供應鏈,一個入口一步到終端。
難點4:Z時代之痛
疫情加推情況下,美團醫藥外賣訂單暴增,包括雙十一的醫藥健康資料看得出,年輕化的健康消費需求陡增。年輕一代購買的不僅是自己的營養膳食品,更多肩負著全家人的用藥需求,老人的購藥用藥場景已經從自己去藥店購買,切換成問自己的孫子這個要怎麼吃怎麼用。95後00後近3.5億人口逐漸成為了消費主力軍,Z時代人群並不關注你的老牌子,除了實在的藥效和實惠外,更多的是調性,顏值,便捷,實用,中國風等新需求。
有沒有解法呢?
有沒有機會湧現一批醫藥行業的淘系和抖商呢?我認為會的,業內已經有非常多的人在這麼做了,武漢的新型醫藥公司已經沒有地推人員,將省下的人員成本更多的投入到供應鏈人才建設,資料分析運營,關注覆盤輸出,公域私域融合,服務體系打造。用2到3年跑完傳統公司10年走的路,快速建立10萬+終端首營,把握各省用藥習慣,從單一城市單一省份走向全國,快速回籠資源,用平臺交易變現,實現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