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繪畫承明末之餘緒,山水畫出現了“四王”、“四僧”兩個有代表性的畫派。
“清四王”,是指明末清初的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 。他們繼承明代董其昌的藝術思想,其共同特點是仿古,偏追摹古人,探究宋元的筆墨傳統。
“四王”和吳歷、惲壽平合稱“清初六家”,被視為“正統”。極富盛名,引領畫壇,左右時風,影響後世約三百餘年
康熙皇帝玄燁喜愛董其昌的繪畫和書法,乾隆皇帝弘曆喜愛趙孟頫的繪畫和書法。董其昌的親戚,王時敏、他們的門客王翬、王時敏的孫子王原祁,成為當時為朝野所共欣賞的中心人物。
“四王”受董其昌的影響較大,發展了晚明文人畫的抽象特點,特別注重筆墨和純形象的表現。所作並非描繪真山水,而是主要表現筆墨和線條的半抽象畫。
他們最大的成就是在運用幹筆枯墨的方法方面。元朝畫家黃公望、倪瓚最擅長用幹筆。明末董其昌提倡以後就成為時尚,以為“藝術絕品”。
四王的畫風在清代瀰漫在北京以皇帝為中心的貴族士大夫社會中間,皇家畫院和皇室、大臣都畫這種山水畫。追隨王翬的畫風的稱為“虞山派”,有楊晉、胡節、徐溶、李世倬、上睿和尚等都成為當時名家。追隨王原祁的稱為“婁東派”,有唐岱、王敬銘、黃鼎、溫儀、王昱等也都是康雍間的名家。乾隆年間,方薰、張宗蒼、錢維城等稱為“畫中十哲”都是婁東的餘風。王宸等“小四王”和乾嘉及其以後的山水名手都不出四王範圍,四王所創導的風氣是和董其昌的繪畫思想分不開的。
四王與同時代畫家的不同之處,在於畫面佈局不求奇險,而是注重筆墨功夫,所以粗看面目相同,若無變化,其實其變化在於筆墨的旋律,而非形象的佈置。他們摹仿古人,儘管有很大的侷限,創新不足,但對前人技法的總結、繼承,卻維繫了傳統。受他們影響的唐岱、董邦達、楊晉、宋駿業及“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玖)等,作品雖然也很典雅,然而因襲味太重,顯得公式化和缺乏生氣。
王時敏山水作品欣賞
王時敏(公元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西廬老人。太倉(今屬江蘇)人。他的祖父王錫爵、父親王衡都是高官。他也以蔭仕太常寺少卿,故人稱“王奉常”。王時敏家富收藏,每遇名跡,即不惜重金搜求,他曾遍摩家藏的宋、元真跡。王翬、吳歷及其孫王原祁均經他傳授畫藝。他與王鑑並稱“二王”、加上王、王原祁被稱為“四王”。
王時敏的畫,用筆虛靈,氣韻清恬;
《山水圖》 紙本墨筆 縱23釐米 橫31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時敏的山水圖冊之一。描繪的是山村景緻,一派幽雅靜穆的山野景象。筆法取自黃公望,幹筆皴擦,溼筆點染,得莽蒼之氣,功力深邃。
《落木寒泉圖》 紙本墨筆 縱82.8釐米 橫41.5釐米北京故宮藏
仿元代倪雲林筆意所寫的太湖岸邊景緻。氣象寂靜瀟疏,頗有清爽的秋涼之意。運用折帶與披麻相結合的筆法,清勁寬和,溫雅平淡,多用幹筆淡墨。不僅擬倪雲林筆法筆意,更透現出倪畫瀟疏清涼、略帶荒寒的意境,同時具有四王那種平和溫雅的氣質。
《仙山樓閣圖》紙本 縱133.2釐米 橫63.3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長松高嶺,溪水村舍。題識可知是一幅賀壽之作。兩株粗壯茂盛的參天巨松壓軸,寓意常青不老。筆墨表現宗法黃公望,峰巒層疊,樹叢濃郁,勾線空靈,苔點細密,皴筆乾溼濃淡相映襯,皴擦點染兼用。用墨明潔蒼潤,得自於董其昌的影響。氣厚力陳,顯示了王時敏深厚的筆墨功力。
《秋山白雲圖》紙本設色 縱96.7釐米 橫41釐米 北京故宮藏
此圖取全景式佈局,遠山與孤峰相扶助,形成對比,簡潔大方。山石勾出輪廓後以大小披麻皴畫出陰陽,並以密點作苔,樹木除近景叢樹勾點葉形外,其餘基本以橫豎點法寫出大意,後樹石均施以赫石、花青等色。其筆法文秀沉實,墨彩溫雅清淡,體現出了董其昌所謂的南宋畫的基本風格。
《叢林曲澗圖》 縱100釐米 橫52.8釐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文筆淹雅秀潤,布境端嚴,中國山水畫的經典樣式,筆法文秀,寫物具體而不拘執,造景豐富端莊,境界虛和,為四王作品的典型風格。
《南山積翠圖》 絹本設色 縱147.1釐米 橫66.4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氣勢雄偉的山水作品。題款可知是八十一歲時為人祝壽而作。畫面高山逶迤,蒼松秀健,含“壽比南山”之意,恭謹而情深,是畫家山水畫中的佳構。行筆縝密,一絲不苟,水墨淋漓酣暢,生動地刻劃出了山間林野一派清潤自然之氣。
清代有名的評論家張庚分析認為是:“溼筆難工,幹筆易好。溼墨易流於薄,幹筆易於見厚,溼筆渲染費勁,幹筆點曳便捷,此所以爭趨之也”。在清初甚至以溼筆為俗工,因而張庚反覆地批評了這種不良風氣。張庚沒有指出這種風氣的重要傳播者是四王。
王鑑山水作品欣賞
王鑑(公元1593—1677),明末清初畫家。字玄照,後改字元照、圓照,號湘碧,自稱染香庵主。太倉(今屬江蘇)人。為明代大學者王世禎的孫子。
王鑑作畫落墨豐潤,兼擅青綠;
《仿宋元山水冊》紙本設色 縱55.2釐米 橫35.2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全冊共十二開,六開設色,六開墨筆。分別題為臨倪雲林、梅道人、黃子久、陳惟允,董北苑、巨然、趙千里、王蒙、董其昌等。茲選二開。仿黃鶴山樵,淺絳設色,構圖繁密,山石多用披麻、牛毛皴,頗有王蒙神韻,然苔點更多地顯示出自己的個性。筆墨技巧極為熟練,而且富有靈氣。
《仿三趙山水圖》 絹本設色 縱162.7釐米 橫51.1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三趙”指的是趙令穰、趙伯駒、趙孟頫。王鑑在此畫中題“以三趙筆法合為之”,表明了自己的審美理想。儂麗的春景,滿園的新綠。山石用解索皴、披麻皴,先勾皴,再以淡墨渲染。重染和輕染分陰陽兩面,立體感很強。在表現雜樹的枝葉時運用了以多種點法:圓點、橫點、介字點、魚子點等等,表現多種樹木。
《九夏松風圖》清 王鑑
《長松仙館圖》 軸 紙本設色 縱138.2釐米 橫54.5釐米 北京故宮藏
此圖是王鑑為尤侗賀壽之作。《長松仙館圖》為王蒙名作,王鑑作圖全仿王蒙畫法。景色高深,林木鬱茂,用筆繁密,水墨淹潤。尤其蒼莽的筆法和豐富的墨色層次變化,深得王蒙神韻。
《山莊奇峰圖》 金箋墨筆 縱120.5釐米 橫58釐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金箋是中國書畫用紙的一種,系以黃金或金粉屑鋪灑紙面製成,可以使畫面產生一種神聖或神秘之氣。這件作品是王鑑為奉祝惟老親翁五十初度而作,整個山石,形體端莊,氣象宏大,主次分明而有序。畫中筆法細密雅緻,以幹筆皴擦造成豐富的畫面效果,耐人尋味。
四王作畫雖然常常題為仿某某宋元名家,諸如巨然、黃公望和元四家,其實都是自己的畫,而且四人面貌也有所不同。
王翬山水作品欣賞
王翬(公元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烏月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祖上五代均善畫,其父王雲客專工山水,風格雅秀。王鑑作虞山遊,以畫結緣,被收為徒,教他讀書和學習書法。從此,文思畫藝大為長進。王時敏極賞其畫,乃傾其家藏供他摹習,又帶他同遊大江南北。
《仿巨然煙浮遠岫圖》絹本墨筆 縱187釐米 橫67.2釐米北京故宮藏
《仿巨然煙浮遠岫圖》畫層巒疊嶂,雜木長松,構圖繁而用筆簡,華滋蒼潤,山石淡皴濃點,用大小披麻皴,樹木兼取枯枝蟹瓜夾葉,各盡其妙。
《巖棲高士圖》 紙本墨筆 縱122.7釐米 橫31.5釐米 北京故宮藏
此畫在唐寅的風格上加以變化,參入了元人的筆墨。所畫山石用元人的幹筆皴擦,兼有唐寅仿南宋“院體”的斧劈皴,秀潤中見蒼勁;墨色也乾溼相濟,變化多端,體現了其追求“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的創作宗旨。
《虞山楓林圖》 紙本設色 縱146.2釐米 橫61.7釐米 北京故宮藏
此圖是王翬應朋友顧湄之囑,繪家鄉虞山的秋景。仿照黃公望畫法,運用圓潤的中鋒筆法勾、皴、點、染,並施以輕淡而鮮麗的色彩,力追《秋山圖》之神韻。同時也較真實地刻畫了家鄉的勝景。
《溪山紅樹圖》 紙本設色 縱112.4釐米 橫39.5釐米 臺北故宮藏
仿王蒙的代表作,遍生紅樹的一片秋日山林景色。意境深幽,秋氣襲人。擬王蒙筆意與佈局,構景繁密,山勢雲動,境界深奇。山石畫法以墨筆牛毛皴和解索皴為主,幹筆皴擦,濃墨點苔, 既顯濃密厚重,又鮮豔奪目,光彩熠熠
《寒塘鸂鶒圖》 紙本水墨
王翬以臨古入手,但並非專摹一家,“縱覽右丞、思訓、荊董、勝國諸賢上下千餘年名跡數十百種,然後知畫理之精微,畫學之博大如此。”“以元人筆墨,運宋人邱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 他不完全為古人成法所束縛,比較注重寫生。融匯貫通諸家眾法,創造出秀潤多姿的面貌和風格。“筆墨逼真、形神俱似,羅古人於尺幅,萃眾美於筆下。” 格調明快生動、章法多變,皴染得法,富有寫生意趣。同時也指出他用筆刻露,用墨少變化,構圖過於壅塞等不足。
在清朝初年,特別是由於王時敏、王鑑和王原祁的關係,善用渴筆皴擦的元代黃公望就被神聖化了。王原祁自以為用筆非常有力,謂筆端如“金剛杵”。從他們的某些作品看,他們的筆墨也有一定的表現效果,作為前代的藝術實踐的經驗,也有加以具體分析與整理的必要。他們的作品放棄了表現內容的要求,與沈周和文徵明的重視作品的富有詩意的主題有所不同;所以他們的作品以“仿大痴”,“臨巨然”為題,純以臨摹為宗旨了。四王之中,王翬尤其是臨摹的專門家,臨摹功夫極熟練,而且最多樣。他說:“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王翬,這一有才能的藝人就是以此自豪的。
王原祁山水作品欣賞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臺,別號石師道人,太倉人,王時敏之孫,康熙進士,天子嘉其畫,供奉內廷。王原祁與其祖父王時敏並稱為“婁東派”,清初六大家之一
王原祁畫風渾厚秀潤,喜用幹筆焦墨,曾在京中任書畫總裁,弟子滿門。
《溪山林屋圖》 紙本設色 縱82.3釐米 橫45.3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用筆虛和文秀,置景造物,平和虛靈。其墨色淡雅,設色或綠或黃,皆以境取用,從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元人山水的氣質和精神。
《仿高房山雲山圖》清王原祁 紙本設色 縱113.6釐米橫54.4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王原祁山水畫“於大痴淺絳,尤為獨絕,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書卷之氣,盎然楮墨外。”他的畫設色亦較別緻,有時紅綠間用,有時只以淡色烘染。此圖雲山取元人高克恭法,橫點皴染,並用焦墨破醒,富有厚重的質感,構圖以高遠兼平遠,得深得飄渺之意。
《仿吳鎮山水圖》清 王原祁 紙本墨筆 縱94釐米 橫53.1釐米 北京故宮藏
此圖佈局運用隱現與對比的手法。筆墨追摹王蒙的風格,並充分發揮了元人幹筆皴擦的技法,雖為摹古之作,卻形成了自己山水畫的筆墨特色。
吳歷山水作品欣賞
吳歷(1632—1718),原名啟歷,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江蘇常熟人,清初著名山水畫家,吳歷筆墨蒼渾,風格醇厚深秀。吳歷與王翬、惲壽平同學於王時敏門下,專意繪事,日夜臨摹宋元真跡,渲染皴擦,風格高峻,得其神髓。其山水宗黃公望,得力於王蒙,兼有吳鎮之長。
《夕陽秋影圖》 紙本水墨 縱75.2釐米 橫35.3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雖仿倪瓚,但具有自己的筆法,江亭遙嶺,碎石叢樹,蕭瑟簡淡,不失為吳氏晚年佳作。
《湖天春色圖》 紙本設色 縱123.5釐米 橫62.5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松壑鳴琴圖》紙本墨筆 縱102.8釐米 橫50.6釐米
此圖筆法松秀,皴擦繁密,山石類披麻皴,其以淡墨暈染,濃重相宜,更加增強了畫面鬱勃沉雄的氣氛。
惲壽平山水作品欣賞
惲格 (1633--1690年),初名格,字壽平,以字行,又字正叔,別號南天,一號白雲外史、云溪外史、東園客、巢楓客、草衣生、橫山樵者。江蘇武進人。清代著名畫家。創常州派,為清朝“一代之冠”。早年向伯父惲向(明末山水畫家)學畫山水,取法元代王蒙、黃公望、倪瓚,並上溯董源、巨然。
惲壽平初攻山水,因王石谷在山水畫方面的傑出成就,自以為不能出其右,於是舍山水而學花卉,勘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為歸,一洗時氣,獨開生面,為寫生正派。惲壽平寫生,簡潔精確,賦色明麗,天機物趣,畢集毫端,大家風度,且深得元人冷淡幽竣之致。
《古木垂蘿圖》惲壽平 紙本 水墨淡設色 縱104.9釐米 橫34釐米 北京故官藏
此圖為仿古之作,章法嚴謹,筆墨沉穩,山石畫法受董源及吳鎮山水的影響,皴法樸厚蒼渾,樹木、藤枝、蘆葦則用筆尖細勁利,風格靈秀生動。
《仿倪瓚古木幽篁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仿倪瓚古木幽篁圖》輕物象重心象,以抒主觀之情為主,而不著意於再現特定景物的真實情趣。畫面以詩書畫結合,來闡發畫意,寄託感概,收到了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 後記】 我1997年退休,次年到老年大學學習花鳥、山水,深感中國畫,同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一樣,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於是萌生了釐清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脈絡,以便於系統地瞭解、學習中國畫傳統的念頭。
2013年,依據多年來老年大學的課堂筆記和從網路及多種圖書中搜集的資料,整理編撰了《中國山水畫朔源暨隋唐山水作品欣賞》、《五代四大家及其山水作品》、《北宋三大家暨郭熙山水作品賞析》、《南宋四家山水作品賞析》、《元四家黃、王、倪、吳山水作品欣賞》、《明代“浙派”山水作品欣賞》、《明代“吳派”山水作品欣賞》、《清四王、清初六家山水作品欣賞》、《清“四僧”山水作品欣賞》《清代龔賢積墨山水作品欣賞》共10篇。從這裡,基本上可以看到中國山水畫發展的大概面貌。試圖把這10篇看做是中國山水畫發展的簡要歷史,與老年朋友共享。
誠然,由於學養所限,必定謬誤多多,誠請大家教正。
如果有涉及版權請在評論區告知,即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