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歲漸長,已經有權保持沉默。
更何況,眾聲喧譁的時代,我用嘴活著,也活在別人嘴裡。
今天為你點贊,明天對你點殺,落差大到可以發電。
顯然,話多是件危險的事!
然而,沉默是件更危險的事
導讀:2015年, 白巖松推出自己的新書《白說》,這是一本“自傳”式的心靈履歷,是他20多年來的人生感悟。這本書是白巖松分享了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涵蓋的內容包括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
幸福可以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
國外做過一個調查,人生的幸福指數在中年最低,調查結果呈U型曲線,過了中年的谷底,幸福指數在老年時又會回升,最幸福的就是童年和老年。
這就是為什麼說“老小孩”,老人和小孩的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中國的男人很慘,沒有宗教作依託,又沒有一個外在的所謂“更年期”,只有獨自悄悄地“中年危機”了。我沒見過幾箇中國的中年男人,會溝通關於中年危機的問題,但誰都經歷過吧。中年是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
董橋可以詩意地說,“中年是一杯下午茶”,其實沒這麼浪漫。外國先人很聰明,早就說過“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靜美”,但把它參透了不容易。
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只佔5%,剩下的90%是平淡。
你能不能把那90%的平淡過得不那麼平淡?不太容易,尤其年輕的時候更不容易。
過去從來不會去想人生終點的問題,到了中年就不得不思考了,青春一去不返,前方依稀看得到死亡的影子。中國人忌諱談論生死,但人生是一條單行線,誰都無法阻攔,不思考死亡的問題便不會活得好。
我們常說物質越來越豐富,我們卻越來越感覺不到幸福了。
白巖松自己也很有感觸。1997年,他買了自己人生的第一輛車。晚上他載著劇組的7個人,出去兜風,多年以後,他都忘不了那天晚上的幸福感。後來他又換了好幾輛車,價格也越來越貴,可是再也抵不過那天晚上的幸福感。
幸福需要物質、情感和精神三個層面的因素,它就像黃金的純度,永遠沒有百分百。
只有獲得一種更大的自由和解放,才能離幸福更近一點。
讓生命中總有點兒閒
1.工作:
大家知道,法國人一直像捍衛生命一樣捍衛這一個月的度假時間。
中國人往往會覺得法國人太“懶”,一到夏天錢都不掙全跑了,都去度假。但是法國人是怎麼去面對、思考、解讀這一個月呢?
但如果論創造力法國是最好國家之一。有多少法國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法國人認為,法國之所以有創造力,跟夏天的休假緊密相關。
每年都有這樣一個月,去到一個能保證安靜的地方,給自己發呆的時間,回到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瞭解生命。一定要休息,寧可少掙點錢,背後是種對生命更透徹的理解。生命不只是使用,還需要獎勵。
而我們中國對生命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我們的口號是“活到老,學到老”,其實往往是“活到老,掙到老”,賺錢永遠沒夠。
中國古人早就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忙”,“忙”就是“心亡”。法國之所以可以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國度,跟他們經常要停下來面對自己、成為自己的朋友、與自己對話、與時空對話緊密相關。
所以,創造力需要三個條件:有一定的閒錢,有一定的閒人,還有一定的閒時間。
2.生活:
在現代文明的方便下,我們生活卻變得單調與乏味。
記得電影《生存家族》前段部分,一家人都暢遊在各自獨立的世界中,交流越來越少,對彼此的關心也越來越少,甚至可以用冷漠形容。
當停電後,一家人才不得不停下來自己的電子裝置,吃飯時有了交流,也才意識到多久沒有抬頭看夜空的繁星。
現在的人的確離不開手機,工作,遊戲,綜藝,聊天都離不開。有時覺得手機成了主人,控制著我們自己。
雖然手機阻止了無聊,但也阻止了無聊所能夠帶來的好處。沒有了無聊,無聊之中所誕生的某些千奇百怪的、天馬行空的創意也就都消失了,甚至“無聊”本身也消失了。
若沒有了手機,無聊的時候就可以看看讀書、詩歌,聽聽音樂多美好。
詩歌裡濃縮了最精華的中文。要知道,中文是可以一再被重新“發明”的。
廈門的詩人舒婷,很多年前路過神女峰,寫下“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這兩行詩,有哪個字你不認識嗎?沒有。但是她把我們都很熟悉的漢字重新組合在一起,就誕生了“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意境,而且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
再比如海子寫過“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莎士比亞:乞丐的身上也有幾件沒用的東西。
沒用的東西,可能是他的趣味,是他的愛好。如果沒有這些趣味和愛好的支援,人生多無聊啊!
所以,有更多的閒,是一個人與一個社會進步與健康的標誌。
做一個和自己賽跑的人
中國最大的特質是抱怨。
我們可以到任何一家餐館去聽,小三在抱怨正房,領導在抱怨下屬,下屬在抱怨老闆,老闆在抱怨體制,體制內在抱怨體制外…反正所有人都在抱怨,因為大家都覺得責任是別人的,與自己無關。
每個人都在抱怨中把自己給擇出去了。其實,你什麼樣中國就什麼樣,你進步了中國就進步了,但是中國人不會用這樣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史鐵生曾發出這樣的感悟:
當身體健康的時候,總是抱怨身邊的環境不好。突然癱瘓坐輪椅了,十分懷念能走能跳的日子。後來,輪椅也坐不了,只能躺在床上,長了褥瘡,又懷念能坐的時光。後來得了尿毒症,這時覺得長褥瘡還算好。再後來,開始做透析了,才知道尿毒症的初期,還不算很糟糕。生命中永遠有一個“更”,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
很多人的失敗感,不是來自自己的感受,而是別人的眼光與當下世俗的標準。然後方寸大亂,然後就真覺得自己失敗了。
如果你不為別人的眼光與標準而活,失敗的感受會在我們生活中消失大半。
建立並信奉自己的標準,你已成功一半。
建議:透過與別人對話,讀別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對話,豐富自己的人生。
這不是一個短跑的時代,
而是一個長跑的時代
不得不承認當下的成功學現象十分氾濫,什麼5天教你賺一百萬,7天教會你理財,10節課教會你學寫作,讓你每個月多賺30萬……
還有現在國內的書店,最顯著的位置一定是這樣幾類書:與考試有關的,與養生有關的,以及所謂的“暢銷書”。這反映出當下人們最關心的內容,要過關,要長壽,要有談資,怕被時代拋棄,其實全都具有某種功利性。
當然,這些都無可厚非。但有很多好書與功利無關,選擇去讀它,只因為閱讀的過程會帶給你不同尋常的體驗。
畢竟讀書本身就是一種樂趣,最重要的是能夠帶來樂趣,而不是讀書以後的結果。
名著之偉大從來不在於它所謂的“中心思想”,而在於圍繞這個“中心思想”,它擁有的太多人人心中有而個個筆下無的動人細節,正是這些細節,詮釋了種種亙古不變的真理。
有人問李宗盛:為什麼現在的流行音樂好像很爛?
李宗盛答:音樂是一個時代的反映,什麼樣的時代對應著什麼樣的音樂。
是啊,這是一個快餐、免費又過剩的時代,錢走得多,心也就走得少了。得來的容易,品質自然不好保證。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給自己一個擁抱,在別人選擇短跑選擇捷徑的時候,你可以試試長跑,考驗下自己是否耐得住寂寞。
正如最近再次“火”起來的鳳凰傳奇,的確讓人佩服。
生活工作上,無論外界怎樣的風言風語,23年來,他們沒有換過公司、經紀人,更沒有動過搭檔、團隊。兩個人朝著同一個方向,一直在堅定不移地前進,也成為這個時代的榜樣。
我們再也沒有人好意思說他們土裡土氣了。
-End-
只為看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