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改蘭
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是華夏民族文明智慧的結晶,承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漢字中的“福”字,已被使用三千餘年,是中華民族舉行盛大慶典時最喜歡使用的文字之一。“福”字,代表著中國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我們做為中華兒女,一定要:寫對“福”字。
中國漢字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沒有斷絕的文字。漢字還是世界上使用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在古代,漢字曾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因此,它的創制和應用不僅推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也產生著深遠影響。
漢字還有著漫長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期,到殷商為成熟期。起源史記載中有結繩說、圖畫說、八卦說、契刻符號說、倉頡造字說。成熟期從商朝的甲骨文,然後到周朝的金文,再到秦朝的篆書,漢代的隸書、草書和行書,唐代的楷書。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朝丞相李斯在大篆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範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型,統一了中國文字。到漢代,隸書的出現又成為漢字演變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漢字有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四種造字法,包括獨體字和合體字,又有其基本固定筆順規則。
上述,從漢字的意義、歷史、作用、發展、演變,以及造法和筆順,闡述了漢字從古到今基本概況,這樣我們就能從心底感受到漢字的神聖性和莊嚴性,從而嚴格使用漢字。
本文著重說一說“福”字,之所以要說說“福”字,不僅僅是因為人們喜愛它,更重要的是因為日常生活中人們喜愛它卻常常寫錯它。因此,特別有必要規範它的正確寫法。
“福”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具有圖畫性特色,象形性很強。它的左部上面是一個“酉”字,是個盛酒的容器,實際上就是“酒”字的初文,下半部是兩隻“手”,固其字左部,表示雙手捧著一個酒樽。右半部分是個“示”字,表示祭祀。整個字的意思是會意雙手捧著一樽酒向上天神主祭獻,求得神主保佑。由此可看出,人類社會最初最本能的嚮往和追求,就是“福”。從漢字的起源和構造中,我們不難領悟“福”文化的最初含義。
與甲骨文相比金文時期“福”字字形有所變化,首先是該字的左右結構換了位置,“示”由右移到左,而“畐”由左移到右,同時金文還省去了捧酒的兩隻“手”,圖繪成分相對減弱。
篆書期,“福”字的結構進一步簡化和穩固,筆畫也變得圓潤,“方塊字”的結構更為明顯。
“福”字的隸體相對於篆體而言結構不變,字形變得方正平直,為楷體奠定了基礎。
楷體的“福”字,右半部分承襲了隸書的形狀,只是將“口”和“田”原本分開寫的上方一橫和左側一豎連在了一起寫,變成了橫豎勾。“示”字的變化較大,表現在上面的一橫變成了一點。
“福”字,源起人類對天神的虔誠祭祀,後又寄託了人們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並得到神靈保佑的願望,後世的人們又以“祈福”來表達對平安、幸福的渴望,祈求上天保祐生活順意安康。“福”字,從源起到現在走過了漫長的歷史,但有一條恆古不變的線索貫穿其中,那就是:“福”文化,蘊涵著人類對上天神靈的恭敬之心與敬畏之心。中華文明以象形圖畫為基準,一以貫之保留並沿用了其最原始的基層思想內涵。
中國古人遠在《書·洪範》中就有了對五福的記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人們常說的“五福齊備”就是指這些內容。
在古今多種多樣的“福”字寫法中,最有代表性的莫屬清代康熙皇帝所寫的福字,在寫法上暗含“子、田、才、壽、福”五種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壽、多福”,被稱為“天下第一福”。
在中國人心中,“福”字是最吉祥的文字之一,因此人們總喜歡把它貫穿於生活方方面面,於是產生了許多關於“福”的詞彙。我們看:幸福、福分、福音、造福、享福、福相、納福、鴻福、福星高照、福壽齊天、福祿雙全、福如東海、福氣綿綿、福壽康寧、厚德載福、福孫蔭子,等等……凡生活所到之處,“福”總面面俱到。
貼“福”字,是漢族傳統的年俗。每到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大門、窗戶、牆壁等許多地方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以表示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美好未來的祝願。貼“福”字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其中的“貼春牌”,就是將“福”字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上。因此可以得知,新春貼“福”這一傳統習俗,已是歷史悠久。
據說,古代曾有兩個倒貼“福”的故事。
故事一來自清代恭親王府。一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照例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於王府大門和庫房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多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奴顏婢膝地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 便重賞了管家和那個貼倒福的家人。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檢視,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
兩則“倒”貼“福”的故事,從時間上看距今已屬久遠,但從中我們最不難看出的是,這兩起事件:都是因為當事人的“無知”而造成禍端,在牽涉人命的重大特定情形下,為了最終達成善意、避免災難,不得不即時採取的一種迫不得已的“口彩”!必須注意:其中具有太大的牽強與無奈!
近幾年來,愕然發現,“福”字倒貼的頻率大有高漲之勢,竟然走到了“常態化應用”之地步,甚至有“顛覆本原”之憂患,不禁令人恐慌!
好長一段時間,我苦苦思索、竭力搜尋再次引發“福”字倒貼的來由,終於,在一則幾年前的“春晚小品中”找到了註解——原因是其小品中含蓋了“福字倒貼”的內容、情境與情景。然而很遺憾,大腦雖能定位,卻一直苦於找不到該小品之題目。記憶中,就是從那年春晚的那則小品之後,“福”字倒帖的潮流就趨之若鶩,且氣勢越湧越洶。
記得我們的長輩們在過年時總喜歡把寓意吉祥的紅聯貼往各處,大到入戶大門小到園林幼樹,一定要物物生華處處喜慶才算好。舉幾個例子:入戶大門要貼大大的“福”字,寓示五福臨門。牆壁上要貼方正的“福”字,以迎接四季之福。櫃子上就貼“衣物滿櫃”,預示日子越過越富足。水缸上要貼“水滿缸”,表示用度豐沛充足。牲口圈就貼“六畜興旺”,寓示耕業興盛。廁所就貼“講究衛生”,警示汙出必淨。祖輩們恰到好處的編辭,不僅蘊涵著對生活的美好向往,更體現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貼福”自古以來就象徵著“福臨”、“迎福”、“納福”之祥兆。突然,在我們這一代人中,也就是自從那年、那春晚、那小品之後,有些人竟然這樣幹,而且這樣乾的人還真不少,比如:牆壁上的“福”居然可以倒貼,美其名曰:自己家牆壁上的“福”倒貼過來,“福”還是“倒”在自己家。還有,櫃子上、水缸上可以“倒”貼“福”,竟然說衣物、水是從裡面往外取,故而可以“倒”著貼“福”。再有,因原來的牲口圈現已改為蓄存半廢品的庫房,半廢品多少有些垃圾的意味,所以牲口圈可以“倒”著貼“福”。還有廁所,言說本來就是產生汙穢的地方,所以要在廁所“倒”貼“福”字。諸如此類現象真是多不勝舉。近幾年,更有甚者,居然入戶門上也“倒”貼“福”。我私下認為,這種所謂“時尚”文化,實在是要不得的!
近年來,除了有人“倒”貼“福”,有些年畫上竟然也頻頻出現“倒福”現象。比如就有這樣讓人不可理喻的年畫:一幅紅丹丹的方形吉祥圖片上,“全家”兩字正寫,“福”字卻倒寫。還見過這樣一幅更糟糕的年畫:極其喜慶的背景圖片上,一邊寫著“國泰民安”,另一邊卻是一個大大的“倒”寫“福”字。說實在的,這樣的年畫,不僅不能使人產生“吉祥感”,反而讓人產生強烈的“罪孽感”!依我看,這樣的創作真是大錯!
現代社會是網路社會,手機覆蓋了人們生活方方面面,下自孩童上至老人幾乎人手一機“機不可失”,只要得空不是遊戲便是朋友圈互動刷屏。便捷的通訊裝置不僅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絡,更充實了現代人的休閒娛樂時光。手機的各種高科技功能更是隨時代的洪流捷足先登,僅系統內設定的各種“表情包”、“手勢語”等等,就能滿足想要的任何需求……說到這兒,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在手機的系統設定裡,就設定有“倒福”。然而,以我一愚婦之見,自不量力斗膽批評一句:系統內設定“倒福”,確確實實是一種嚴重的錯誤社會導向。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喜慶的節日,每每此時,親朋好友之間總喜歡用各種方式互相道賀。近年來,網際網路以其通達便捷的優勢,使網路拜年迅速走上巔峰。在中國人心中,“福”代表著最高禮遇,因而每年春節,當新年鐘聲敲響的那一刻,鋪天蓋地的“福”便忽如一夜春風來,千“福”萬“福”迎屏來。這時,相信大家看到的是不同的“福”。過年是很喜慶的,大家互賀新春,點贊互動,一片歡騰。然而此時,面對手機螢幕上爆滿的“倒福”,卻真不知該如何下手了:贊吧?大過年的應該“福到”、“納福”才對;靜默吧?又不捨得漠視親友那份真誠熱切的祝福;關鍵是,自己也按捺不住那顆狂喜熱烈之心吶!其實大家都明白,沒有一個人是心存惡意的,而僅僅是我們缺少了那一份對“福”的思考。會怪罪、譴責嗎?當然不會且一點兒都不會;如果要有,那只是一份愛的提醒。
我們說“福”文化蘊涵著人類對上天神靈的恭敬、敬畏之心,上為天下為地,頭頂天腳踩地,這是亙古不變之天道。那麼從遠古甲骨文的象形文字看,若將“福”字“倒”貼,呈現的是一幅與“福”文化背道而馳之圖象,也就是說把“福”文化徹底給意會錯了。因此這樣做,是徹底錯誤的!
人類作為萬物靈長既然發明了文化,就不應該輕易顛覆幾千年源遠而至的原始文明。我們這一代人,拿不出足夠論據來推翻幾千年的文明史。“福”字,是要永遠寫對的!
既然文中談“倒”貼“福”,那麼就一定不能沒有關於“倒”字的解釋。字典中關於“倒”字,大致是這樣說的:有兩個讀音dǎo和dào。在本文中,除特殊標註外“倒”皆讀四聲。羅列與本文相關之“倒”的三種解釋,為:第一種,反過來、相反地:倒行逆施、倒貼。第二種,位置上下左右翻轉:倒立、倒掛。第三種,向後、往後退:倒退、倒車。從中可以看出,“倒”字在本文中的意思是和第一種解釋完全吻合的。再聯絡第二種和第三種解釋,可以利用思維咂巴出“福”字“倒”貼寓意是不吉祥的!至此,回頭看前面講述的兩則古代“倒”貼“福”的故事,更明瞭其實當時確實是迫於不得已而採取的善意“口彩”!再結合字典中關於“五福臨門”之“臨”字與“倒”字的字意區別,更易得出:“倒”貼“福”與“福”之本意是大相徑庭的!
再者,我們見過藏語、日語、英語、拉丁語,沒有任何一種語言符號是可以倒著看的,人類也沒有頭點地腳朝天生活在地球之上的。
列舉種種論據,進行多層面疊加思考,顯而易見:“福”字絕不可“倒”貼,“福”字“倒”貼無異於將“福”寫錯!
一則春晚小品能導致一種錯誤性文化無節制滋生並蔓延,其充分證明這是一個整體缺乏深度思考的時代。這也同時在以另一種方式提醒公共媒體應儘量不要出品歪七扭八的娛樂產品,不給社會播撒不良種子,以避免人們一昧隨波逐流。反過來說,無論世界怎樣,我們每個人都要有鑑別能力,在不被環境魔化的同時,還要儘量為改善世風作出一些努力,這既是對自我文化的一份堅守,也是對社會文化的一份責任。
在這個浮躁忙碌的時代,成年人不僅自己浮躁忙碌,還要將活潑的小生命驅逐於成人監視之下的浮躁忙碌之中方肯罷休。我們寧可用盡各種教育法則去鞭策幼兒怎樣規範寫好一個外國字母,卻浮躁忙碌到自己從未對一個走在錯誤邊緣的本國文字有過思考。儘管這個文字令國人怎樣喜歡對國人何等重要,儘管它的錯誤使用就在每個成年人的視線之下頻頻出現,都沒有多少人真正去關注。也許,當下之中國,成人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僅僅是直面分數與升學吧?但是,生命中,畢竟應該有其嚴肅的東西在裡邊。如果,由於我們的“隨意”或“不謹慎”而導致錯誤性的文化發生了延續、擴散,傳到了我們的子孫手裡,傳到了國門之外,那麼,我們將是這條文化傳播鏈條上不可寬恕的罪人!
然而,當一種錯誤性問題成為一種社會性問題時,其實質反映的一定是某種社會疾症。因而,造成如此嚴重的社會性錯誤,其問題本質真的僅僅是“浮躁忙碌”那麼簡單嗎?不,絕不是。“浮躁忙碌”只是浮影,真正腐蝕精神的:是人心的普遍性冷漠、是嚴重缺乏的社會責任心、是怯於挑戰的擔當、是被急功近利榨取掉的人文情懷,這些,才是真正的社會疾症,才是真正令人所擔憂的。人們你追我趕一路向前,看看,還有多少人還肯願意付出、冒著危險投身於社會公益事業。
讓我們領悟“福”文化,就從寫對“福”字開始。願每個人都享受“福”,每個家庭都充滿“福”,每個民族都擁有“福”。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其一筆一劃穿插之妙,偏旁部首搭配之巧,象形音調考究之美,無不彰顯古文明的原始之美及老祖先的才能智慧。探索領悟漢字,需要我們用畢生的努力來學習。
中國人講究氣場,中國“福”,就是最好的氣場,願每個中國人都寫對“福”字。一個人氣場好了,能帶動一群人;一群人氣場好了,能帶動一片人;一片人氣場好了,能帶動一個民族;一個民族氣場好了,能帶動整個世界!就像今日之中國,正如一顆璀璨明珠熠熠閃耀於世界東方;就像今日之中國文明,正如一盞明燈為世界指引著前進方向!
過去,中國漢字從遠古時代就聞名於世;如今,中國漢字正隨強大國力趁勝而上走向全世界;未來,中國漢字必將以中國文化為導向在國際社會獨佔鰲頭。
今日世界,是國際社會開放性時代,中國始終秉持國際主義精神,展現出可貴的國際視野、人類意識和憂患意識,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福澤天下”之美德,為全球發展與人類進步事業作出更大貢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泱泱大國對全世界人民的殷殷關切與偉大責任心,願我中華光耀世界,為全人類帶來幸福!為此,中國漢字必將成為全球熠熠發光的文明火種,願每個中華兒女都傳承好中國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