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 村
文化部原部長、著名作家王蒙曾受邀到鄭州市圖書館做了一次關於閱讀的講座。這位文化名家在講座中闡述了三個觀點,一是要閱讀,不要“悅”讀;二是網路瀏覽不能代替紙質閱讀;三是要始終保持學習的心態。這三個觀點,很給人以啟迪。
說來已有些年頭了,除了為了高考,大批學子要重走“十年寒窗”苦讀之路以外,國人中逐漸流行起一種讀書的觀念,就是用“悅”讀來取代閱讀。河南省有家出版社還出了本雜誌,名字就叫《快樂閱讀》。也許,在茶餘飯後,讀一本武俠、言情小說,讀一條“段子”,讀一些休閒類報刊是愉悅的。但王蒙先生卻認為,“當閱讀變成一種單純解悶的方式,就會走向低俗,像古人那樣認真讀書求真理、求學問、求經世致用的讀書人的比例就會越來越小”。鑑於此,他便明確建議,“大家應該讀點讓自己費勁的書”,因為“閱讀不單單是悅讀,應該是攻讀,攻讀就像打仗一樣,要經歷艱難才能把它拿下來”。
實際上,讀書是有淺閱讀和深閱讀之分的,讀輕鬆愉悅的消遣休閒類作品,不用多費腦筋,屬於淺閱讀類的“悅”讀。而對於閱讀目的是“求真理、求學問、求經世致用”的讀者,非深閱讀不可。
想來王蒙先生的“攻讀”應是偏重於人文類經典吧。而古今中外,此類經典俯拾即是,如《道德經》《史記》《孫子兵法》《資治通鑑》《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理想國》等。凡有知識難度和思想深度的書籍,要抱著休閒消遣的態度,不用心細讀,不花點苦功鑽研是不可能讀得進去的。
如果硬要說讀有知識難度和思想深度的書也是“悅”讀,那其實王蒙先生也是贊同的,因為他還明確指出,“讀書的艱苦其實是快樂的源泉”,這類似於“有味人生苦後甜”。此等讀書之樂,只有苦其心志的“攻讀”者方可擁有,與淺閱讀是不在一個層次的。
古人云:“學海無涯苦作舟。”然而,多數古人讀書,其實還是衝著“書中自有黃金屋”,而且還有“顏如玉”及“千鍾粟”的,一句話,讀書會收穫豐厚的物質回報,因此,他們才不厭“三更燈火五更雞”,乃至窮經皓首,如范進、張生之流,大概屬於此類。但古人也有以苦讀獲取經世致用本領的,如醫聖張仲景苦讀醫學典籍,終有《傷寒雜病論》,司馬遷忍辱負重苦讀歷史資料,終有《史記》等。
苦讀一般都為深閱讀,對書中的學問淺嘗輒止,不經受書香的長期薰染,就不可能深得其箇中三昧,在淺閱讀中即便也有愉悅感,頂多是一種“小確幸”。
“蹉跎莫遺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讀書好的道理,國人皆知。但毋庸諱言,目前,若撇開學生不提,愛讀書的國人,確實不多。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15年,加上閱讀電子書,我國成年人閱讀圖書人均也不到8本。國內第三方資料研究機構比達諮詢(BigData-Research)釋出的《2019年中國數字閱讀市場研究報告》顯示,當年度我國人均閱讀量達到7.99本,幾年間幾無增長。
隨著時代的發展,可以預見讀電子書的人會越來越多,但一如王蒙先生所言,網路瀏覽不能代替紙質閱讀。因為讀電子書和讀紙質書的方式與感受均有差異,就網路閱讀尤其是手機閱讀的即時性,大批“低頭族”即便也在閱讀,也很少有讀大部頭書籍的,多數人是在隨意瀏覽感興趣的資訊,呈“碎片化”閱讀狀,讀來讀去,也是增長不了多少見識的。
奉勸列位,還是聽一聽已到耄耋之年的王蒙先生對我們的忠告,養成“攻讀”書籍的好習慣,且“始終保持學習的心態”吧。這樣,只會讓我們終生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