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達明理的智囊
1.朱元璋正處於困惑和猶豫之中。“須取秀才心肝”,這裡的“心肝”,既可以直接指秀才身體上最重要、最寶貴的一部分,又可以意指秀才精神上最看重、最得意的東西。夢中的神仙並沒有指教清楚,若是前一種理解,剜去秀才的心肝,國家一批有用之才將死於非命,朱元璋作為開明之君不情願看到,所以,朱元璋才戚到困惑和猶豫。而夫人馬皇后按後一種思路去理解,既切合情理,又不違背神仙的指教,朱元璋不得不佩服之至,“眼睛一亮,大為高興”。
國家一批才子得救了,且因廣泛徵集秀才文章,秀才們可以看到學問的價值,盛讚天子英明,更加發憤用功,為國效力。
2.人心的向背關係到社稷的安危。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才能繁榮昌盛,是否以民為本,能否得到人民的擁護,這關係到王朝的發達,國家的興亡,豈能“捨本而問末耶?”因此,表面上看,趙威後的答話與齊使的問話層層遞進,有程式的先後之分,但實際上反映出先秦時期兩種思想方法的區別。是否以民為本,任賢愛民,這已被歷代無數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證實了的,有關社稷安危、國家存亡的大是大非問題,又怎能是“先賤而後貴者乎?”
體察民情,深知民意,這歷來是古代賢君明臣治國治政的根本。戰國時期民本思想是統治階級一種普遍的思想,趙威後與齊使的對話,展現了這種任賢愛民,以民為本的進步思想。
3.“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批評是一味良藥,大凡成大事者都善聽“諤諤之言”。唐太宗因善於納諫而成為一代明君,開創了大唐盛世。失去了批評就失去了鞭策和幫助,就會使我們把自身的懦弱誤作忠厚,把兇焊誤作豪放,把任性誤作自信,把圓滑誤作睿智……許多人因此而陷入孤芳自賞的泥潭,演繹出一幕幕人生悲劇。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因聽不進伍子胥的批評意見,自以為是,驕傲自大,終為越國所滅。
批評是對心理承受能力的磨練。今天,正由於獨生子女長期在讚美聲中長大,走向社會,應對挫折,便缺少了一份從容,喪失了一份信心。須知,人生路上多坎坷!自小一帆風順,溫室中成長的幼苗,怎能經得起風霜雪雨的考驗?
批評是一種幫助。“難得是諍友,當面敢批評”。批評者往往會被人們一時所惱恨。所以,只有真正的良師益友才會拋棄“好人主義”、“明哲保身”的人生觀,置別人的忿恨於不顧而發出真誠的批評。不批評是老師對學生、上級對下級、父母對孩子錯誤的縱容;不願批評是對學生、對下級、對孩子從頭徹尾的放棄!批評不是打罵,批評不是懲罰,更不是假以公而洩私憤。批評是心底無私、對人關懷和愛護的坦率表白。所以,缺少批評的社會是一種畸形病態的社會;缺乏批評和被批評的人生是一個不健全的人生。
讓我們多一份批評的責任,少一份好人主義的安道;多一種接受批評的勇氣,少一份面對批評的怨氣。在一個有批評和能被批評的健康環境中順利成長。
4.綜觀人的一生,主要應該做好兩件事:一是做人,二是處世。所以,人在孩提時代,一定要受教育,學會如何做人,同時學習各種處世本領。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美好願望,享受幸福人生。在人際交往中,懂得通情達理是人格高尚的體現。要知道,在人生中,人格的力量是無價之寶,它會給人的一生帶來無窮的快樂和幸福。大凡人格高尚的人,想問題,辦事情,都懂得通情達理。
經驗告訴我們,沒有那個年齡應有的德行,就有那個年齡該有的一切痛苦。孩子們雖然對生命充滿了熱情,對未來充滿了嚮往,但是他們畢竟見少識寡,對生活的體驗也不深,因而懂得的人情事理也是朦朧的、似是而非的。所以,長輩們要以一種朋友式的、充滿人情味的、寓理於情的言傳身教,去教育和感化他們,使他們及早學會如何通情達理地做人和處世。
5.記得辛棄疾在《南鄉子》裡有這麼一句話:“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孫仲謀即孫權,他年未二十即繼承父兄基業爭雄江東,但他並不滿足佔有東南半壁江山,儘管他對陣的是擁有“臥龍”諸葛孔明的劉備,麾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曹操,他都不在乎,因為他始終牢記“須知少曰拿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終使一代梟雄曹操也不能不讚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氣,喜好田園志在平淡者,如陶淵明,志在報效祖國者,如陸游,志在拯救人民者,如孫中山。志在金錢者,如巴爾扎克筆下的葛郎臺老頭……不管他們的目標有何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志氣是他們人生大廈的支柱。
“櫪驥不忘千里志,病鴻終有赤霄心。”“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一句句警語告訴我們,不論什麼時候都不應該忘記自己的志向,自己的理想。“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賦有《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這些聖賢即使在落魄不得意時,也能創出如此偉績,都是他們始終執著於自己的志向。“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蘇軾說過:“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讓我們牢記這句話,做一個有志氣的人。
6.對樂羊子來說,勸告他扔掉不義之財,這樣的妻子是益友;激勵他完成
學業,這樣的妻子是嚴師;能給婆婆講明道理,能幫助丈夫成為有德行的人,這樣的妻子是個賢良孝順的媳婦。
夫妻之間的愛情,除了表現在兩人的相敬相愛外,還有重要的一面,就是要在事業上互勉互利。古人把妻子稱為“內助”,在本故事中樂羊子之妻就為我們樹立相夫教子的賢內助的典範。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夫妻是家庭的和諧。強調“正家”的作用,就要關心夫妻關係。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優良傳統的國家,向來提倡夫妻之間舉案齊眉、相敬如賓。感情是夫妻間互相互相支援、從善如流,是一個家庭幸福美滿的前提。聰明的人們全身心的去構築前提吧!
7.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這是很重要的成功要素。比如說有些事情有政策,可支援可不支援,有中間路線,可做可不做。這些機會在有些主管人員手中就是彈指之間。那麼他為什麼會幫你做?
為人謀而忠,就是應該在將來什麼時候你可以幫助他,對他個人來說可能有這種期待。雖然大家沒有用語言明確表達如何幫助,但是這是一種對你的忠、對你的信的一種報償。那他是憑什麼相信你,為你這麼做的呢?就是基於對你過去的認知和了解,他對自己的未來做出的判斷。
8.有一個人,她永遠佔居在你心最柔軟的地方,她願用自己的一生去愛你;有一種愛,它讓你肆意索取和享用,卻不要你任何回報這一個人,叫“母親”,這一種愛,叫“母愛”。一首《遊子吟》道出了千百年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我們的生命都是母親給的,我們的血液裡永遠流淌著母愛,揮之不去。就算我們過著最平淡的生活,母愛也滲透在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但也許是太多的工作和生活瑣事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空間,也許是母親手中那風箏的線放得太長……與母親的愛雖然彼此潛伏,只是覺得犯不著,也沒空親熱肉麻地去表達。母親只是寄存在我們心中的一個小角落,只要她好好的就會忽略她的存在。知子莫如母,她在用自己的勤勞,節儉,平和的心態,低調的處事,熱愛生活的態度默默的教育著我,激勵著我。
9.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女子都是目光短淺,沒有主見,一切唯男人之命是從。其實,據科學家研究證明,女性在智力上並不比男性差,只不過大多數女子從小就被限制在一個很小的天地裡,其智力、潛力得不到正常的發揮罷了。事實證明:她們的潛能一旦釋放出來,再加上某些優於男子的特點,如戚情細膩、善解人意等,那麼,對於事物的分析判斷能力並不比男子遜色,甚至要高於男性。特別是在一些重大的問題上,由於她們處在旁觀者的位置上,得以用局外人的眼光冷靜地、客觀地去觀察,因此,往往比作為當事人的男子看得更加透徹、更為深遠,也更富有預見性。歷史上,這樣的女性不乏其人,以上所說的伯宗的妻子便是她們中較為出色的一位。她雖然沒有親臨其境,耳聞其聲,但從對丈夫的個性的瞭解,對陽處父的認識,以及對晉國大夫們評價,見微知著,似乎從丈夫得意洋洋的神情中,看到其將面臨災禍的可怕結局,因此未雨綢繆,既及時地提醒了丈夫日後要多加小心,同時,又對有可能禍及兒子而做了安排,使得伯宗家免遭滅門之災,後繼有人。其深謀遠慮,沉著冷靜之見識,令人敬佩。
10.古人云:“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個人來到世上,從生到死,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幾十年的,想來也的確不容易,尤其是在官場上的混混。但像侯敏這樣兩次大難臨頭,又兩次化險為夷的,真叫後人疑心是說書人的虛構情節。不過,如果我們在夜深人靜之時,看看自己或周圍的人和事,因禍得福的,或因福得禍的也並不少見,這並不是說什麼命運在捉弄人,而是生活的經驗使然。
大概凡人有禍則警,警則慎世待人,故能得福:而有福則驕,驕則盛氣凌人,故招致禍。侯敏妻子董氏能權衡利害,看破禍福,不計眼前得失,遇到變故沉著冷靜,提醒、勸導、寬慰丈夫,撫之以情,曉之以理,不難表現出中國婦女賢慧、忠貞的傳統美德,而且也表現出其不同凡響的遠見卓識,的確是一位難得的女中豪傑。
11.善良者又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識大義而又不惜小惠者,一類是婦人之仁者。兩者的區別在於,婦人之仁者徒勤小惠不知大義,他們認為他們點滴的善舉就足以讓當今世人都過上“輕鬆感激的生活”,而識大義者,則知道更深層矛盾之所在。他們不會因為施捨了小惠,就盲目地“輕鬆”和“感激生活”。那麼,什麼是大義呢,至少應是能超越自身的既得利益,敢於正視現實中的種種不公正、不合理。僅有大義不能直接解決問題,但是如果失去大義,那麼就連問題都看不到,更談何解決。
12.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對自己即將失去的權、勢、財、錢等憂傷不已。殊不知,這些東西都不可能永遠佔有,一味地沉迷於這些東西之中,最終會把自己毀掉。要想開些,把功名利祿看作過眼煙雲,得而不喜,失而不憂,以超然的胸懷對待它們,你才會擺脫它們的束縛,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則可以超然物外,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人,快樂幸福的人。
13.“南柯一夢”這個成語來源於唐朝李公佐著作的《南柯太守傳》。唐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寫淳于棼醉後夢入大槐安國,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享盡榮華富貴,醒後發覺原是一夢,一切全屬虛幻。後人因此用“南柯一夢”借喻世間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場空夢。現在常比喻為一場空歡喜。
勢利繁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在名利場上獲得一定權勢、地位的人,若想固守自己的一方靜土,求得一生的平安,則應當注重德性,注意順乎自然,絕不可強求。
洪應明先生在《菜根譚》中說:“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村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徙興廢。若以權力得者,如瓶缽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這些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的榮華富貴,如果是因為施行仁義道德而得來的,就會像生長在大自然中的花一樣,不斷繁衍生息,沒有絕期;如果是從建立的功業中得來的,就會像栽在花缽中的花一樣,因移動或環境變化而凋謝;若是靠權力霸佔或謀私所得,那這富貴榮華就會像插在花瓶中的花,因為缺乏生長的土壤,馬上就會枯萎。這就告訴我們,沒有道德修養,僅靠功名、機遇或者是非法手段求得的福,千萬要警惕,它們不是不能長久,轉瞬即逝,就是意味著災難,伴隨著毀滅。只有那些德性高尚的人,才能領悟箇中道理,保住一生平安。
14.明代的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時候,待人接物應剛直嚴正;當政治黑暗天下紛亂時,待人接物就要剛直與圓滑並用。對待善良的君子要寬厚,對待邪惡的小人要嚴厲,對待一般平民則要寬嚴並用。”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事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人當寬嚴互存。這是因為太平盛世有明君相執政,他們大都虛心納諫,表彰善行,所以,一個人的言行即便是剛直嚴正,也不會受到任何殘酷的迫害;反之,如果是出於昏君奸臣當道的亂世,一言一行都必須要求儘量圓滑老練,否則,稍有不慎,就會遭來殺設身之禍。屈原之姐、梁公之姐對弟矯枉過正,固然有必要,但如果不看時代背景,一意孤行,也是要撞南牆的。
15.企業必須做到知人善任。“善任”就要“知人”。“知人”也叫“識人”,識人就是要善於發現人才,準確地識別人才。它是人才管理人員和管理機構的基本職能,是人才使用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環。發現和識別人才,是一個“剖石為玉,淘沙為金”的過程。一個人是好是壞,是否德才兼備,不能只聽本人表白或別人反映,也不能只憑檔案,而是應看其一貫行為,觀其實踐表現:不僅要看八小時表現,還要看八小時以外表現,看其全面;不能光靠某些考核人員閉門造車,而是應走群眾路線。各類人才思想業務素質究競怎麼樣,群眾看得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每個人才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氣質,企業在選才時千萬不可只注意那些能說會道的“鐵嘴巴”,而輕視那些不吹不捧、多幹少說的實幹型人才。
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才能是有所偏重的。能說的人往往引人注目,早被發現和啟用;而那些埋頭苦幹、不善言辭,對自己的才能、工作成績不善張揚的人,往往很難被發現,其中優秀人才很可能被埋沒。所以要廣泛聽取正反兩方面意見,既要看“德”又要視“才”,既要看錶現,又要看實績;既要有定性考核,也應有定量考核,實現識才的科學化和合理化。知人是人才使用的前提,也是用人的依據,對人做出相應的評價,使其有相應的地位,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位置上。錯誤地評價和考核結果,往往是壓抑人才和錯用人才的開端。
16.韓信是千古名將,但是在他拜將之前,識其才者並不多。項羽不用,他投奔劉邦,劉邦也不器重他。若非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就可能失去這樣一大將,建立漢朝基業的歷史恐怕就會改寫。像這樣一個人多不識的千古名將,一個漂婦竟然能在其貧踐之十就看出其材,其獨具慧眼怕蕭何也不及。
漂母的高明,就在於她能激起韓信的自尊,使其努力發憤。事實證明:再大的天才,也不一定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需要別人的指點和幫助。
17.作為領導者,要真正識別人才,就要進行全方位的審察,看其是否具有相當的能力,是否有發展前途,是否可以委已重任。如果不注重一個人的學識、智慧、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與使用,不注重其專長的發揮,僅憑一個人的相貌來判斷其能力的大小,甚至由此愛決定人才的取捨,那麼,必將導致人才被埋沒,事業受損失。
18.生活中,這是一種高超的語義雙關技巧,它既可以痛快淋漓地發洩自己的憤怒,又能使對方不便於直接還擊而處於尷尬的境地,因為如果你與她計較,她說她是在罵別人;你說她沒有罵你吧,可你又明明戚覺到她那綿裡藏針的逼人鋒芒。咱們如能好好地體會一下王佐之妾的言下之意,便會深以為然也。我們發現,類似王佐之妾這樣的指桑罵槐術,一般來說,女性用之較多,這大約是與她們是弱者,且又愛渲洩厭情的性格相吻合。因為是弱者,故在受了欺凌、委屈之時又不得不發洩,於是,只好採取這種指桑罵槐術了。
另外,旁敲側擊,卻弦外有音。這種不動聲色的聲東擊西的說法,卻以有意味的境界更能扣動人心。例如,有一段時間了,你曾經答應朋友要請客,可能是由於忙於工作,一直沒安排出時間兌現許諾,有一天你那位朋友故意裝作無意地對你說:“我有個小學同學,原來說好要請我,可一直沒動靜。”這是什麼?濟南話說:“敲缸聽”。敲缸聽,並不是真的拿個什麼東西敲缸以讓別人聽響聲,這裡用的是它的比喻義,說的是有話不明說,而是旁敲側擊,讓聽話者感覺到話裡有話,弦外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