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本來是一件愜意之事,不僅可以放鬆心情,還可增長知識。但是若是在很多壓力下讀書,卻可能極其痛苦。而且讀書也需要一定方法,很多人即使讀過很多書,依然無法開竅,甚至愚不可及。
北宋大才子蘇軾之所以學問高深、文采飛揚,就是因為他非常喜歡讀書,而且善於總結,所以才留下了無數的傳世篇章。有一次一位書生落第,先生還特地寫詩安慰他。下面分享蘇軾的一首七言詩,暢談讀書和做人,一輩子至少要讀一遍。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
北宋:蘇軾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復窺園葵。
朅來東遊慕人爵,棄去舊學從兒嬉。
狂謀謬算百不遂,唯有霜鬢來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拱矣歸何時。
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痴。
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唯有長嗟諮。
神宗熙寧三年,28歲的書生安敦以秀才的身份參加了鄉試,其結果是“失解(落榜)西歸”。得知這個訊息,詩人就在送別時贈詩一首,在其中既談論做學問的道理,也委婉地勸慰對方回家安心讀書,只要熟讀深思,就一定會掌握典籍中的精妙之處。
其實蘇軾的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他不僅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而且還差點送掉性命。但是越是無比失意的人生,越是可以磨練一個人的堅強意志。蘇軾深深地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便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傳授給他,也希望其少走彎路。
前四句先說明讀書的方法及其重要性,作者認為,讀過的舊書要重新一遍遍地誦讀,讀熟了就會明瞭其中的深意。但如果今日閒散遊蕩,將來就很難有所作為。
先生強調要百讀不厭,同時還要熟讀深思。只要一直這樣努力,不僅可以獲得讀書的樂趣,而且能夠積累很多知識,那麼以後考取進士、進入仕途,就是順理成章之事。
接下來的四句,回憶自己的求學經歷。蘇軾曾經在家裡斷掉一切不必要的交際應酬,在院子裡著書立說之時也非常專注,就連那些奇花異草都沒空去欣賞。後來他離開眉山之後,東遊求學,便摒棄了曾經非常不認真的求學態度。
詩人告誡對方,學習需要專心,不可輕易地受到外界的影響,並說出了自己的切身體驗。朅(qiè),離開的意思。“慕人爵、從兒嬉”的對比,表達詩人對仕途的嚮往,以及對不嚴謹學習態度的矯正,所以後來才成為一代大儒。
作者情緒似乎有些激動,不僅談論學習,而且還引申到做人的道理。“狂謀謬算百不遂,唯有霜鬢來如期”,意思是說,有時候千謀萬算,卻事事成空,只有頭上的白髮如期而來。
蘇軾年輕時理想遠大,也立誓要建功立業,可是蹉跎了幾十年,卻發現自己竟然處境堪悲。“百不遂”三字,將一生的坎坷都概括殆盡,也是極其無奈的情感抒發。
先生忽然又想起在故園時的生活場景,“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拱矣歸何時。” 當年自己手種的松柏,估計可以兩手合抱了。蘇軾從小喜歡栽樹,他曾在少年時種樹滿松岡,詩人初移一寸根,便瑣細如插秧。一棵樹就代表著一個期望,可是先生雖然曾在家鄉種了三萬棵樹,卻並沒有讓他飛黃騰達,可見命運是多麼難以捉摸。
不過詩人還是希望書生不要步自己的後塵,於是最後又安慰對方,“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痴。”如果早知道每件事都是命中註定,那我十年來的浪跡生涯,就不是極度無知。
詩人一邊囑託對方要努力學習、積極上進,一邊也悲嘆自己的不幸,“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唯有長嗟諮。”臨別時囑咐你,千萬別計較一時得失,卻又讓我長嘆不已。其實沒有人可以徹底放下,即使先生自己如此倍受折磨,也還是無法釋懷,何況一位剛剛落榜的書生。
蘇軾雖然有些感慨,但這首詩卻令人啟迪深刻。詩人認為讀書要注意幾點,首先應該百讀不厭,並熟讀深思;其次還要專心致志,善於總結。第三就是需要端正態度,具備嚴謹的求學作風。
同時先生還提到如何做人,即使狂謀謬算,也不一定可以計劃實現。只有不計較得失,專注於求學和做事,反而會讓人心情放鬆。最後當你不在意功名時,心境就會顯得恬靜,卻可能有意外的驚喜。不過無論是讀書還是做人,都沒有固定不變的規律可循,必須要善於變通,與時俱進,方可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