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是誰,何為周公之禮
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工作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我們每天都要拖著疲憊的身軀去應付白頭的工作和學習,晚上好不容易回到那個溫馨的家,真的恨不得馬上就進入“溫柔鄉”,與伴侶行“周公之禮”,這裡的“周公之禮”僅僅指的是夫妻生活。
隨著社會的發展,“周公之禮”的精華在歷史的變遷中,慢慢的正在失去過去的概念了,今天咱們就簡單的來了解下“周公之禮”。
周公之禮,顧名思義,這個禮是周公定的,那咱們就先來說一下週公吧!
周公,姓姬,叫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是周武王姬發的親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後來因為功績,被賜以公爵,所以大家都喊他周公,這個“公”是爵位。
後來周武王姬發去世,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就是由周公來攝政的,在攝政監國的七年過程中,他屢屢建功,後來這些功績都被《尚書·大傳》記載,簡單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為了給自己的侄子鋪好道路,周公非常的用心,而且招賢納士,只要是聖賢前來,哪怕是吃著飯都要吐出來,先去接見這些大才,因此,被後人稱之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其中這個“周公之禮”就是在攝政監國過程中完成的。主要是針對婚戀,從男女說親到嫁娶成婚,共分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敦倫七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具體細緻的規定,合稱“婚義七禮”、“士婚義七禮”,即使是現代我們民間的婚嫁習俗都依舊保留著這些元素。
這也是繼上古時期,人皇伏羲制定一夫一妻制之後,又對一夫一妻制的一次繼承和補充,對未來的婚嫁有著深遠的影響。
周公之禮的歷史背景
周公攝政監國,為何制定“周公之禮”呢?相傳,西周初年,年青的男女情侶,彼此愛慕,往往不懂得剋制激情,懵懵懂懂的就把關係發生了,這樣偷吃禁果的現象蔚然成風,女子未婚懷孕,女方的父母知道之後,往往免不了要對女子一頓斥責,更加有外人的眼光和唾沫星子,很多還未出生的無辜嬰孩,就要腹死胎中,倘若是有責任擔當的男人呢,就會對女子負責,補上一個正式的婚禮,風風光光的把姑娘娶過去,也算是對人家姑娘負責了,而倘若是碰上個膽小懦弱的男子,又怕擔責任,這姑娘的名節就算了毀了。
因為這種情況,已經成風氣了,此時監國的周公,制定了婚嫁的禮節,畢竟法制沒法去管理戀愛,只能透過禮法來規範。
“周公之禮”的大概內容
周公之禮共分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敦倫七個環節,其實就是兩個相愛的年青人想要結合的法定流程。
在男女交往了一段時間之後,戀情發展,需要昇華,那必然需要結為夫婦,以表貞烈,那就需要按著這個流程走下來。
第一禮,納采:這一禮是婚姻程式的開始,《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男孩子想要和女孩子戀愛到了一定程度,是不能私定終身的,想要結婚,於是男孩子先得跟父母說,然後男方家派遣媒妁前往女方家提親,送禮求婚,在得到女方的應允後,就要再請媒妁正式向女方家納“採擇之禮”,故稱“納采”。而且最早的納采禮的禮物只能用雁,為何用雁,有何意義呢,雁是忠貞的象徵。相信大家都聽過元好問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句詞就是說我們忠貞的大雁,因為大雁一旦配偶死去,就不再相配別的禽類。而成對者往往共享甘苦,堅貞不渝,若有一方遇難,另一方必捨命保護,因此用“雁”表示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徵。
我記得《新白娘子傳奇》裡,第二集,白素貞與許仙同船分別時,許仙把自己的傘借給白娘子遮雨,後來白素貞拿著這把傘,相思不已,這時候小青開導白娘子說:
“他也許會來,也許不會來!”
“怎麼說呢?”
“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他稀罕這把傘,他一定會來。可是如果他不稀罕的話,自然就不來了。”
“那麼說,他來不來,就只為了這把傘啊?”
“那當然不是了,但是人家也是有根有底的人,如果真想靠這把傘套關係的話,恐怕也要他的家裡先點頭!還有。。。。。。”
“還有什麼?”
“還有要他自己膽大心細先開口,難道要我們姐姐開口跟他說,我是為了報恩,要跟你做夫妻,這樣說嗎!”
第二禮,問名:《儀禮·士昏禮》:“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男方家在納采禮後,再次託媒人詢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及時辰,以便男家卜問,確定吉凶如何,決定成婚與否,“問名”也被稱為“過小帖”或者“合八字”,期間也要用雁做禮物。
後來流傳後世,多與納彩禮合併在了一起,不過這裡有著不太合適的情況,倘若八字不合,男孩子和女孩子的緣分也就止於此了,可以再去與其他異性談戀愛,不過不論男孩子女孩子,都還保持著貞操。
第三禮,納吉:在男方問名、合八字後,用女方庚帖與男方生辰做了占卜,確定了雙方合適,可以成婚之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就是“納吉”之禮。古時後,納吉也是要行奠雁禮的。
第四禮,納徵:《禮記·士昏禮》:“納徵者,納聘財也。徵,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納徵之後代表者男女雙方的儀禮婚約已經完全成立了。“納徵”其實就是俗稱的下聘禮,即男方去向女方送聘禮,而且聘禮送的多少,還與女方的貧富程度與身份高低有關。
第五禮,請期:《儀禮·士昏禮》:“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徵禮。”“請期”即商量結婚的日期,是由男方家擇定幾個適合結婚的佳期,然後用紅箋書寫好男女生庚(即請期禮書),之後由媒妁帶往女方家,和女方家主人商量確定迎娶的日期。
第六禮,親迎:《詩經·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於渭。”“親迎”俗稱“迎親”,是由新婿親自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的儀式。通常是男方家將婚期通知女家之後,到了成婚日,由新郎親自到女方家迎接新娘,新娘會由其兄長等用錦衾裹者抱到花轎內,轎起之後女方家還會派親屬數人伴送,稱“送親”;當然也有的是由男方家派遣迎親隊伍前去迎娶,而新郎則在家等候。
第七禮,敦倫,這一禮則有點不方便形容,甚至當時讓周公夫人都嬌羞婉拒,這是為何呢?
當時周公與妻子親自示範推行,只不過後來在最後一個環節“敦倫”的時候,周公的妻子嬌羞拒絕了,因為這個“敦倫”就是洞房花燭夜,新人要行的房事,想必任何一個女子都不願意自己和丈夫在眾目睽睽之下演活春宮吧,更不用說周公夫人這種有身份有地位,溫文爾雅、家教良好的貴族女子。
於是周公就想辦法,他拿出一對原配的葫蘆瓢來,以此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體,剖開之後如男女有別,敦夫婦之倫,就如同把葫蘆瓢重新合為一體,其儀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載的萬物推原之理,於是陰陽合諧,乾坤有序,維綱常而多子孫。從此新婚夫婦均據“七禮”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蘆瓢也在婚禮上被奉為禮器:用根繩子拴住兩個瓢柄,表示夫婦二體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擺在新房內,象徵男俯女仰及子孫繁衍。
雖然說敦倫是性交的意思,但是專用於夫妻之間,只有有夫妻名分的男女交合才能用敦倫二字,情人間是不能用這詞的。
周公之禮對於現在婚戀的意義
很多人認為“周公之禮”是一種封建禮數,是一種封建荼毒,更有甚者認為是封建婚姻包辦的罪惡源頭。
其實不是這樣的,“周公之禮”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好青年男女的貞操,發乎情,止乎禮,避免青年男女提前吃了禁果。後來到了春秋戰國之時,魯國的孔子大力提倡孝道,這本身也沒有錯,後來的腐儒曲解導致家中父權過重,使女子越來越沒有地位,導致青年男女之間沒有戀情,甚至結婚之前都不知道對方長什麼模樣,這就成為了後來的封建包辦制度。
而經歷了民主革命之後的新中國,已經是男女平等的新中國,男女情犢初開,自由戀愛是人之常情,但是年輕人畢竟有的會自制能力差,所以提倡“周公之禮”是有著一定的引導規範意義的,同樣也是對女孩子名節的一種保護,而且可以避免“未婚先孕”這種情況,而且這個肚子裡的孩子也是無辜的,避免一條生命無意義的失去。
最後在這裡祝福大家都能百年好合,也希望有情人都能終成眷屬。
我是一個喜歡傳統文化的人,希望傳統文化能夠更多地幫到所以的朋友,大家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覺得我的文章能讓人受益的話,就請點贊、收藏、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看到!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劍儒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