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疾病因其發病部位特殊,症狀影響正常生活而令人煩惱,其發病或輕或重,時發時止,但又往往難以啟齒,故而,成為人們的難言“痔”隱。
我國對痔病的記載始於夏商時期,《山海經》中就已有痔病的書面記載。而在其發病機制方面,早在《黃帝內經》中便提出痔的病因是由於飲食不節、血管鬆弛、腹瀉所致。《瘡瘍經驗全書》一書中說,“飲食不節,醉飽無時,恣食肥膩,胡椒辛辣……乃生五痔。”中醫認為平素過食醇酒厚味及辛辣肥甘之品,損傷脾胃,導致溼熱內生,下注大腸,瘀於肛門區域性而發為痔病。也就是說過食辛甘肥美食物及過量飲酒使其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醫治療將其辨證為風傷腸絡、氣滯血瘀、脾虛氣陷、溼熱下注四大證型。
痔疾一般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建議有便血或突出症狀的相關人士能去專科醫院讓醫生來判斷、診斷,從而制定個性化的治療。隨著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病率的上升,便血不僅僅是痔疾引起,需要肛門鏡、肛門指檢,甚至全消化道腸鏡來鑑別診斷。
有了痔疾並不可怕,更不需要擔憂。治療痔疾注重一個原則,即“無症狀的痔無需治療,有症狀痔的治療目的重在消除、減輕痔的主要症狀而非根治,一般對各類痔的治療都是必要的”。哪個階段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中醫對痔病有著較為深入的認識,歷代醫家重視透過對病機的治療及病因的祛除治療痔病,往往採用內治法與外治法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分為一般治療、內治法、外治法及手術治療。
一般治療
多飲水,多進食膳食纖維,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和腹瀉,溫熱坐浴,保持肛門清潔等。往往針對一些症狀不明顯或是偶發的患者。
內治法
從整體觀念進行辨證施治,口服中藥,根據證型的不同可採用涼血地黃湯加減、髒連丸加減、止痛如神湯加減、補中益氣湯加減等中藥湯劑以及一些緩瀉劑或是靜脈活性藥物。
外治法
燻洗法:用中藥藥液,先燻後坐浴,具有活血止痛、收斂功效;
外敷法:適用於各期痔病及術後換藥,以膏劑、散劑敷於患部,具有消腫止痛、祛腐生肌功效;
塞藥法:用藥物製成各種栓劑直接塞入肛內,具有消炎止痛、黏膜保護或修復作用。
合理飲食,起居有度,養成良好排便習慣,多做提肛運動鍛鍊。相信可以遠離這難言“痔”隱。
易進(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肛腸科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