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討論了網際網路下的商業模式轉變和資本創新,要點如下:
- 傳統商業模式(紙媒/電信等)利潤來自主營產品,靠更大的業務規模均攤成本實現盈利,產品和渠道是核心競爭力;
- 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後,針對網際網路公司的投資評估邏輯發生了變化,從獲取利益多少演變為創造價值大小。
如果對這部分內容感興趣,全文傳送門:
網際網路+汽車,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上)
本期將接著討論,網際網路企業如何創造價值,又遵循什麼樣的商業邏輯?
網際網路創造價值的方式,是與傳統經濟結合孵化新的商業模式,也就是我們一直高頻提及的“網際網路+”,其核心路徑如下。
- 改變場景:用技術創新提高商業效率
- 改變供求:以商業效率獲得行業地位
- 改變生態:在新基礎之上構造新生態
以Amazon為例來說明這一模式。亞馬遜公司創立之初瞄準了書店市場。
傳統線下書店進書、賣書,靠差價獲利,靠規模化(連鎖)擴大利潤。
受到場地空間和租金限制,經營者需要自行擬定售賣清單,暢銷書自然成為優質選擇,由於並不完全清楚購書人,很難有針對性的進行上架,經營效率不高。
另一方面,從使用者場景角度來說,有明確購書需求的使用者往往找到最近的書店,憑經驗找到目標分割槽,面對書架上密密麻麻的書脊,透過人肉掃描檢視的方式找書。(當然捷徑是直接問老闆)
沒有想買的那本書怎麼辦?換一家,附近都沒有呢?放棄,大量需求得不到滿足是顯而易見的事。
相比之下,線上書店的購書方式使經營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首先,線上書店的伺服器運營邊界成本較線下書店有更明顯的遞減。
其次,產品種類不再受場地限制。
除暢銷書外,亞馬遜上有豐富的冷門書目,形成差異化策略:
暢銷書以較低利潤換取銷量和新使用者增長,冷門書作為潛在贏利點賺取利潤,形成長尾效應。
進一步的,亞馬遜可以繼續透過降低暢銷書售價,把更多使用者拉到線上書店,擠壓線下書店市場份額獲得行業地。
而線下書店因為品類有限,只能透過降價讓利挽留客戶,難以持久。
核心的,亞馬遜透過使用者賬號繫結、收集使用者線上行為習慣,標籤聚類後定向推送產品,提升流量成交效率。
同時透過推出新產品打造生態(Kindle/Kindle Fire/Fire TV..),從多場景覆蓋更大範圍的使用者,長期積累資料,為廣告變現和雲計算等核心盈利業務提供基礎平臺。
那麼問題是,Amazon作為一家以線上零售作為主營業務的企業,其大多數的利潤卻來自雲計算,那麼這樣的一家公司,我們就很難單一的將其定義為沃爾瑪一樣的“零售公司”,或是IBM一樣的IT公司。
依託業務A獲取海量真實資料,而後基於資料利用,進行跨界整合,在業務B上獲得利潤,實現產品、營收分離,維持高速發展。
這是網際網路公司的通用打法,也可能是網際網路+產業的Guideline。
回到汽車行業,我們不妨做這樣一種假設,當小米汽車推出9.9萬電動車(或越來越多跨界造車推出售價低於BOM成本產品),作為其構建生態、獲取使用者資料的一種手段的時候,根正苗紅汽車企業們,是否該有所反應,又應該如何反應?
傳統車企如何區別於線下書店?
「汽車與新知」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分享一名汽車人的產業、產品、成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