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內庫要說來可說是由來以久,最早能追溯至周朝,早在西周,周王室就有專門拿來享樂的財富。但具體怎麼運作,沒有太多的記載,內庫這一體系到秦漢的時候算是比較明瞭,秦漢時,農田裡收上來的稅歸國家,山林川海收上來的雜稅歸皇室,分別設了兩個官,一個大司農,給政府收稅,一個少府,給皇帝收稅,從這起歷朝歷代都有設類似的私庫專供皇室開銷,名稱五花八門,像什麼內承運庫,大贏內庫,內藏庫。說的都是一個東西,咱們統稱為內庫,這內庫的稅收有好幾項,咱這回就一項一項說,第一項是皇家土地的地租,這算是最老的一項,從內庫確立開始就有,在皇家直屬的地方,老百姓那些活動,上到耕田經商,下到砍材打獵,全都要給皇家交稅,又叫假稅,意思是皇帝開恩把土地假借給你,讓你幹這些過日子,明朝的時候還有個叫法,叫金花銀,指的就是從南直隸這些直屬地方收上來的稅,不交糧食綢緞,直接折成銀兩給皇室,中國曆朝歷代,皇家把持土地最狠的時候是明清。
明孝宗朱祐樘
明孝宗的時候皇家土地有120萬畝,到乾隆的時候就達到了150萬畝,光這一項,每年就能收十幾萬兩銀子給皇室,按購買力計算每年就是1個多億,這地租雖然看著多,但在整個內庫收入算不上多少,收入裡佔的最大的就是進恭,漢靈帝的時候號稱多蓄私藏,收天下之珍,每郡國貢獻,先輸中府,唐朝的時候節度使刺使也是收天下珍寶,上恭給皇室,甚至搞出日進月進位制,就是額外開個徵稅的名頭,一部分歸皇家,一部分進自己腰包。宋的時候更牛逼,直接讓地方宮員定期定額上恭,地方官員正好借這個機會,再巧立名目,多撈一筆,把底層老百姓盤剝個通透,朱熹就曾感慨過,此民力之所以大窮也。除了地方上貢,還有朝貢,後人們經常罵這個外貿,皇帝賞別人的比進貢的還多,其實皇帝不傻,為啥搞這個朝貢呢?賞人家的錢是國庫出的,人家進貢的東西,都是進皇帝自己兜裡的,地方進貢也一樣,地方收上來的東西運輸和儲存都是政府出錢,但是最後卻成了堡帝的私房錢,就跟現在洗錢一樣,本來公司的錢,一套操做完了進了自己腰包,宋朝剛開臺搞定量上貢,到明朝更牛逼了,直接開始收稅。
明神宗
萬曆年間,神宗皇帝等張居正死了以後,就開始大手大腳花錢,咱們舉一個例子,萬曆三十九年正月,一個月光膳食一項,就花了一萬兩千兩白銀,光憑原有收入跟本無法維持開銷,因此萬曆為此開徵了不少稅,所以說無物不稅,無地不稅,影響最惡劣的就是礦稅,雖然叫礦稅,可不是隻找礦業收稅,在兩淮,針對鹽業設鹽監,在兩廣,針對鐵業,設鐵監,收的稅都叫礦稅,這麼一項礦稅每年能讓神宗多收五十萬兩的銀子,還有一千兩黃金,這可比什麼金花銀高多了,而且這神宗多收底下的人也跟著收,甚至還有刁民假借官府名義,橫徵暴斂,《明通鑑》裡記錄了這麼一件事,萬曆年間,有奸民張禮等,偽為官吏,群小百十人,分據近京要也,稅民間雜物,弗予,捶至死。這麼一搞,可不就是民不聊生匪患四起,後世史書指責萬曆怠政,礦稅佔了很大一塊兒,除了幾個大頭,內庫還有一些臨時的收入,比如有的朝代腐敗到極點,賣官鬻爵那一套,收上來的錢也是進內庫,臨時的收入比較有名的就是抄沒官員的家產,每當有官員被抄家,家產有不少是進內庫的,明朝大貪宮嚴嵩被抄家的時候查出黃金三萬兩,白銀三百萬兩,一半充了軍餉,一半進了嘉靖自己的錢包,這還是明朝,到了清朝更絕。
和珅
和珅抄家的時候,號稱上億兩白銀的家產,全都被嘉慶收進了內府,就連宅子都賞賜給了皇族,咱們看這些內庫收入來源可以說是一項比一項惡劣,但是內庫變成這個德行也就是到了明清,最初,分立國庫與內庫,就是為了分的清楚,儘量避免讓皇帝的私慾影響國家稅收,但是後面實行起來跟本不是這麼回事,最開始還好,地方勢力比較重,皇帝就想收也不敢太造次,到了宋,地方勢力衰弱了,皇帝就敢張嘴要錢了,宋朝的時候三司使主管財政,但是管內庫的另有其人,而且三司使不能於涉內庫的事務,到了宋真宗的時候,甚至規定,管內庫的人不得向外界透露任何數字,不然直接處死,到了南宋人都跑了,宋朝這些皇室還惦記著自己腰包裡的這些錢。
宋孝宗
宋孝宗就下過一道聖旨,諸路轉運司行下諸州軍,自今起發綱運如未敷內庫正額,不許先納寬剩。意思就是說這各地方要先把內庫的數額交夠了,再去交正稅那部分,這宋朝皇帝的貪財由此可見一斑,到了明朝,皇權更強勢,撈錢就更厲害,除了上面提到明朝皇帝公然上國庫要錢充內庫用,還是拿萬曆當例子,萬曆八年為皇太后祝壽,從國庫支銀十五萬兩,萬曆九年力了賞賜工人,再次從國庫拿走二十萬兩,萬曆十年又要國庫撥三十萬兩,三年就管國庫要了六十五萬兩白銀,到了清朝,皇室向戶部伸手要錢的次數有曾無減,年年國庫都要發給內務府幾十萬兩銀子再加上各種收入,活生生養成了這個世界首富,乾隆皇帝光內務府存的白銀就八千萬兩,能預支清朝兩年的賦稅,有人統計過乾隆在位時,國家收入的百分之三都進他手裡,任何一個國家都絕無僅有的事兒,清朝皇室貪錢,一直到晚清都不加收斂,咸豐七年到同治十一年來這十三年裡光國庫調內務府的白銀就一千一百萬兩,到最後,戶部最窮的時候只剩下兩萬兩白銀,這麼一個腐敗到底兒的元竟焉能不亡,咱們常說古代貪汙腐敗橫行盛產大貪官,其實這麼看,誰最貪?還是做最高位的皇帝最貪,那些個貪宮無非就是跟著皇上拿點,一旦皇帝心情不好,他們貪的,都可要進了皇帝腰包,皇帝貪起來真的是橫徵暴斂,從根上就爛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