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國共兩黨經過談判,宣佈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三個師,分別是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三個師加上總部直屬部隊,總兵力達到4.6萬人。
原本國民黨希望透過改編來限制我黨武裝力量的壯大,但是經過十四年抗日烽火的考驗,八路軍的壯大已經遠遠超出國民黨的設想。這也導致後來一些國民黨將領對內戰持悲觀態度,畢竟“共黨”大勢已成,僅靠打壓、威脅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那麼問題來了,抗戰結束後八路軍的實力究竟有多強,是否真的如國民黨將領所說的那樣兵力雄厚呢?
我們知道,八路軍最初成立的時候,只有三個師、六個旅,每個師兵力也就一萬人出頭。到了抗戰後期,我黨實行土地改革,一路擴軍,將八路軍擴充為100萬人的龐大隊伍,這期間的心酸歷程可想而知。
好的,言歸正傳,下面我們根據八路軍三個師的發展情況做一簡要概述。
八路軍第115師是由紅一方面軍改編而成的,在成立之初全師約有一萬五千多兵力,是當時八路軍三個主力師裡兵力最多的一個師。抗戰期間,第115師開闢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和山東根據地,透過土地改革等積極舉措解放農民,吸引大量農民參加八路軍。到抗戰後期,第115師總兵力已經發展到27萬餘人。
八路軍第120師源於紅二方面軍,在成立之初只有1.4萬人。抗戰期間,第120師利用山西地方優勢,撬閻老西的牆腳,直接推動軍隊發展迅速,總兵力達到8.5萬人,這還不算地方民兵部隊。
以王震領導的359旅為例,開赴前線時該部只有千餘人兵力,僅過了半年時間,359旅的兵力就擴大了十倍。原來王震在山西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幫助各地建立游擊隊,打破了具體番號的限制。就這樣,到1938年1月,359旅共計1.1萬餘人,都快要趕上120師一個師的兵力了。
八路軍第129師主要是由紅四方面軍改編而來,全師兵力共有一萬三千多人,是當時兵力最少的一個師。等到抗戰結束時,129師越來越富裕,兵力也發展到30萬。
其實,縱觀八路軍三個師,還是129師最能打。在劉帥和徐帥的率領下,129師的戰術用神出鬼沒來形容都不為過。特別在韓略村伏擊戰中,129師充分發揮情報優勢,成功獲取日軍“戰地觀摩團”將途經韓略村的情報,使用“順手牽羊”戰術幹掉了日軍一個少將旅團長,六個聯隊長,以及日本天皇的外甥。
這樣的戰績用卓越來形容都不為過,就算是國民黨正規軍,也沒有幹掉幾個日軍高階將領。因此,此事一出後,日本國內一片譁然,對向來眼高於頂的日軍來說也是以一個致命打擊。
其實,在抗戰前期八路軍兵力並未發生多大變化。後來隨著抗戰形勢的不斷髮展和皖南事變的爆發,自1943年起,八路軍就開始了擴軍備戰之路。這時,國民黨的番號限制已經沒有任何法律效力,既然你國民黨不給部隊番號,那我就自己創造番號。
從1943年到1945年的兩年時間裡,全國各地的游擊隊如火如荼的發展起來,基本上每幾個縣就有一個獨立團。怪不得當年李雲龍要打平安縣城,你看他一個團的兵力快要趕上一個正規師了,換其他人,別說打平安縣城了,兵力再加一點甚至都敢打東京了。
總體來說,如果將八路軍三個主力師和其發展形成的部隊一起算的話,總兵力約有80萬。再加上各地的游擊隊和民兵武裝,到抗戰結束後,八路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0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