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大清朝,為國家做貢獻的人皇帝會賞賜黃馬褂,其實黃馬褂不算啥,比黃馬褂更尊貴的衣服是“帶嗉貂褂”。
貂褂我們都知道就是貂皮的衣服,那麼什麼是帶嗉貂褂呢?每隻貂取喉部最柔軟部位的皮毛,我們稱為“嗉”或"膆"縫製在貂褂上做為白色裝飾的貂褂就叫帶嗉貂褂,這個貂褂誰穿過?李鴻章穿過!
為什麼這件衣服很罕見?在咸豐和同治兩朝,“帶嗉貂褂”都只賞賜過一件,就此而言,其尊貴和稀有程度超過了黃馬褂,到光緒朝,賞賜的數量才多了一些。同治朝大臣陳寶琛被賞賜“帶嗉貂褂”後激動萬分,寫了一首《賞穿帶嗉貂袿感賦》來表達感恩之情和內心的誠惶誠恐。
我們平時在影視或圖書中看到清朝官員上朝時都穿帶有補子的朝服,其實這並不是他們全年的裝束,在冬季,有些品級或部門的官員需要穿貂褂。按清朝典章,舊曆十一月初一日,至來年正月底,凡王公大員三品以上,及翰林院、南書房行走、軍機處七品章京,如進宮上朝必須穿著貂褂,而鑲有膆的“帶膆貂褂”需皇帝賞賜穿才可穿用。所以貂褂其實就是清朝京官的制式冬裝,“帶膆貂褂”只有地位尊崇,為朝廷立下大功,得到皇帝恩寵的貴族和高官才能穿用。
雍正帝在登基後不久的1724 年,為了表示尊孔,將貂皮賞給孔子的後人。晚清時,衍聖公孔令貽也被賜“賞穿帶膆貂褂”,孔府中就有一對“賞穿帶膆貂褂”的金字紅漆牌。
衍聖公帶膆貂褂畫像
《走向共和》中,李鴻章穿“帶膆貂褂”出場是有歷史依據的。《清德宗實錄》記載:“又諭:本月十七日,敬題孝貞顯皇后神主之大學士寶鋆、李鴻章,齋肅潔誠,恪恭將事,著加恩各賞給帶嗉貂褂一件”,可見李鴻章是得到了光緒皇帝的賞賜,有資格穿“帶膆貂褂”。
《走向共和》劇組還原了李鴻章的服飾,把“帶嗉貂褂”,這一件當代人已經很陌生的清朝禮服,重新展現在了觀眾面前,應該是用心考證過的,實在是難能可貴。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這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