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戰國權變術士之首,蘇秦身掛六國相印,名滿天下。在論述蘇秦合縱的功效時,太史公說了這麼一句話:“蘇秦既約六國縱親,歸趙,趙肅侯封為武安君,乃投縱約書於秦,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
公元前334年,蘇秦北上燕國說服燕文公,並在他支援下游歷山東諸國,於次年成功說服山東六國合縱。按太史公之說,之後的十五年內,秦國因為懼怕天下合縱,不敢向東攻打函谷關。可實際上,蘇秦合縱的功效真有這麼大嗎?
或許,秦人自己的評價才是最為真實的。
山東六國合縱之後,秦惠王曾向秦國處士寒泉子抱怨:“蘇秦欺辱敝國,想憑藉一己之力讓山東六國合縱。趙國一定會依仗人多財厚,鼎力支援蘇秦去聯絡六國來對抗我國。山東諸國的心思不可能完全統一,就像不能把幾隻雞用繩子拴在一起放在雞籠裡一樣。我對蘇秦懷恨已久,打算派武安子前往崤山以東去開導各諸侯國!”
秦惠王口中提到的“武安子”,顯然並不是後世聞名遐邇的武安君白起,但卻是當時秦國的另一武將。他說派武安子去“開導”山東諸國,就是想動用武力的意思。
寒泉子聽了,趕緊勸說:“不行啊!攻城略地,請派武安子前往。要想讓諸侯與我國親善,請派客卿張儀。”
寒泉子這裡沒有說出任何應該派張儀而不是武安子的理由,可秦惠王卻也沒有絲毫辯駁,反倒是老老實實地聽從了寒泉子:“我接受先生的指教了。”
即便秦惠王知道山東六國的合縱不可能達到統一,可能讓他如此惱怒,說明蘇秦促成的這次合縱確確實實威脅到了秦國。所以,秦惠王一怒之下就想出兵山東,與山東六國較量個高低。然而,天下合縱後的嚴峻形勢卻迫使他不得不收斂心態,只能借用外交手段來破壞合縱——能讓心高氣傲的秦惠王有所收斂,這就是蘇秦合縱的威力所在!
只不過,蘇秦合縱威力真有那麼大,能讓“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
秦惠王其實非常清楚,山東六國的合縱本身就極為勉強:燕國參加合縱,不過是害怕遭受來自趙、齊二國的欺壓;齊、楚二國合縱,不過是想借力打力,將秦國拉下霸主的寶座;唯有韓、趙、魏三國,確實面臨著來自秦國的壓力,是真真切切地想合縱抗秦。六國彼此心思各異,連合縱的目標尚不能統一,以致合縱成了一個極為鬆散的聯盟,這能有效阻止秦國的東擴嗎?
公元前334年,因為韓昭侯修建高門,楚人屈宜臼突然對他大加批評:“韓君無法出入此門了。為什麼?因為不合時宜。去年秦國攻拔了宜陽(今河南宜陽),今年韓國又大旱,昭侯不在此時體恤民眾急難,反倒更加奢侈,這就是所謂‘時運衰敗之際做豪奢之事’!”一年後,韓國的高門建成,可韓昭侯卻恰好去世,再也沒能走出此門!
公元前335年,秦國攻拔了韓國宜陽;公元前334年,蘇秦北上燕國,成功說服了燕文公參與合縱;公元前333年,蘇秦周遊列國,成功說服其他山東五國加入合縱。
表面上看,秦國攻拔宜陽在蘇秦合縱之前,與山東六國合縱沒有任何關聯。
然而,近三十年後(公元前307年),在秦武王鼎力支援下,甘茂率領秦軍再次攻打宜陽,徹底完成了秦國“通三川、窺周室”的戰略目標。這意味著,即便公元前335年秦軍攻拔了宜陽,但之後卻把宜陽又歸還給了韓國。所以,多年後秦軍才會再度攻打宜陽。秦人何時歸還了宜陽,史書並未記載;但如果沒有巨大的外來壓力,讓秦國將吃到嘴裡的肉再吐出來,顯然是不可能。
以此分析,秦國所面臨的巨大外來壓力,就是來自於山東六國的合縱。六國合縱,即便是形式上極為鬆散,但其中所蘊含的巨大威力,依然讓秦惠王寢食難安。最終,他不得不把到手的宜陽又歸還給了韓國。
宜陽與函谷恰好在同一方向上,相距並不是太遙遠。秦國歸還了宜陽,不恰好佐證了“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的說法?
可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公元前332年,魏國突然將陰晉(今陝西省華陰東)送給了秦國。陰晉原本是魏國的軍事重鎮,當年吳起主政河西之時,曾在陰晉以少勝多,大破五十萬秦軍。(《吳子兵法·勵士》《史記·魏世家》)陰晉再往東不遠,就是著名的函谷。這麼重要的軍事要地,不是萬不得已,魏人肯定不會心甘情願地送給敵國。可自從馬陵戰敗後,魏國國力大衰,對秦屢戰屢敗,甚至被迫將國都從安邑(今山西夏縣)遷到了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現在魏人主動獻出陰晉,也是遭受到秦國的巨大壓力。
不過,這還是秦國全面吞併河西的前奏。
公元前331年,秦將公子卬率軍,與魏將龍賈在雕陰(今陝西富縣)大戰一場,結果斬首魏軍八萬!隨後,秦軍兵分兩路:一路殺出函谷,圍攻魏國的焦(今河南三門峽市湖濱區古虢城東北)、曲沃(今河南三門峽市湖濱區西南三十二里);另一路則橫跨黃河,攻佔了魏國的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市)。眼看秦軍勢如破竹,對河西之地完成了合圍,魏惠王毫無辦法,只得將整個河西之地乖乖全部奉上!到了公元前328年,魏國又被迫把上郡(今陝西綏德一帶)獻給了秦國。
可秦人還是不依不饒,緊接著又攻佔了魏國的蒲陽(今山西隰縣)。
從公元前333年~公元前328年這十五年間,秦軍從河西一步步挺進到函谷、甚至河東,魏國卻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山東六國合縱對秦人的威懾力又體現在哪?還能說“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嗎?
不過,此時秦人卻意外地手下留情,竟然又把前兩年佔領的焦、曲沃二地歸還給了魏國!崤函通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秦國為什麼會突然開恩?
首先,秦國在河東立足之後,崤函通道的戰略地位就已大大下降。其次,佔領崤函通道對山東六國的威懾太大,使得山東六國結盟與秦對抗的可能性大增——這是秦國所不願看到的局面。所以,秦人還是暫時放棄了崤函通道!
由此可見,六國合縱雖然不能完全阻止秦國東擴,但依然延遲了秦國的東擴程序。
在放肆地進攻魏國的同時,這十五年內秦國也同時對韓、趙二國發起了入侵。
公元前328年,秦軍攻趙,殺死了趙軍主將趙疵,並搶佔了趙國的藺(今黃河晉陝峽谷兩岸)、離石(今山西呂梁市離石區)。然而不久後,秦國又把這兩塊地盤還給了趙國。
幾乎就在同時,秦軍又突然發兵,攻打韓國的陘(今山西曲沃西北)。陘,接近於舊日晉國的政治核心地帶。陘一旦失去,韓國整個汾河領域的土地就再也難保,進而威脅到上黨。如此一來,韓國半壁江山就將全部丟失!可眼見魏軍都被秦軍打得節節敗退,韓人再也不敢頑抗,於是立即派人到秦國,主動提出交換南陽之地。南陽,是山西太行山與黃河之間的廣闊地帶。這塊土地一旦成為秦國領土,秦軍進入中原就再也不受崤函通道的轄制了。
韓國既然主動提出交換,秦惠王也就毫不客氣地答應了。可他卻下令,讓秦軍繼續攻打陘。眼見秦軍沒有停止進攻,韓人不得已再退讓一步,乾脆不提交換,而是割讓了南陽!可收到南陽後,秦軍還是繼續攻打陘!
就在韓國幾乎要絕望之時,齊國術士陳軫卻站了出來,替韓國解了圍。
他勸秦惠王道:“韓國形勢不利所以才提出交換,與秦國邦交不親所以他們才割讓了土地。現在韓國割讓了土地秦軍卻不停止進攻,下臣恐怕山東六國不會再割讓土地來事奉大王了。況且大王在三川求百金沒有成功,可在韓國索取千金,一朝就得到了。現在大王繼續攻打韓國,這是與重要的邦交國斷交而且斷絕了自身財路,下臣私下認為大王此舉不妥!”
聽了這番話後,秦惠王才讓秦軍停止了進攻。
陳軫這番話,核心的關鍵要點,就是山東六國不會再對秦國親善——“下臣恐怕山東六國不會再割讓土地來事奉大王了”。這一年,秦國對韓、趙、魏三國集體開戰,一旦激發眾怒,山東六國合力攻打秦國,或許就會重蹈魏惠王桂陵、馬陵之敗的覆轍!秦惠王之所以把藺、離石還給趙國,又停止攻打韓國的陘,說到底,還是害怕山東六國的合縱!
由上可知,蘇秦合縱之後的十五年內,秦國東擴的程序並未停止。相反,秦國在河東向三晉發起了多次進攻,取得了相當大的戰果。因此,太史公說“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其實不過是誇大之辭。
然而,蘇秦合縱難道一點功效都沒有嗎?
由秦軍多次攻佔了三晉領土又還回去來看,顯然山東六國的合縱還是對秦國構成了較大威脅。只不過,這種威脅僅僅是延緩了秦國的東擴程序,卻不能完全阻止秦軍東進,更不要說讓“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了!
蘇秦的合縱之所以無法阻止秦國東擴,就在於除三晉外,其他諸國都沒有遭遇來自秦國的直接威脅,讓六國合縱更多地表現在形式上,而缺乏深度有效的切實合作。這正如秦惠王所料,列國心思不可能完全統一,蘇秦的合縱就好像把幾隻雞綁在一起放入雞籠——絕對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