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國一統天下的歷史程序中,韓國是秦國拿來開刀的人。韓國的末代君主被其進軍俘獲之後,就被秦王政囚禁了起來。
或許在當時很多人都以為韓王安會因此而度過自己的一生,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韓王安在被囚禁了四年之後,還是沒能夠逃脫的了秦王政的賜死的結局。
那麼這個時候韓王安很顯然已經不足以威脅到秦王政,那麼秦王政為何還選擇了殺掉韓王安?
生不逢時,強敵環繞
公元前376年,趙魏韓三家合計謀殺了晉國的最後一任君主晉靜公之後,實現了他們三個蓄謀已久的計策——瓜分晉國。後來趙魏韓三家逼迫周王室承認他們三個的合法地位,否則就會起兵攻打周王室。周王室迫於這三位大家族的淫威之下,承認了趙魏韓三家的合法地位,從此趙魏韓成為了新晉諸侯,原來的晉國被他們三個分成了三個國家。
現在的史學界將“三家分晉”事件看作是“春秋”與“戰國”兩個小時期的分水嶺事件。
而在三家之中,韓國是最為弱小的,他的領土也是最小的,後來吞併了鄭國之後才稍微得到一點點緩和,不過也只是杯水車薪。
韓國在“申不害變法”運動下,也僅僅只是強大了數十年而已。
然而韓國所面臨的現狀是:韓國國土面積狹小,周邊又都是強敵環繞,是正宗的四戰之地,並且自己國家的土地又不適合大規模的種植農作物。在這種情況之下,韓國是很難有發展空間的。
韓國在夾縫中生活,其實也挺不容易的。在戰國末期,韓國可以說就是秦國的小跟班。只不過這位小跟班不怎麼實在,要不韓國或許會存活的時間更長一些吧!
韓王卑微,走投無路
公元前238年,韓國最後一位君主韓王安即位。韓王安在自己還是太子的時候就經常抱怨自己的父王在其位不謀其政。而當自己坐上韓王的寶座之後,才發現自己面對的困境與自己的父王別無二般變化,這一刻他算是明白了自己父王當初的體驗了。
面對已經如此不堪的韓國以及經過數代君王勵精圖治發展起來的軍事大國——秦國,韓國顯然是毫無招架之力。而這個時候韓王安也十分的清楚韓國很可能就是秦國將來一統大業上的首個要收拾的物件。
韓王安也十分的清楚韓國的處境,在面對強秦的鐵騎,韓國根本沒有任何招架之力,並且自己也沒有任何援軍可以幫助到自己,山東六國此時也是各自陷入自己的泥潭之中。
雖然當時韓國有韓非,但是空有其人,其大才在韓國這等小國顯然是無法實施的,最終韓非也死在了秦國。在韓王安得到了韓非的死訊之後其實自己的心已經涼了半截。
而此時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戰爭卻打得熱火朝天,趙國殘餘勢力在憑藉“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的加持下,趙軍將秦軍打得節節敗退。後來也導致樊於期出逃,秦國大將桓齮死於軍中,這個時候韓王安的內心又燃起了一絲希望之光。
韓王安希望秦國能夠被趙國大敗,自己也好從中獲得一些苟延殘喘的機會。
然而卻沒有想到秦國在久攻趙國不下之後,將秦國鐵騎的兵鋒指向了自己。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內史騰率軍攻打韓國,韓國四處求援,但是列國均不敢觸秦國的眉頭,紛紛拒絕出兵。在求助無援之後,韓王安也沒有順著山東其他五國的意願與秦國做殊死之爭,而是選擇了開城門投降。
難逃一死的結局
由於韓王安的態度十分的好,所以秦王政也並沒有難為亡國之君韓王安。起初韓王安被秦王政遷到了陳縣,希望韓王安可以在這裡難度晚年。在這裡,雖然韓王安的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但是衣食住行還是有人照料的。
或許韓王安也在想著自己今後會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然而四年之後的一場叛亂卻敲響了自己生命最後時刻的催命鍾。
後來韓國貴族在韓國舊都新鄭發動了叛亂,在面對絕對的實力之下,很顯然秦軍還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不過在這次叛亂中,秦國也是付出了不少的代價。秦王政也因此大怒,秦王政認為韓國舊貴族是認為韓王安還活著所以才會叛亂,也正是這樣韓王安被賜死了。
而韓王安直到自己死的時候也不知道在自己曾經的王都發生了叛亂這件事,自己也被秦王政的使者就這樣賜死了。
韓王的滅亡是歷史的大勢所趨,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並且韓王安在為九年的時間裡,他所祈求的是上天來拯救他,而不只是切實地在自己身上勵精圖治。最終也只有難逃一死的結局!